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提出上中下三策之后,张最后总结建议,我们先执行上策,看能不能够实现。如果成功东出占据川陕甘,甚至整个四川的话,那就太好了。】
【如果东出不利,那我们就执行中策或者下策。如果届时北上的通路被敌人封锁的话,那我们可以往西面走,因为敌人是不可能封住西面的。】
天幕下,汉朝。
张良听到最后这句,缓缓摇头,毫不客气的说道:“这种想法是最为愚蠢,也是最为致命!‘敌人不可能封住西面’,此言大谬!西面是青藏高原,天险自成,别人上不去,那你能下的去吗!大军一旦上去,就像被人追着打,慌不择路往楼上跑,这时候敌人根本就不用追你,堵楼梯就行,你一辈子都下不来。而这个楼梯,就是河西走廊”。
他语气愈发沉痛:“而且敌人根本就不需要、也没打算封住西边,一支西逃流亡的军队出国了还能回来吗,至于留在西藏,自己的大军入此不毛之地,粮秣从哪里来?兵员从哪里补充?这就是条实打实的绝路!”
张良最终断言:张的计划,要么是心存侥幸,对困难估计不足;要么……便是其战略意图,本就倾向于避战退缩,割据一方,偏安一隅”。
刘邦带着一丝惋惜的说道:“如此畏首畏尾、划地自牢之人,不足与谋,看来分裂已是板上钉钉之事了。可惜了那些英勇的将士……”
此时,其他朝代的文臣武将也意识到这一点,心情愈发沉重。他们清晰地看到,此次主力会师,虽然看似实力壮大,但内部却面临着根本性的战略路线分歧。
一方以总舵手、周大大为首,力主向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川陕甘地区积极进取;另一方则以实力占优的张为代表,其策略核心却是保守退避。
【张之所以认为应该往四川打,有很大原因是因为,他认为我们不仅能打赢并成功入川,以后还能打得出去。拿他的上策来说,他认为以现在占区为起点,向东夺取整个四川完全没有问题的。因为红四之前打川军,打一场赢一场,打一场赢一场,一直赢。他认为他会一直赢下去。】
天幕下,明朝。
徐达眉头紧锁,厉声道:“骄兵必败!骄兵必败啊,他将胜利视为常态,视川军为无物,这可是为将者的大忌!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怎么能因过往的胜利去推断全局?如此轻敌大意,必遭惨败!这种思想,万万要不得!”
朱元璋也冷冷补充:“更别提那微操大师一直在行驱虎吞狼之计!如今薛岳逼近四川,微操大师必趁机对四川军阀或威逼或利诱,加紧掌控。届时,川军还能否如之前那般‘好打’?仗,只会越来越难打!”
朱棣此时也凑了过来,说道:“还有个关键就是,红四此前是游走于四川边界,川军战斗意志不高。可如果按照张的上策走,深入四川并夺取全境,那川军守土保家,肯定拼死力战!先前土城一役已见端倪,川军守土之时战力不容小觑。如果入川失败,被迫西撤,真的就没法再回去了”
“所以敌人其实是有优选策略的”,徐达指着地图,说道:“等微操大师收拾好那些军阀,他们只需要封死南东北三面实即可,守着碉堡线即可,剩下的,就交由西藏的天气了,等天冷了,天寒地冻,缺衣服少粮,谁扛得住啊”。
此时众人一致认为,这种冒险主义,是会要命的。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