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往京城的官道还算平坦,但一路上还是耽搁了不少时间,原本计划半个月就能到达京城,但现在已经是二十多天,距离京城还有三四百里的路程。
李小坐在马车上,看着两侧完全不如老家树林茂密的山峰,疲惫的神色尽在脸上。
连续半个多月的赶路,确实让李小倍感辛苦,但还好老师那边没有传来坏消息,也能让他不那么着急去往京城。
就在李小入关的第二天,他收到了老师身边护卫的消息,表示皇上对蔺先生的建议有了妥协,他老师的境遇目前也算安全了,但这件事还在商议当中,最后的结果还不好确定。
虽然只是短暂的平息,但也让李小的心放下了一半,最起码他不用那么着急的去赶路了。
进入北直隶后,气温已经有了更明显的提升,此刻已经到了小麦灌浆时刻,可李小在路上却看了大片大片枯黄的麦田。
虽然偶尔还能看到一些老农赶着牛车拉水灌溉的情景,可即便如此,那也是杯水车薪,改变不了今年再次大旱的年景。
确实如此,李小入关后的十来天,他就没有遇到一天下雨的时候,哪怕是阴天都没有遇到过。
看着眼前的情景,李小内心无比复杂,此刻人们与大自然的抗衡的力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如果有抽取地下水的设备,也许能够保住一些麦田,虽然不能全部解决,但保住口粮还能做到的。
农耕社会靠天吃饭,这是数千年来面对的现实。
没有大型机器,想要修建大型水利工程是很难实现的,哪怕大明朝最强盛时期,朝廷也不会举全国之力去搞一项大的水利工程,因为这样的工程将是劳民伤财,效果也不一定达到理想的结果,最后的结局只能是苦了老百姓。
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有了大型机器,才能保障基础民生的建设,才能生产出更高产的粮食,才能让百姓活得更幸福。
李小此刻对自己的规划有了更明确的方向,他要保障自己的计划的实现,更要保证自己地盘的安全,他要让全天下百姓早点享受科技带来的成果。
“今年北直隶这边的庄稼看来又要绝收了!”吕二蛋赶着马车叹息道:“这是怎么了,连续三四年了吧,连年大旱,难道龙王把这里给忘掉了?”
“估摸是有大人物犯了天条,连累了这里的百姓。”宋大郎在一旁接话道:“在我记忆里,哪怕是大旱也就是一年的光景,接连三四年听都没听过。”
徐粮小声的说道:“我老家就是北直隶的,三年前逃荒到北辽,一路忍饥挨饿,强忍着出了关,幸好有好心人帮衬,我们才活了下来,为了以后不挨饿,也讨个吉利,最后我爹把我哥俩的名字改成粮和食。”
李小听到这里偏头看了一眼俩兄弟,随即听到徐食接着说道:“这年头,还不知道这里还要饿死多少人呢,更不知道有多少要背井离乡,去往多远的地方去讨饭呢!”
似乎在验证徐食得话,他没走出多远,就看到数十人组成的队伍出现在道路前头,他们衣衫褴褛,相互搀扶,步履蹒跚的往前走着。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