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吴三桂嘴角微微一勾,神色却无半分暖意:“父亲,我等武将最好的下场,当是马革裹尸还。”
“可大清一战过后,恐怕我大明必将再度休养生息,此番过后或许会继续深入草原腹地,对蒙古进行毁灭性的重点打击,随后将其彻底拿下。”
“做到连老祖宗太祖皇帝、乃至成祖皇帝都未竟之事,扬我大明圣威。可那时,恐怕这一切同儿子我,又有几分瓜葛?”
吴三桂一脸苦笑道:“辽东这一派在朝堂武将勋贵之中已是中流砥柱,文臣还有当今圣上,绝不可能再允许我等新派军贵的势力继续庞大下去。
尤其是我们辽东出身之人,朝廷自可扶持其他勋贵,与那祖大寿抗衡,而远清侯洪承畴,便是当仁不让的第一人选。
再者,洪承畴麾下,三年前的旧将左良玉、曹文昭、孙传庭等人,也都是当世的良将。
动用这些人,不仅能让天下各处卫所之兵同心协力,更能集合天下南北之力,可比我们这小小的辽东要关键得多。”
“更何况,这三年间朝堂因梁国公祖大寿的缘故,对辽东之地的恩惠已然够多,之前的辽东总兵、如今的您儿子我吴三桂,日后的锦绣前程便是最好的证明。”
“只是儿子如今正年富力强,自是不愿走这些朝堂升迁的常规路子,更愿如南征时那般,凭赫赫军功上人山、登枫台,挣一个伯爵乃至侯爵、公爵之位。”
“我如今还年轻,我觉得我可以再拼一拼。”
吴襄看出了儿子的心意,挥了挥手道:“罢了罢了,此番便让你试上一试。
毕竟陛下还有太祖皇爷在天有灵,也未必不会从我们辽东之处再挑出几人来,你或许也有些希望。”
吴襄娓娓道来,吴三桂这才神色微动,拱手抱拳,沉声说道:“孩儿多谢父亲。”
莫看吴襄如今早已退隐,可当年在皮岛之处。
他曾同曹文诏、皮岛总兵黄龙并肩作战,在军中的这份香火情,至今仍十分顶用。
反观当初的吴三桂,虽说也跟随大部队前行,却并未在军中立下太大功劳。
那时良将众多,还轮不到他这个从二品的游击将军大发神威,真正能有所收获的,都是各地独揽一军之权的总兵级大人物。
三年之期已到,大明与大清之间,势必会有一场惊天动地的大战。
而此战的苗头刚起。
如今大明五湖四海之内,动了心念的,又岂止辽东总兵吴三桂一人?
……
临峣之处,左良玉哈着白气,来到附近的卫所军营。
一大清早,兵卒们便已开始了新一天的训练,训练场上火器与刀兵交相辉映,时不时还有密集的枪声从山林附近传来。
左良玉并不觉得吵闹,经过三年的休养,如今的他位居侯爵之位。
虽说只是区区三等候,距离二等候还有些距离,可也已是大明朝“与国同休”的新朝新贵。
哪怕没有在京城久待,可也正因如此,回到地方老家的他,反而如鱼跃入海,更觉海阔天空,能大展一番拳脚。
在他的治理之下,临峣及附近之处的匪患尽数被清剿一空,地方治安安稳无虞。
除了左良玉,曹文昭、孙传庭、卢象升、秦良玉这些当年分出去的侯爵们,也同样被朝廷一一外派,为的便是在这三年间稳定大明天下,用他们这些新朝勋贵的力量,让动荡了数十年的大明,在最短时间内进入和平发展的繁荣时期。
左良玉他们这些人没让朝廷失望。
三年间,各地税收、各类银行与实学制度皆发展稳固,到了如今,才有了再度与大清开战、且不会过多消耗国力的底气。
三年带给左良玉的变化极大,如今的他,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带着桀骜不驯、满身草莽之气的绿林将军。
他曾在大明军校进修过,也算是正统出身,故而一举一动间,自有了几分煌煌气度。
“侯爷,远清侯的信到了。”
下属心腹上前说道。
左良玉抬手免礼,接过信拆开火漆,一目十行地看了一遍,下一刻微微点了点头:“远清侯……这是准备动手了?”
“你家侯爷我,也该启程了,是时候前往京城之处,再展我们这些新派新贵的威严。”
“这一次,恐怕远清侯不只是传信给侯爷您,曹文昭、孙传庭、秦良玉、卢象升,还有那皮岛总兵黄龙。”
“三年前那一战后尽数封侯之人,恐怕一个都少不了,又要再去京都之内走一遭了。”
言及于此之时,左良玉目中也多了几分期待。
他们这些人,恐怕有生之年能重聚的,也就只有在这繁华天子之都了。
换做其他地方,个个手握重权,还顶着新派军贵的名头,稍有举动,一旦被那些御史得知,再引起天子忌惮。
对他们这些勋贵而言,无疑是毁灭性的打击。
坐在那九五之尊位子上的人,从来不会在乎他们有没有造反的心思,只在乎他们有没有造反的实力。
……
云南土司之地,秦良玉携大胜而归。
虽是女儿身,却有侯爵之名,再加上兼领云南土司的白杆兵多年,其统领之职本就稳如泰山,如今又携滔天威望,这云南之地到了如今,除了朝廷派来的将军、太监,还有当地的乡绅之外,几乎成了她秦良玉的一言堂。
好在云南众人都心知肚明,秦良玉对大明一片忠心,倒也没闹出什么风波。
这一日,洪承畴的信也到了她手中。
三年已过,秦良玉原本姣好的面容变得更加英武神气,一对柳叶眉轻挑间,方才还柔和的面容瞬间紧绷,化身成了大明朝能征战四方、独当一面的女将军。
手中的红缨枪微微一顿,枪尖还在轻轻摇摆,秦良玉将枪身往空中一抛,下一刻便稳稳当当落在旁边的武器柜架上。
“吩咐下去,令白杆兵集结,本侯该去一趟京都了。”
秦良玉的命令淡淡传来,周围一众心腹立刻遵从。
除此之外,曹文诏、卢象升他们这伙人,也一个个闻风而动,齐齐出发前往京都。
崇祯十四年四月初,左良玉先行一步到了京城。
他性子虽比从前稳重些,可终究还是猴急,一得到消息便快马加鞭赶来。
京城也早有人接应,正是远清侯洪承畴府上的门客义闻人。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