发射卫星的这十几天,空间他都没来的及照顾。
看着已经成熟的玉米,李枭索性掰了起来,用了一个多小时,也就掰完了,把他们堆成一个小堆就不再管。
又看了看蔬菜水果的生长情况,这才进了屋坐在电脑前查找了起来。
这么一查找,李枭心中也是凉了半截。
他还真没猜错,HDS-9机的硬件配置,确实用了很多这个时期没有出现的东西,最要命的就是中大规模集成电路这一项。
HDS-9机在这一块采用的并不是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用的是中大规模集成电路。
尤其是大规模集成电路。
要知道小规模集成电路,逻辑门大概在10个以下,元器件不会超过100个,这种规模的集成,现在国内已经可以制造出来了。
中规模集成电路,逻辑门在10门至100门之间,元器件数在100至1,000个之间,而对于这个规模的电路,现在国内也突破了,制造出来,不过大概只能够最大50个逻辑门左右
并且产量和良品率都有限。
至于大规模集成电路,逻辑门至少要在100个以上,元器件数量至少在1,000个以上。
这就有些难了。
光刻工艺、材料纯度都必须有所突破,就拿光刻工艺来讲,光刻精度必须提升至微米级以下才可以,至于材料的话也需要研究出“电子纯”和“MOS纯”的超高纯度试剂和光刻胶。
至于制作方法也有很大的不同,中小型集成电路的制造方法,都是制版依赖手工刻绘红膜,根本就无法处理复杂图形,而大型的集成电路,则需要计算机辅助自动制版技术。
“看来是制造不出来了?”,看到这些信息,李枭算是彻底死了心。
不过很快眼神就又亮了起来,既然缺少光刻机,那就制造出光刻机来,研究出新型材料,弄出超净环境,设计出设计方法来,形成一个体系,不过这些就需要一步步来了。
李枭记得能够实现1微米以下的光刻机,是FPA-141F光刻机,这款光刻机1975年才被制造出来,也是全球首款实现了1微米以下的图形曝光的计算机。
不过它的制造难度就有些高了,以现在国内的工业技术肯定无法制造出来。
倒是可以先从低端的光刻机入手研究,现在全球普遍都是接触式光刻,国内研究的也是接触式光刻,并已经有了成功。
既然如此,李枭就打算从接近式光刻入手,至于再往后的投影式光刻,这个就有些超过他的能力了。
也超过了这个年代制造的极限。
研究来研究去,最后李枭把目光放在了GK-3、GK-4,这是国内早期的产品,也是代表了国内在该领域的自主探索的成功。
虽然制造出了GK-3、GK-4的时候,已经到了70年代中后期,但也正是如此,GK-3、GK-4光刻机,也算是集大成制作,该有功能都很全面,不像是早期的产品,是一代代叠加来的。
虽然找难度肯定有所上涨,但也会省去很多研究的时间。
不过研究光刻机的项目还要往后放放,现在最重要的是研究第三代计算机。
李枭也就不再查找关于GK-3、GK-4光刻机的资料,而是查找起了关于150机的详细资料。
150机研究成功的时间是1973年,是由当时的燕京大学、燕京有线电厂和燃化部等联合研制。
而它的出现也是在当时的国内,突破了很多技术。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