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威面色凝重,拱手道。
“阁老,下官刚从川湖交接之地返回,沿途收到诸多密报,事关云贵重大变故,不敢延误,特来禀报。”
“讲!”
严嵩示意他坐下细说。
董威谢座后,沉声道。
“下官多方查证,现已确认,杨帆杨大人与黔国公沐朝弼,确已在永昌府暗中联手!”
虽然已有猜测,但被直接证实,严世藩等人还是倒吸了一口凉气。
董威继续汇报。
“更令人震惊的是,沐国公……沐国公他似乎已被杨帆彻底说服。
据可靠消息,沐国公已决定,返回昆明后,将以身作则,带头响应变法,首先便是从其沐府开始,废除所有投献契,清退非法占有的田土人丁!”
“什么?!”
这下连严嵩都坐不住了,脸上露出惊容。
沐朝弼的顽固和贪婪他是知道的,怎么会突然有如此巨大的转变?杨帆到底给他灌了什么迷魂汤?
“他们……他们是如何达成协议的?”
严嵩急问。
董威压低了声音。
“据下官安插在永昌的眼线回报,当夜,在永昌城外的栖贤寺内,杨帆与沐朝弼,还有俞潮胜、付应芳等数位勋贵,进行了一整夜的密谈。
其间似乎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但最终沐朝弼等人都被说服了。”
“密谈内容可知?”
严世藩忍不住插嘴。
董威摇了摇头。
“具体内容不得而知,寺内戒备森严,我们的人无法靠近。
但隐约听到的一些只言片语,提及了……太祖开国之道、尧舜垂拱而治、以及……废除宰相之制等惊人之论。”
“废除宰相?!”
罗龙文失声惊呼。
这话题可比单纯的变法要敏感和深远得多!
董威点头。
“虽不知具体语境,但确有此词传出。
沐朝弼被说服后,似乎还同意,待清理完投献之事,便会联同云南黄册,邀请杭州的张居正张大人派人前来主持云贵后续的变法事宜。
这等于将云贵的部分治权,拱手让予了变法派。”
堂内一片死寂。所有人都被这消息震撼得说不出话来。
杨帆不仅说服了最难啃的骨头沐朝弼,竟然还在谈论废除宰相这种根本性的体制变革?这野心和格局,远超他们之前的预料。
严嵩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又问。
“那杨帆现在何处?可是已随沐朝弼去了昆明,或是急着赶回杭州?”
董威脸上露出古怪的神色。
“这正是下官觉得蹊跷之处。据沿途关卡和江上舟船查访,杨帆并未前往昆明,也未走官道急返杭州。
他与其舍人徐渭,自离开安顺后,便乘一叶扁舟,沿长江而下,一路……一路似乎都在游山玩水,访古探幽,行程极为缓慢悠闲,完全不似有要事在身的样子。”
“游山玩水?”
严嵩喃喃重复了一句,先前心中的种种疑惑仿佛瞬间被一条线串了起来。
陛下突然让太子监国、让自己领政三年的旨意。杨帆在取得如此重大突破后的反常悠闲。还有那份语焉不详的圣旨中“以期天下焕然一新”的措辞……
他猛地抬起头,眼中闪过了悟。
“老夫明白了!杨帆这是……急流勇退!
他恐怕是已经意识到,变法深入下去,将触及根本,阻力之大已非他一人能扛,甚至可能引来杀身之祸!所以他选择了暂避锋芒,以退为进!”
“而陛下的监国诏书……”严嵩看向众人,语气肯定。
“恐怕正是对杨帆某种秘奏的回应!杨帆必然向陛下陈述了极深层次的见解,甚至可能涉及……涉及废除宰相、重塑朝纲这等惊天动地之事!
陛下或许被说动,或许感到震惊,或许也觉得棘手难办,故而采取了这等折中之策。
既让太子提前熟悉政务,让老夫稳住局面,又默许了杨帆的暂时退隐,给予双方缓冲和观察的时间!”
严世藩、罗龙文等人听得目瞪口呆。
如果真是这样,那杨帆所图之大,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想象!
他所谈论的,已不再是简单的清丈田亩、整顿漕运,而是直指太祖皇帝立国之初便定下的根本制度!
这与太祖强化皇权、废中书省、权分六部的精神隐隐相合,却又在某种程度上走得更远!
一股寒意从众人心底升起。
钤山堂内的气氛依旧凝重。罗龙文沉吟片刻,打破了沉默,提出了一个新的猜测。
“阁老,东楼兄,诸位,在下忽然想到一种可能。杨帆此番与沐朝弼密谈,内容涉及深远,甚至提及太祖旧制。
他……他会不会一时失言,或者为了说服沐朝弼,擅自谈论了……谈论了皇太孙之事?此事关乎皇家秘辛,乃陛下大忌!若果真如此,即便他立下大功,也难免引起陛下猜疑。
他选择急流勇退,游山玩水,或许并非全因变法阻力,而是……而是察觉到了圣心不悦,故而知难而退,以求自保?”
这番话让众人眼睛一亮。
严世藩立刻表示认同。
“龙文兄此言大有道理!自古臣子掺和天家事务,尤其是此等敏感旧事,绝无好下场。杨帆再得圣眷,触碰此线,也必遭厌弃。
陛下没有直接斥责,反而下此监国诏书,或许已是念其功劳,格外开恩了。”
众人纷纷点头,觉得这个推测合情合理,很好地解释了杨帆为何在形势看似大好的情况下突然选择退隐。
也解释了陛下诏书中那略显含糊的态度——既未否定变法,又将后续事宜交给了张居正,似乎是一种冷处理。
严世藩越想越觉得可能,补充道。
“陛下没有否定变法,或许正是因为看到了平缅之战的大胜和西南局势的初步稳定,认为变法确有成效。
但杨帆触及禁忌,不得不将其暂且搁置,让张居正这个更稳重、更懂规矩的人来继续推行,这也符合陛下历来的用人之道。”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