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上杉清定会在近畿诸国形势一片大好之际,选择暂缓对一向宗总本山石山本愿寺的围攻,是因为如今的上杉军本队在将三好家打得元气大伤后已经到了强弩之末的地步。
要知道,每个人、每个团体都是有极限的。
正所谓物极必反,盛极必衰。这是万世不易的道理。
若不是上杉清定有足够的威望,以及装备着佛郎机炮和大量铁炮,且有着充足后勤保障,上杉军本队这才能继续强撑下去。换个人来担任总大将就无法做到挤压上杉军最后一滴能量去进一步扩大战果。
而且,此时的上杉军本队成分与先前发起上洛之时不同,因兼并领国增加后,还掺杂着近江、若狭、丹后、丹波、山城、摄津等近畿诸国的新参众。
清定本人是最不希望将战事迁延日久的,他深知近畿诸国各方势力鱼龙混杂,稍有不慎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甚至还有可能会发生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情况。
曾经,第二代室町殿足利义诠因个人威望不足,且缺乏制衡的手段,导致南朝呈风中残烛之时都未能将其攻灭。就算他亲率大军于延文四年(1359年)大举南征期间,北朝军尚未与南朝军势交锋就发生了权臣内讧、擅自退兵、按兵不动等诸多不利之事。
其中,仁木义长布阵于西宫,一直按兵不动,即便前线陷入苦战依旧无动于衷;关东诸将因没有获得领地加封而感到不满,从而纷纷擅自率本部军势返回本领,时任关东执事的畠山国清也无力节制麾下的关东诸将;细川清氏因索要越前守护职不得而返回阿波,后被足利义诠任命为执事才勉强返回京都······
为了能够体面的率本队班师返回东国,以及近畿诸国尽可能不出现反复,清定还是将足利义诠视为前车之鉴,便打算与及时和伪朝一方划清界限的石山本愿寺进行停战议和,并尽可能与石山本愿寺达成开城投降、归顺朝廷的协议。
在清定看来,眼下对上杉家以及自己所率的上杉军本队威胁最大的并非窝在近江甲贺郡、伊贺国深山老林之中的六角家、仁木家,也不是盘踞在阿波、讃岐、淡路等地的三好家,更不是远在西国和九州的毛利家、大友家,而是石山本愿寺。
上杉家断断续续与一向一揆众交锋了数十年之久,清定自然清楚石山本愿寺对一向一揆众而言象征着什么,更清楚另一个次元里,织田信长与石山本愿寺足足打了十年之久都没有攻落石山本愿寺,反而是在朝廷的斡旋之下,才迫使石山本愿寺开城的。他可不希望上杉家陷入与一向一揆众战事的泥潭之中。
再加上,与一向宗关系较近的细川晴元已经被上杉家庇护着,以及前不久上杉军剿灭毫摄寺一向一揆众之举,使得清定觉得与石山本愿寺达成停战和议还是很有希望的。
而事态的发展也正如清定所料想的那样,石山本愿寺高层也确实被毫摄寺陷落、毫摄寺一向一揆众被全歼之事感到惊惧不已。
原本,按照下间赖总、下间赖言等人的设想,毫摄寺的一向一揆众就算不与上杉家发生冲突,也能牵制相当一部分的上杉军,还能迫使上杉军本队无法倾尽全力围攻越水城。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