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零读书网>都市>四合院之不同的人生> 第190章 灶台论剑,新意藏拙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90章 灶台论剑,新意藏拙(1 / 2)

轧钢厂的烟囱在晨雾里冒出笔直的青烟。

此时,何雨柱已经站在了食堂门口。

门轴“吱呀”一声转动。

张师傅正踮着脚往炉膛里添煤,听见动静猛地回头,手里的煤铲“当啷”掉在地上。

“柱子?你咋回来了?不是说去广州……”

“不去了。”

何雨柱放下背包,上前捡起煤铲塞进师傅手里。

“您这胳膊刚好,咋能干重活?”

张师傅的左胳膊还打着绷带,是摔下山崖时被石头划的。

虽然不用截肢,却得养上三个月。

他拍了拍何雨柱的后背,眼眶红了。

“傻小子,那可是全国比赛……”

“啥比赛也没您的红烧肉重要。”

何雨柱笑着从包里掏出桃酥,用纸包着递过去。

“供销社刚进的,您尝尝,不硌牙。”

张师傅捏起一块桃酥,颤巍巍地放进嘴里。

没嚼两下就掉了眼泪。

这徒弟,打小就实诚,没白疼。

王师傅扛着白菜从外面进来,看见何雨柱先是一愣。

随即咧开嘴笑。

“我就说你小子舍不得食堂!昨晚我还跟张师傅打赌,说你准得偷偷跑回来!”

“回来得正好。”

李怀德的声音从门口传来,他手里拿着张红榜,上面用毛笔写着“职工厨艺大赛通知”。

“市里的比赛章程下来了,下周六开赛,分初赛复赛,最后在工人文化宫比决赛。”

红榜上的字迹遒劲有力,写着比赛要求。

“以家常菜为基,显创新之巧,供职工品鉴,扬劳动之美。”

何雨柱的目光在“创新之巧”四个字上停了停。

赵文斌的舅舅是评委,这话怕是对着他说的。

“其他厂报了多少人?”

何雨柱问。

“光是咱们区就有八个厂参赛。”

李怀德指着红榜角落。

“红星机床厂的马大勺,听说得了去年的市劳模,最擅长做糖醋鱼;还有纺织厂的刘大姐,她的绣球丸子,在厂里办过专场……”

张师傅突然开口。

“柱子,马大勺那人我知道,以前是饭馆的大师傅,后来下放到工厂,做菜讲究‘一菜一格’,花哨得很。”

何雨柱没说话,转身往灶台走。

他掀开锅盖,里面还剩着昨晚的玉米糊糊。

用勺子搅了搅,突然有了主意。

创新不一定非得花哨,把家常菜做到极致,也是一种创新。

接下来的几天,食堂成了何雨柱的试验场。

他把白菜帮切成细丝,用盐腌过后挤去水分,拌上辣椒油和蒜泥,做成爽口的小菜。

他把剩下的面肥揉进玉米粉里,蒸出带着酸香的窝窝头。

就连最普通的萝卜汤,他都试着往里面加了把虾皮,鲜味顿时提了三分。

“柱子,你这是干啥?”

王师傅啃着改良版窝窝头,吃得直咂嘴。

“好好的白面不用,掺这么多玉米面干啥?”

“比赛要求家常菜。”

何雨柱往锅里撒着葱花。

“60年代谁家顿顿吃白面?掺点玉米面,才像咱工人师傅的饭。”

张师傅坐在旁边,一边看着一边点头。

“对喽,创新不是瞎折腾,得接地气。”

“就像咱炖肉,有人往里面加八角桂皮,咱就加把山楂干,既能去腻,又不用额外花钱买调料,这才是咱工人的创新。”

这话点醒了何雨柱。

他想起何雨水以前说的,“把平凡的菜炒出不平凡的味道”,不就是这个道理?

初赛那天,工人文化宫的院子里摆满了临时灶台。

八个厂的厨师围着白围裙,手里的锅铲“当当”作响,像在演奏一场交响乐。

马大勺的糖醋鱼刚下锅,就引来一片叫好。

他把鱼炸得金黄,浇汁时手腕一抖,糖汁在鱼身上画出个漂亮的弧线,看着就像件艺术品。

刘大姐的绣球丸子也不含糊,每个丸子都搓得圆滚滚的,上面还点缀着颗枸杞,红的红,白的白,格外养眼。

轮到何雨柱时,他端出来的却是一碟再普通不过的红烧肉。

评委席上的赵师傅皱起眉头。

他就是赵文斌的舅舅,穿着藏青色中山装,戴着金丝眼镜,看着就透着股挑剔。

“小何师傅,”

赵师傅推了推眼镜。

“别人都做新菜,你怎么还是红烧肉?”

“赵师傅,”

何雨柱拿起筷子,夹起一块肉递过去。

“您尝尝就知道了。”

肉刚进嘴,赵师傅的眼睛就亮了。

这红烧肉看着油亮,吃着却不腻,肉质酥烂却不散,仔细一品,里面还带着股淡淡的果香。

“你往里面加了啥?”

赵师傅追问。

“苹果。”

何雨柱笑着说。

“炖肉的时候放块苹果,既能去油,又能带点甜味,还不用放太多糖。”

“现在糖票金贵,咱工人师傅过日子,得精打细算。”

周围的工人爆发出一阵哄笑,纷纷点头。

“这话在理!”

“咱就爱吃这样的!”

赵师傅没说话,又夹了块肉,慢慢嚼着,镜片后的目光柔和了些。

这厨子,倒是把创新藏在了实在里,比那些花里胡哨的强。

初赛结果出来,何雨柱、马大勺和刘大姐进了复赛。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