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廿八这天,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御书房内,照在李治那略显疲惫的面庞上。
他静静地坐在龙椅上,手中翻阅着来自边疆的战事奏报,每一页都承载着战争的残酷与紧张。
李治的眉头紧紧皱起,仿佛能夹死一只苍蝇。
他的心情异常沉重,原本,他之前已经下诏决定要举行封禅嵩山的大典,以彰显大唐的国威和他的功绩。
然而,如今边疆的突厥叛乱尚未平息,局势紧张,他实在没有心思去操办这样的盛事。
李治缓缓抬起头,目光落在站在一旁的张瑜身上。
张瑜低着头,毕恭毕敬地站着,等待着皇帝的指示。李治的声音带着一丝严肃:
“之前下诏要封禅嵩山,现在突厥叛乱还没平定,哪有精力搞这些?你去传旨下去,封禅的事先停了,等以后安稳了再说。”
张瑜闻言,连忙:
“奴才这就去传旨。只是之前礼官们已经在紧锣密鼓地准备仪式了,要不要跟他们说清楚停办的缘由,免得他们心里犯嘀咕?”他的语气有些迟疑,似乎在担心这样的决定会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李治略微思考了一下:
“得说清楚,就说眼下边疆战事吃紧,朝廷需要集中精力平定叛乱,封禅的事只能暂缓。让他们把精力转去协助处理军务相关的事情,别浪费时间和精力在这上面。”
张瑜领命后,迅速退出御书房,当天就将停封禅的旨意传达了下去。
礼官们接到旨意后,虽然心中有些遗憾,但也不敢有丝毫怠慢,立刻停下了手头的准备工作,转而全力配合军务事宜。
第二天,阳光洒在长安城的大街小巷,十月二十九这一天,吐蕃派来的使者终于抵达了这座繁华的都市。他们肩负着文成公主的使命,前来向唐朝朝廷告丧,并提出了和亲的请求。
消息如同一阵旋风,迅速传遍了宫廷内外。李治得知此事后,立刻召集大臣们前来商议。朝堂之上,气氛凝重,众人皆沉默不语,思考着这突如其来的和亲提议。
李治首先开口:
“吐蕃赞普去世,文成公主派使者来告丧,还提及了和亲之事。诸位爱卿,你们对此有何看法?这和亲之事,我们是否应该答应呢?”
话音未落,一位大臣站出来:
“圣人,依微臣之见,如今我们正忙于平定突厥的叛乱,局势紧张。若能答应吐蕃的和亲请求,或许可以稳住吐蕃,避免两面受敌,实乃明智之举。”
然而,他的话音刚落,另一位大臣便紧接着反驳:
“圣人,吐蕃此次突然提出和亲,未必没有其他企图。说不定他们是想趁我们分心之际,谋取更多的利益。况且,目前边疆战事吃紧,我们并没有合适的公主或宗室女可以出嫁。依微臣愚见,不如先婉言拒绝,派遣使者前往吐蕃参加葬礼,以表诚意,稳住他们再说。”
李治沉思片刻后:
“依朕之见,便依后者所言行事。和亲之事暂且搁置,不可轻易应允。”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