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石王刚到葛家,只觉得所有人都很亲切。还专门有下人送来了新的衣服、被子,还有一种香香的东西用来洗脸,听说这东西京城花钱都买不到。
等到福伯领着玉石王在家里走走,如同小郎君所说,家里老人居多,玉石王的心也就安了不少。
吃饭的时候只觉得葛家饭食好吃,开始以为专门给自己做的,等出去走走才发现,原来大家吃的东西都一样。
这才一天功夫,玉石王就喜欢上了葛家。这家跟其他的人家都不同,不像个大户人家,搞得自己都不好意思找刘管家问每月多少工钱了。
第二天葛明就让玉石王给做千里眼和老花镜,玉石王憋了半天这才把工钱的事说了。其实这也难怪,人家原来虽然住的破破烂烂,但是工钱一点也不少。到你家成了葛家人,工钱也要说清楚才是。
葛明笑着说到:“到了家里每月有份例钱,福伯拿多少你也拿多少,就算以后干不动了这钱也少不了你的。另外还跟以前一样,做多少千里眼和老花镜另外给钱。”
这还能说什么?包吃住不说,还有份例钱,以后干不动了还有,这么好的主家去哪里找?
原本做什么玉石王都要隔夜,今天一天功夫就把千里眼和老花镜做出来了。看来确实人老精马老猾啊,待遇给足了做事都勤快了很多。不过玉石王可不这么认为,原来是主顾关系,现在是一家人,哪能不更尽心些?
葛明拿着千里眼和老花镜,只觉得王老头是对的,做事情一定要留一线,给自己一个退路。
第二天陪着父母吃早饭,母亲依然比较兴奋,不停说着明儿有本事之类的话。
葛三爷有些不喜,嘀咕到:“不就是一点珠宝吗?看把你开心的。”
“夫君啊,你可不知道,那些珠宝都是顶好的东西,这些东西送给皇家都拿得出手。将来要是明儿订了亲事,也有东西拿得出手不是。”
“哎呀,还是夫人想得远,明儿这都十一岁了。老夫当年不过十二岁,就跟夫人定了亲。”
哎哟,哈哈哈,居然听到了父母往事,葛明眼前一亮。
“哇哇哇,原来父母这么早就定了亲事。”
“不要鬼叫,这是你祖父和你外公定下的,等到定下了为父才知道。当时担心了好多年,真担心你母亲长得丑,等取回来才发现那些年白担心了。”
刘氏一听脸上一红,捅了捅葛三爷。“夫君,当着两个孩子的面不要什么都说。”
二哥葛仓低头吃饭,假装没听到,但是葛明看出来二哥在抖,估计快要憋不住了。
葛明笑着说到:“父亲、母亲,将来孩儿的亲事孩儿打算自己做主。”
葛三爷说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将来为父肯定给你定门好亲事。你自己做主?葛家没这个传统。”
葛明倒没什么,只是二哥不抖了。哎,二哥啊二哥,小弟怕是帮不上你什么了。
于是葛明转移话题到:“母亲,孩儿给魏高明的信和礼物都准备好了,不知道母亲还要不要回礼点什么东西?”
刘氏说到:“自然是要回礼的,咱家虽然比不过他们魏家,但也是知书达理的,虽然东西不如人家的名贵,但也是咱家的一份心意。等一会为娘去库房找些东西,跟你的书信一起送到驿站去。”
。。。
人生就是这样,想的挺好,结果总是会出意外。
给魏高明的快递已经发出去好几天了,葛明除了练武、学习就是写写西游记,虽然已经面目全非,不过反正也没人看过。
幻想着魏高明拿到千里眼和老花镜,迫不及待的把千里眼拿出来玩耍,顺便把老花镜送给魏征。这两样东西开始在京城流传起来,然后订单如同雪片一般飞到临渝。这钱啊,怕是要赚的足足的。
所谓意外,是因为家里又来天使了,不是别人正是居小新,上次来传旨就是这个太监。
其实李承乾的书信,跟传旨的居小新前后脚离开长安。传旨是有规矩的,每天多少个驿站是有讲究的,送信的就完全没这个规矩,自然是越快到了越好,所以居小新比李承乾的书信晚了好几天。
这都已经第三次来传旨了,葛家接旨已经不见慌乱了。别说葛家人不慌乱,府外看热闹的人都比以前少了不少。
家里摆放香案准备接旨,同时派人去把葛三爷请回来。
葛三爷带着葛粮和葛仓回来了,居小新这才传旨,内容很简单,平洲别驾葛庭玉兼任都作院院长,负责军械。
葛三爷一头雾水,不知道这个都作院具体做点什么军械,不过还是要先谢恩。
葛明更是一头雾水,完全不知道都作院是个什么神奇组织。这一头雾水还没下去,就看到居小新又拿出来一张圣旨,居然是给葛明的。
原来是让葛明过两年到京城,陪着太子读书。这可不得了了,整个葛家全都要炸了。这是多大的荣耀啊?能陪着太子读书,这前途算是没跑了,等到太子即位怎么也能混个位高权重。
葛明满脑袋懵,被震得七荤八素,想死的心都有。太子,太子可是李承乾,这货将来是会造反的。本小郎君陪着他读书,这不是找倒霉吗?
要陪也陪着李治读书,奈何李治生于贞观二年,这时候也不知道长孙皇后到底怀上了没有?
葛三爷看葛明发愣,还以为葛明高兴傻了,赶紧桶桶葛明,在旁边小声说到赶紧谢恩。葛明只好打起精神,口称谢恩,心中感谢了李世民八辈祖宗。
居小新把葛三爷叫到一边,在耳边嘀嘀咕咕,看来不光是圣旨还有密旨,葛三爷听后不住点头。
然后就是葛家设宴,好好招待居小新还有一众护卫随从。话说居小新对葛家的饭食念念不忘,这次总算又吃到好定西了。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