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初五,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李治的书桌上,他正专注地翻阅着朝臣们的履历。
突然,他抬起头,目光落在一旁的张瑜身上,若有所思:
“国史乃是国家大事,必须要好好修缮,这样才能将这些年来发生的事情完整地记录下来。”
张瑜微微躬身:
“圣人所言极是。”
李治接着说:
“你去传旨,让侍中郝处俊、左庶子高智周、黄门侍郎崔知温、给事中刘景先,这四位大臣都兼任修国史的职务。告诉他们,一定要用心去做,切不可遗漏任何重要的事情。”
张瑜眉头微皱,面露难色,犹豫片刻后:
“奴才这就去拟旨。只是这四位大臣本职工作也颇为繁忙,陛下是否需要跟他们说明一下,修史之事可以慢慢来,不必过于着急,以免耽误了日常政务?”
李治略作思考:
“嗯,你提醒得有道理。传旨时顺便告诉他们,要合理安排时间,既不能耽误本职工作,也要确保修史工作顺利进行。如果在修史过程中发现缺少什么史料,让他们直接跟史馆提出,朕会派人协助他们寻找。”
张瑜领命后,躬身退出御书房,赶忙去拟写圣旨。
当天,这道圣旨便迅速传达给了郝处俊、高智周、崔知温和刘景先四位官员。
隔天,这四位官员一同进宫谢恩。李治在朝堂之上,再次叮嘱他们:
“国史的修缮至关重要,你们一定要认真对待,不可敷衍了事。这些历史记录不仅是为了当下,更是为了留给后人观览。希望你们能够尽心尽力,不辜负朕的期望。”
四位官员齐声应道:“臣等定当不负圣恩,竭尽全力修好国史。”
眨眼间便已到了九月初三就在这一天,从遥远的边疆传来了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
吏部侍郎裴行俭率领大军讨伐西突厥,不仅大获全胜,而且还成功地擒获了十姓可汗阿史那都支以及别帅李遮匐,并将他们押解回京。
这个消息如同一道闪电划破了宫廷的宁静,迅速传遍了整个皇宫。当时,李治正在与大臣们商议秋收的事宜,当他听到这个消息时,脸上立刻露出了欣喜的笑容。
“裴行俭果然是个有本事的人啊!”
李治兴奋:
“传朕旨意,让沿途的官府务必好好护送这些俘虏,绝对不能让他们出任何差错。等他们到了长安,朕要亲自召见裴行俭,重重地赏赐他。”
站在一旁的官员们纷纷附和,其中一人赶忙:
“圣人英明!臣这就去传达圣旨,同时命令沿途的州县做好接应工作。此外,是否需要提前安排好关押这些俘虏的地方呢?”
李治略作思考,然后点头表示同意:“就安排在大理寺的临时牢房吧,再派些可靠的人去看守。还有,关于裴行俭的赏赐,先让户部拟一个单子出来,等他到了京城,朕再根据实际情况做最后的定夺。”
那官员领命后,马不停蹄地去执行命令。
没过几天,裴行俭就率领着一群俘虏抵达了长安。
李治听闻这个消息,龙颜大悦,不仅亲自召见了裴行俭,还赏赐给他大量的金银财宝和华丽的绸缎,对他为朝廷安定边疆所立下的赫赫战功赞不绝口。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