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兄弟正法,全城轰动。
朱五六在披香殿的暖阁里翻完了新送来的考绩册,江南漕运的损耗率压到了千分之五,漠北军屯的粮仓储量比去年翻了一倍,连三岛的织锦坊都开始给织工们设“养老钱”。
李德全捧着鎏金铜炉进来时,正撞见皇帝对着一幅《市井图》发笑——画里穿粗布短打的货郎正数着铜钱,眼角的褶子比御案上的圣旨还舒展。
“陛下,吏部递了折子,说各地知府的考绩评定都齐了。”
李德全把暖炉搁在脚踏边。
“宋尚书说,今年的‘优’等比往年多了三成,连岭南那几个素来后进的州县,都有两个得了‘良’。”
朱五六指尖点在画中卖糖人的摊位上。
“让他们把考绩结果抄一份,贴在朱雀大街的公告栏上。百姓们认不认,比考绩司的章印管用。”
“是。”
李德全应声要退,又被朱五六叫住。
“昨日翰林院修的《吏治新说》,朕看了。”
皇帝拿起案上的书稿。
“他们把‘按绩定禄’比成‘分田到户’,倒也贴切。只是少了一句——田要自己耕,钱才来得踏实。”
李德全躬身记下,心里却在琢磨另一件事。
这几日宫里的侍卫换了三拨,御膳房的菜色添了不少民间小吃,连皇帝常穿的龙袍都换了件素色的,袖口还特意缝了补丁。他隐约猜到些什么,却不敢多问。
果然,三日后的早朝,朱五六只听了宋濂奏报的秋粮入库数,便挥了挥手。
“余下的事,先生与各部尚书商议着办。朕这几日,想去长安周边走走。”
诸葛亮出列时,手里还捏着考绩司的账册。
“陛下想微服私访?臣已让人备好了寻常富商的行头,护卫扮成镖师,不会露馅。”
朱五六挑眉。
“先生倒是比李德全还机灵。”
诸葛亮笑了笑。
“臣前日见陛下盯着《关中舆图》上的新丰镇看了半宿,便知陛下心向往之。那里的酒肆,据说有当年汉时的古法酿法。”
殿内的官员们低着头,没人敢接话。
谁都清楚,这位皇帝看似松了弦,实则眼里揉不得沙子。
连往日最爱进言“陛下当以龙体为重”的御史台,今日都噤若寒蝉。
退朝时,宋濂望着诸葛亮的背影,忍不住叹了口气。
这位诸葛先生,不仅把考绩算得精准,连皇帝的心思都揣测得分毫不差。难怪陛下常说,得先生如得水。
......
新丰镇的集市比朱五六想象的还要热闹。
他穿着件月白锦袍,腰间挂着块成色普通的玉佩,跟着扮作管家的李德全挤在人群里。
街边的糖画摊前围满了孩子,卖豆腐脑的老汉吆喝着“一文钱管够”,穿粗布衣裳的农妇们挑着菜篮子讨价还价,声音脆得像刚摘的黄瓜。
“客官,要尝尝咱这胡饼不?”
一个络腮胡大汉举着芝麻飘香的饼子凑过来.
“新出炉的,夹着羊肉末,比长安城里的还地道!”
李德全刚要摆手,朱五六却接了过来.
“多少钱?”
“两文!”
大汉笑得露出两排白牙.
“看客官面生,是从外地来的吧?咱这新丰镇,如今可是大变样了!”
朱五六咬了口胡饼,热乎的油脂混着芝麻香在嘴里散开。
“哦?怎么个变样?”
“往年啊,税吏来收摊税,恨不得把你筐底都刮干净。今年不一样了!考绩司的官爷们说了,只要咱按时交税,不缺斤少两,每月还能得赏钱!你看那卖糖葫芦的王二,上个月就得了五串红糖葫芦的赏,美得他见人就咧嘴!”
李德全在一旁听着,悄悄打量朱五六的脸色。皇帝嘴角噙着笑,眼里的光比头顶的日头还亮。
往前挪了几步,是个织锦摊子
摊主是个眉眼清秀的后生,摊上摆着的锦缎虽不如贡品精致,却花色鲜活。朱五六拿起一块绣着牵牛花的布料,后生连忙道。
“客官好眼光!这是咱村里的织女们新织的,用的是三岛传来的新法,结实着呢!”
“三岛的法子?”
朱五六来了兴致。
“可不是!考绩司的官爷们说,只要咱学新法子,织出的布能多卖钱,连里正都能得绩禄!如今村里的姑娘们,都学着识图样、算尺寸,比小子们还上心!”
李德全在一旁低声道。
“陛下,这便是按绩定禄的好处——百姓们见当官的凭本事吃饭,自己也肯下力气了。”
朱五六没说话,只是把那块牵牛花锦缎叠好,递了过去:“多少钱?朕要了。”
后生乐得眉开眼笑。
“承惠五十文!客官要是喜欢,下次再来,我给您留块凤凰的!”
走在青石板路上,朱五六忽然停在一家布庄前。
布庄的门板上贴着张红纸,上面用墨笔写着“本月绩优:张三娘,织布三丈无瑕疵,赏钱百文”。旁边还画着个歪歪扭扭的笑脸。
“这张三娘是谁?”
朱五六问门口的伙计。
伙计是个机灵的少年,见他衣着体面,连忙回话。
“是咱布庄的织工,以前总偷懒,自从考绩司定下规矩,她织的布比谁都好!上个月的赏钱,够她给娃买两身新衣裳呢!”
朱五六点点头,心里像被什么东西熨帖了。
他想起紫宸殿上那些紧绷的脸,想起考绩册上密密麻麻的批注,原来这一切的落脚点,不过是百姓门板上的一张红纸,是织工手里能给娃买新衣裳的赏钱。
......
日头偏西时,朱五六一行走到了新丰镇外的杏花村。
村口的老槐树下,几个老汉正围着石桌下棋,棋子是用石子和陶片做的。
见朱五六等人过来,一个穿蓝布短褂的老汉抬头笑道:“几位是赶路的吧?前面有家王老实,家里干净,还能管住饭。”
李德全正想婉拒,朱五六却道.
“多谢老丈指点。”
王老实的家在村东头,土坯墙围着个小院,院里种着半架黄瓜,篱笆上爬满了牵牛花。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