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零读书网>穿越>时空守护者及永生人> 第9章 创世影像——盘古开天的完整历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9章 创世影像——盘古开天的完整历程(1 / 2)

地心三千公里深处,盘古之源的地下空间绝非简单的地质空洞——这里是宇宙创世能量的“残留博物馆”。白色晶石广场由超硬晶体构成,每一块晶石的莫氏硬度高达10.5,比地球已知最硬的钻石还高出0.5个等级,晶体内部封存着138亿年前的创世能量余温,指尖贴上去能感受到21.7K的微凉,却又有一股暖流顺着毛孔渗入肌理,那是未完全消散的有序能量在与人体细胞共振。

广场四周矗立着百根地脉水晶,每根直径1米、高10米,间隔10米呈环形分布,淡蓝色的光晕从水晶内部缓缓溢出,并非普通的荧光,而是量子隧穿效应催生的“本源光”——水晶中的创世能量粒子突破能量壁垒时,会释放出波长450纳米的蓝光,光晕在地面投下的光斑会随能量流动轻微脉动,如同呼吸的节律。广场中心的传承台上,冰纹圆盘静静悬浮,直径5米的圆盘边缘刻着12道凹槽,每道凹槽中嵌着半透明的冰纹,金色光芒从冰纹缝隙中渗出,与地脉水晶的蓝光交织时,空气中会浮现出细小的光粒,如同被惊扰的星尘。

叶云天站在传承台前,量子纤维作战服的左胸位置,一枚巴掌大的创世印记正泛着淡金色微光。他抬起右手,指尖的皮肤在能量感应下微微泛红——这是体内盘古直系血脉觉醒的征兆。当指尖触到冰纹圆盘表面时,先是一阵刺骨的凉(圆盘表面温度恒定在-196℃,接近液氮沸点),随即有细密的震颤顺着指尖传来,那是圆盘“半激活”状态下的能量搏动。他能清晰感觉到,圆盘内部的创世图纹路正以每秒1次的频率闪烁,像是困在蛋壳里的雏鸟,在等待破壳的信号。

“嗡——”

当体内的创世印记能量顺着手臂经络涌向指尖时,变化骤然发生。淡金色的能量流从叶云天指尖溢出,速度约100米/秒,如同一条纤细的光带钻入圆盘,原本微弱的金色光芒瞬间暴涨,圆盘表面的创世图纹路从1厘米宽的细线膨胀成5厘米宽的光带,闪烁频率提升至每秒3次。下一秒,圆盘发出震耳的嗡鸣,频率50赫兹的声波在地下空间回荡,金色光芒如同潮水般覆盖整个广场,连白色晶石都被染成了金红色。

更惊人的是圆盘中心——一道直径30米的全息投影缓缓升起,悬浮在团队头顶10米处,投影边缘的光粒还在不断生成,像是宇宙膨胀的实时缩影。投影内部并非模糊的影像,而是由10^8个量子光点构成的“微型宇宙”,每个光点都对应一颗原始恒星,光点的亮度、轨迹都与138亿年前的宇宙完全一致,甚至能看到星系碰撞时产生的引力透镜效应。

“是完整的创世影像!”光曜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激动,他迅速从背包中取出量子影像记录仪——这台银色流线型设备的镜头直径5厘米,镜头周围环绕着6个微型传感器,开机后屏幕立刻亮起淡绿色的界面。他将镜头对准投影,屏幕上的数据流飞速滚动:“影像分辨率1024K,能量波动稳定(振幅±0.01×10^-12焦耳),无混沌干扰(混沌熵值<1.2)”,绿色的“原始影像”标识在屏幕中央闪烁,证明这是未经过任何篡改的盘古创世实录。

第一幕:混沌初开,斧劈鸿蒙

全息投影中,宇宙的初始形态远比现代天文学推测的更具象——那是一片“量子真空态的能量浓汤”,暗紫色的背景里,无数暗物质粒子(轴子、WIMP)与反物质粒子(正电子、反质子)在无序碰撞,每一次碰撞都会迸发出针尖大小的白光,随即湮灭成暗能量。暗紫色的能量漩涡在“浓汤”中随机生成,最大的漩涡直径可达百万公里,转速高达每秒300万公里,漩涡中心的时空被扭曲成螺旋状,连光线都无法逃逸——这就是原始混沌的真实模样,没有时间刻度(时间流速为0),没有空间维度(三维空间尚未展开),只有纯粹的无序能量。

突然,混沌中心的暗紫色漩涡骤然收缩,一道金色光点从漩涡核心浮现。光点以指数级速度膨胀,0.001秒内就从乒乓球大小长成3米高的虚影——那是盘古的轮廓。他赤裸的上身肌肉线条清晰,每一寸肌肉都在散发着金色的能量辉光,而他双手紧握的巨斧,才是真正的“创世神器”。

巨斧通体由“创世奇点物质”构成,斧身呈现出深邃的黑色,却又在边缘泛着淡白色的光——那是“空间撕裂波”。光曜的量子记录仪立刻捕捉到斧身的参数:“奇点物质密度10^28千克/立方米,空间撕裂波频率2.3×10^12赫兹,可突破量子真空壁垒”。当巨斧被盘古举过头顶时,斧身与混沌能量接触的瞬间,投影角落突然弹出一组实时数据框:“创世能级10^46焦耳(相当于10^29颗氢弹同时爆炸的能量),空间膨胀初始速度1.2×10^5公里/秒”。

“喝!”

投影中的盘古发出无声的怒吼(此时声音尚未因空间展开而传播),巨斧带着撕裂一切的气势劈下。一道纯白的光刃从斧刃延伸,长度瞬间突破百万公里,径直贯穿混沌——暗紫色的能量漩涡像是被剪刀剪开的绸缎,瞬间分成两部分:密度较低的白色能量(后来的暗能量)以每秒1.2×10^5公里的速度向上飞升,在量子涨落中不断凝聚,先是形成直径光年级的“能量云”,再逐渐坍缩成最早的星系核(类星体),星系核周围的气体云则慢慢聚合成星云,这就是“天”的雏形;而密度较高的黑色能量(后来的重子物质)则向下沉落,在引力作用下聚合成固态的原始行星核,核外的岩石碎片不断碰撞融合,最终形成岩石圈,这便是“地”的起源。

“这不是神话,是可量化的宇宙诞生过程!”叶云帝的声音带着震撼,他手中的灵能转换器突然亮起绿光——这台巴掌大的黑色设备,屏幕上正显示着一条起伏的波形图,波形频率稳定在2.3×10^12赫兹。“看!”他将设备举到众人面前,“转换器检测到投影中残留的能量频率,与我修仙时感应到的‘天地本源气’完全一致!”他指向投影中正在消散的巨斧,“盘古的巨斧根本不是实体,而是创世奇点的能量具象化,他劈开的也不是‘混沌’的形态,而是混沌的‘能量对称性’——正是这种对称性破缺,才诞生了时间和空间维度。”

话音刚落,投影中的“天”与“地”已初步成型:上方的星系核开始释放强烈的辐射,下方的原始行星表面覆盖着炽热的岩浆,而两者之间的空间正在以恒定的速率膨胀,那是宇宙膨胀的最初阶段。

第二幕:以身化界,滋养天地

劈开混沌后,投影中的盘古并未停下动作。他悬浮在“天”与“地”之间,眉头微蹙——此时刚形成的天地仍在相互拉扯:天的暗能量产生的排斥力,与地的重子物质产生的引力处于微妙的平衡边缘,稍有偏差,两者就会重新融合成混沌。

盘古伸出双手,左手缓缓向上托去,掌心与“天”的核心(最早的银河系中心黑洞)接触,右手则向下按住“地”的基底(原始地球板块的雏形)。下一秒,他的身躯开始以“超光速膨胀”——不是简单的变大,而是细胞级的能量重组:每秒钟,他的骨骼、肌肉、器官都会延伸10万公里,身躯膨胀的同时,体内的创世能量不断注入天地,调节两者的引力平衡。从量子记录仪的画面看,盘古的身体像是一座不断喷发的能量火山,金色的能量流顺着他的手臂涌向天地,将引力平衡的误差控制在0.001%以内。

随着身躯的持续膨胀,盘古的身体开始发生“能量转化”,这不是消亡,而是有序的“物质重构”:

-他的左眼突然迸发出刺眼的白光,光芒散去后,一颗直径是太阳300倍的恒星悬浮在“天”的一侧——量子记录仪显示,这颗恒星的表面温度高达5万℃,核心正在以每秒1.2×10^38次的频率进行氢核聚变,每秒钟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0^26千瓦时,足以照亮整个原始星系。更关键的是,恒星释放的光子中,包含着促成生命诞生的“生命射线”(波长200-400纳米的紫外线,可激活有机分子),这就是最早的“太阳”。

-右眼则化作一颗直径约3476公里的岩石行星,表面覆盖着厚度100公里的冰壳——冰壳的成分并非普通水冰,而是含有甲烷、氨的“混合冰”,量子分析仪检测到冰壳下存在液态水层。这颗行星围绕原始地球旋转,通过引力牵引稳定了地球的自转轨道(将地球自转周期从最初的6小时调整到24小时),正是原始状态的“月亮”。

-他的血液顺着膨胀的身躯流淌,落在原始地球表面时,立刻汇聚成大片液态水。这些水分子与普通水不同——创世能量打破了水分子的化学惰性,使氢原子和氧原子的结合键处于“活跃态”,当氨基酸(从宇宙尘埃中捕获的甘氨酸、丙氨酸)落入水中时,水分子会主动与氨基酸结合,形成初步的肽链。投影中能清晰看到,这些液态水在地球表面汇聚成面积约1亿平方公里的“原始海洋”,海水中漂浮着无数细小的有机分子团,像是生命的种子。

-毛发从他的体表脱落,在空中飞舞时逐渐转化为植物孢子。这些孢子的细胞壁含有“抗辐射层”(由类胡萝卜素构成),能抵御太阳的强辐射。当它们落在原始海洋边缘的岩石上时,立刻生根发芽,长成约0.1毫米的蓝藻——这些蓝藻能进行光合作用,每小时可固定1.5克碳/平方米,释放出的氧气逐渐在地球表面积累,为后来的有氧生物铺垫基础。几亿年后,蓝藻又进化成蕨类植物,在陆地形成最初的植被。

-骨骼与肌肉则在重力作用下下沉,穿透原始地球的岩石圈,抵达地幔层。骨骼中的钙、磷元素与地幔中的硅、氧元素发生能量重组,形成了以橄榄石、辉石为主的地幔物质;肌肉中的碳、氢元素则下沉至地心,聚合成铁镍合金,形成了地球的“地核”——量子记录仪显示,地核的自转速度比地壳快1.5倍,正是这种差异催生了地球的磁场,为生命抵御宇宙射线提供了保护。

“原来地球的生态系统,是盘古以自身为‘能量模板’构建的。”叶云僧双手合十,银白色的佛光从他周身散发,形成直径1米的光罩。佛光的波长恰好是7.8赫兹(地球共振频率),与投影中蓝藻释放的生命能量产生共振,光罩表面浮现出细小的绿色纹路。“他不仅创造了天地,还为生命的诞生铺好了所有基础——”他睁开眼,眼中闪烁着佛光,“这就是‘创世’的真正意义:不是凭空捏造,而是用自身的存在,将混沌的无序能量,转化为支撑生命存续的‘秩序系统’。”

此时投影中的盘古,身躯已只剩下一半,剩下的部分仍在缓慢转化为天地万物,他的轮廓变得有些透明,却依旧保持着托举天地的姿势。

第三幕:封印混沌,遗留守护

当盘古的身体转化了约90%时,投影中的他突然抬头,目光穿透刚刚形成的星系,望向宇宙边缘——那里仍残留着大片未被分割的混沌能量,这些能量呈暗紫色,如同粘稠的墨汁,正通过“时空缝隙”(创世时未完全闭合的空间裂缝)向新诞生的星系渗透。一旦这些混沌能量涌入,刚稳定的天地平衡会瞬间崩塌,所有生命都会被还原成无序的能量粒子。

盘古的眼神变得坚定,他将仅剩的意识能量凝聚成一团金色光球,随后猛地将光球撕裂——十二道耀眼的能量束从光球中飞出,每道能量束都带着清晰的“守护意志”,量子记录仪捕捉到能量束中的意识波动:“守护天地、存续生命”。

十二道能量束在空中盘旋片刻,逐渐凝聚成十二枚方形冰块——每枚冰块边长30厘米,厚度10厘米,通体半透明,内部封存着金色的能量流,这就是冰纹。更关键的是,每枚冰块表面都刻着独特的三维纹路:子鼠纹的纹路呈螺旋状,像是缠绕的时空线;辰龙纹的纹路呈波浪状,模拟星系的运转轨迹;寅虎纹的纹路呈网状,如同生命的保护罩……十二枚冰纹悬浮在盘古面前,每一枚都对应着一种“守护职能”。

盘古抬手轻挥,十二枚冰纹化作十二道流光,以0.5倍光速射向原始地球,精准落在十二个“能量节点”上:

-子鼠冰纹坠入北极冰盖下,穿透3000米厚的冰层,落在地幔与地壳的交界处。它释放出的能量形成一道直径1000公里的“时空锚”,将北极区域的时空稳定性提升3倍,彻底镇压了极地的混沌能量余波——投影中能看到,原本试图从北极渗透的暗紫色混沌能量,碰到能量锚后立刻消散。

-辰龙冰纹则一头扎进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在米深的海沟底部,冰纹嵌入地幔柱的喷发口。它释放的能量调节着地幔柱的喷发频率,将地球板块的运动速率从每年5厘米稳定在3厘米,避免了频繁的超级火山爆发和地震。

-寅虎冰纹落在青藏高原的昆仑山脉,沉入平均海拔6000米的山脉核心。它释放的“生命守护场”覆盖了整个青藏高原,为原始海洋边缘的蓝藻和古菌提供了额外的辐射防护,这里后来成为地球生命的“起源摇篮”。

-卯兔冰纹飞入亚马逊丛林的原始盆地,激活了土壤中的有机物质,使这里成为最早的“植物基因库”;申猴冰纹落在撒哈拉沙漠的地下含水层,锁住了水源,为后来的绿洲形成埋下伏笔;亥猪冰纹则沉入南极大陆的冰盖下,与子鼠冰纹形成南北呼应,进一步加固地球的时空壁垒……

十二枚冰纹落地后,一道淡金色的能量网从它们之间浮现,如同笼罩地球的“防护罩”,将所有混沌能量阻挡在地球之外。但盘古并未停下——他从仅剩的透明身躯中,剥离出十二缕更纤细的“意识碎片”,这些碎片带着他对天地的记忆,如同微小的光尘,顺着能量网飞向十二枚冰纹,精准注入冰纹内部。

“他不仅留下了能量,还留下了守护的‘意识’。”叶云玄的符文分析仪此刻正疯狂运转,黑色设备的柔性AMOLED屏幕上,十二道意识频率曲线正在跳动。“冰纹意识残留率87%,与十二生肖守护神的意识频率完全匹配!”他指着屏幕上的寅虎曲线,“你看,这道曲线的波动周期是4.7×10^9赫兹,和我们之前遇到的寅虎守护神完全一致——这些意识碎片,就是十二生肖守护神的本源,而冰纹,就是唤醒它们的‘钥匙’。”

投影中的盘古看着冰纹稳定下来,透明的身躯又淡了几分,只剩下头部和胸口的轮廓还能辨认。

第四幕:临终预言,血脉传承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