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小北看得似懂非懂,倒是楚向南,抱臂站在一幅由无数废旧零件组成的巨大装置前,眉头紧锁,看得无比认真。
“你看懂了?”
夏小北小声问。
“没有。”楚向南回答得干脆利落,随即低头看她,嘴角噙着笑,“但看你看得一头雾水又努力思考的样子,比较有趣。”
夏小北嗔怪地捶了他一下,两人相视而笑,在空旷冷峻的展厅里,他们的笑声和依偎的身影成了最温暖的风景。
他们依旧会在傍晚散步,路过陈默的画廊。
橱窗里的画换了一轮又一轮,却再没见过《家》。
胖猫倒是时常在,有时蜷在垫子上打盹,有时则会主动凑过来,蹭蹭夏小北的脚踝,换来几声轻柔的抚摸。
时间悄然滑入秋季。
一个凉风习习的傍晚,他们再次散步至画廊附近,却发现橱窗暗着,里面似乎空了不少,门口挂着一块小巧的牌子:“筹备画展,暂停开放”。
夏小北的脚步微微一顿。
楚向南了然地看着那块牌子,语气平淡,“看来,是时候了。”
他并没有多说,但夏小北明白他指的是什么。
陈默承诺过的,属于他自己的画展。
几天后,一张素雅简洁的邀请函被塞入了他们的门缝。
纯白的卡纸上,只有寥寥数笔勾勒出的窗框剪影,窗外是一轮温暖的圆月。
内页是打印的字迹:
“陈默首次个人画展‘日常之光’,敬请光临。”
地址是位于京市城东的一个颇具名气的艺术空间,时间就在周末。
夏小北拿着邀请函,看向楚向南。
楚向南正端着咖啡杯,目光扫过邀请函,点了点头,“想去就去。”
周末的下午,他们如约而至。
艺术空间比想象中更大,白色的墙壁,良好的灯光,人流络绎不绝,气氛安静而专注。
入口处最显眼的位置,放着一幅放大的照片——正是那本杂志的封面,《家》在橱窗里的样子。旁边写着:“缘起”。
夏小北的心轻轻一颤。
他们走了进去。
展厅里悬挂着数十幅画作,尺寸不一,却统一洋溢着一种宁静而温暖的光晕。
画的多是寻常景物:晨光中的街角咖啡馆、雨夜亮着灯的书店、老人携手散步的背影、孩童吹泡泡时圆鼓鼓的脸颊……还有猫,各种姿态的猫,晒太阳的,打哈欠的,狡黠回眸的。
笔触细腻,色彩柔和,光感处理得极其精妙,最平凡的场景也被赋予了动人的叙事感。
仿佛每一幅画背后,都藏着一个温柔的故事。
夏小北一幅一幅看过去,心底那片被生活细微褶皱填满的角落,仿佛被这些画作一一照亮、抚平。
她在那幅最大的、明显是核心展品的画作前停住了脚步。
正是那幅《家》。
它被精心装裱,放置在独立展墙的正中,柔和的射灯精准地打在画面上,窗内的相依,窗外的胖猫,每一个细节都清晰而生动,比在画廊橱窗里时更显震撼和珍贵。
画作旁的标签命名依旧简单:《家》。
简介只有一行日期,正是楚向南买下它的那一天。
周围有不少人驻足,低声品评,目光中流露出欣赏与感动。
夏小北静静地看着,忽然感觉手被用力握了一下。
她转过头,对上楚向南深沉的视线。
他的目光从画上移开,落在她脸上,低声问:“现在觉得怎么样?”
夏小北环视四周,看着那些沉浸在画作世界中的人们,看着中央那幅属于他们的、此刻却与所有人分享着温暖的画,一种前所未有的充盈感包裹了她。
那不再是初时的羞涩与轻微的惶惑,而是一种坦然,一种欣喜,一种见证璀璨成真的与有荣焉。
她反握住他的手,笑容明亮而温暖,“我觉得……真好。”
艺术与现实,在此刻温柔地同频共振。
在展厅不太起眼的角落,他们看到了陈默。
他正被几位看着像记者或评论家的人围着,神情依旧有些拘谨,但谈论画作时,眼神专注而明亮,闪烁着自信的光芒。
他似乎察觉到目光,抬眼望来,看到他们时明显愣了一下,随即对面前的人低声说了句什么,便朝他们走来。
“楚先生,夏小姐。”他的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和感激,“你们来了。”
“画展很成功。”楚向南率先开口,“恭喜。”
陈默像是松了口气,脸上露出真诚的笑容,“谢谢。还要多谢你们。”
“是你自己的努力和才华。”夏小北打断他,真诚地称赞,“这些画都很棒。”
简单的寒暄后,陈默又被其他人叫走。
离开前,他郑重地对他们再次点了点头。
夕阳西下,他们走出艺术空间,秋日的风已带了些凉意,但阳光依旧暖融融的。
“回家了?”
楚向南为她拉开车门。
夏小北回头望了一眼那灯火通明的展厅,然后坐进车里,笑容温软而满足。
“嗯,回家。”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