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承祯继续说道:\"江南旱灾,是因为河渠失修,官吏贪墨治水款项!去年冬,江南道观察使将三十万贯治河钱挪去盖私宅,这事法师知道吗?\"他从袖中取出一卷账册,正是夜影卫从江南抄来的贪腐记录,\"与其空谈因果,不如严查吏治!\"
不空法师强自镇定:\"道长这是本末倒置。官吏贪墨也是因,天降旱灾是果,皆由新政扰动人心所致。\"
\"哦?\"易林突然开口,\"那青龙寺去年用'功德钱'放高利贷,盘剥了京兆府百户农民,这又是什么因?\"他朝殿门挥手,琉璃捧着十几个账簿走进来,账本上的朱印赫然是青龙寺的寺印。
\"这些是从青龙寺地窖搜出的。\"琉璃将账簿摊在御案前,\"宋家长子宋明轩去年捐赠的十万贯,并非用于修缮寺院,而是购置了长安周边的两千亩良田,再租给流民,收取五成地租。\"她翻到其中一页,上面的数字触目惊心,\"这里还有向宋家盐商放贷的记录,月息五分,比官府的高利贷还狠!\"
满朝哗然。李玙抓起一本账簿,手指在\"宋明轩十万贯良田两千亩\"的字样上颤抖。这些数字加起来,确实够买下半个长安的寺院——而青龙寺的僧人,竟用这些不义之财穿着紫罗袈裟,戴着珍珠戒指,在朝堂上宣讲\"因果报应\"!
\"不空!\"皇帝的怒吼震得殿梁上的灰尘簌簌落下,\"你还有何话可说?\"
不空法师瘫倒在地,佛珠散落一地。他身后的几名僧人慌忙跪地,供出宋家如何利用青龙寺洗钱、藏匿土地,甚至通过寺院传递密信。原来宋家不仅想借宗教干预朝政,更想将青龙寺变成岭南势力在长安的据点。
李玙当即下令:\"查封青龙寺,将不空及其党羽交刑部审讯!\"他转向司马承祯,语气缓和了些,\"道长说得对,天灾源于人祸。即日起,严查全国寺院的土地与财产,凡依附世家逃避赋税者,一律充公!\"
这场御前辩论的余波,席卷了整个大唐。御史台的官员们带着账房先生,查封了长安城内三十余座寺院的仓库,从大慈恩寺的地窖里搜出的地契,竟能从朱雀大街铺到曲江池。其中不少寺院都与世家有关联,法门寺依附于京兆韦家,兴善寺则是河东裴家的\"功德院\"。
易林趁机奏请颁布《僧道纳税令》,规定:\"凡僧道拥有的土地超过二十亩、商铺超过两间者,需按律缴纳赋税;寺院放贷利息不得超过月息一分,违者严惩。\"为了平衡佛道,他特意加上\"道观一体遵行\",但道教本就不如佛教富庶,此举实则主要打击佛教势力。
诏令颁布那日,江南突然降下甘霖。灾民们在雨中欢呼雀跃,再也没人相信\"均田令触怒神灵\"的鬼话。户部侍郎拿着新算的账目跑进紫宸殿,笑得合不拢嘴:\"陛下!仅长安周边的寺院,就查出隐田五千亩,商铺百余间,按律纳税后,国库每年可增收三十万贯!\"
李玙望着窗外的雨帘,忽然对易林道:\"看来真正的因果,是民心向背。\"他顿了顿,补充道,\"宋家借宗教生事,这笔账也该算了。\"
易林躬身领旨,心中却清楚,这场佛道之争远未结束。但至少此刻,那些披着宗教外衣的阴谋被撕开了口子,而朝廷的钱袋子,又鼓了几分。
暮色降临时,琉璃在皇城根下等着易林。远处的青龙寺已被神策军接管,僧人们被押解出来的身影,在夕阳下拉得很长。\"司马道长说,道法自然,不与人争。\"她递给易林一块刚买的胡饼,\"可这次,他却争得很凶。\"
易林咬了口胡饼,饼屑落在银袍上:\"因为他争的不是佛道高低,是天下苍生。\"他望着雨后的长安城,炊烟从千家万户升起,与寺院的残香渐渐融合,\"下一场,该轮到宗室了。\"
夜风带着渭水的湿气吹来,吹动两人的衣袍。远处的钟楼敲响了暮鼓,一声声回荡在街巷里,像是在为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又画上了一个逗号。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