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废弃工厂的秘密实验室里,晨光透过锈蚀的钢窗斜射进来,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光影。空气中弥漫着纳米修复剂的淡蓝气息与金属的冷冽味道,“云月号”静静停在中央,舱体表面的能量纹路在晨光下泛着柔和的微光,仿佛沉睡的巨兽正等待被唤醒。此刻,实验室里没有多余的交谈,只有全息面板的微光闪烁、仪器运转的低鸣,以及笔尖划过纸质笔记本的沙沙声——一场跨越时代的技术攻坚,正紧锣密鼓地进行。
“反共振频率的计算,关键在于两点。”叶云天站在巨大的全息投影前,指尖指着屏幕上两条交织的曲线,眼底布满血丝却目光锐利。他面前摊着那本磨损的2025年研发笔记,上面用红笔圈出的公式旁,又添了密密麻麻的新批注。“一是要完全匹配联邦实验中心共振波的基频2.37hz,形成相位相反的对冲;二是必须贴合1998年猴头省的时空磁场参数,否则穿越时不仅无法抵消乱流,还会被磁场反噬,导致坐标偏移。”
他抬手在投影上划出一道弧线,调出1998年时空磁场的模拟图谱:“2025年我研究过早期时空磁场理论,当时记录过不同年代磁场的基础特性——1998年的磁场强度比2025年低17%,波动周期更短,这意味着反共振频率不能是固定值,必须是一个动态调整的区间,才能实时适配磁场变化。”
叶天天坐在旁边的操作台前,面前并列着三台全息终端,屏幕上滚动着海量的数据流。他戴着神经连接头环,额前的全息镜片上闪烁着复杂的算法模型,手指在虚拟键盘上敲击的速度快得几乎出现残影。“我已经用超级计算机搭建了模拟场景,输入了实验中心共振波的频谱数据和1998年磁场的逆向推演模型,但计算结果始终不稳定。”他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眼底的青黑昭示着整夜未眠,“刚才的第17次模拟,反共振频率与磁场参数的适配度只有68%,远远达不到安全标准。”
全息投影上,代表反共振频率的绿色曲线与磁场参数的黄色曲线始终无法完全贴合,时而偏离,时而出现剧烈震荡。林月瞳站在一旁,手里拿着计算器,不时核对叶云天笔记上的公式:“是不是忽略了时空乱流的余波影响?实验中心的共振波外溢后,会在时空磁场中形成二次扰动,这部分的变量需要加进去。”
“你说得对。”叶云天眼睛一亮,立刻在笔记上补充公式,“2025年的‘时空扰动补偿理论’可以用上,我们需要在反共振频率的基础公式里,加入一个动态补偿系数,取值范围在0.83-0.97之间,实时抵消乱流余波的影响。”他快速推导出一串复杂的公式,递给叶天天,“把这个系数代入模型,重新模拟。”
叶天天立刻将公式输入超级计算机,屏幕上的数据流瞬间沸腾起来,无数线条交织、分离,又重新组合。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实验室里的气氛越来越凝重,每个人都屏息盯着屏幕,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关键数据。林福贵端来几杯温热的营养剂,轻轻放在众人手边,33岁的他没有参与核心计算,却一直默默守在旁边,帮忙整理工具、记录数据,用行动支持着这场攻坚。
太阳渐渐升高,透过钢窗的光线从斜射变为直射,落在全息投影上,让曲线的轮廓更加清晰。当第32次模拟开始时,叶云天突然喊道:“调整补偿系数的响应速度,从0.01秒提升到0.005秒!1998年的磁场波动更快,响应慢了会跟不上。”
叶天天立刻修改参数,手指在键盘上重重一敲:“参数调整完毕,模拟开始!”
全息投影上,绿色的反共振频率曲线突然稳定下来,如同被驯服的野马,紧紧贴合着黄色的磁场参数曲线,两者的波动周期完美同步,相位完全相反。屏幕右上角跳出一串数据:【反共振频率适配度:99.7%;时空磁场匹配度:98.9%;乱流抵消效率:99.2%】。
“成功了!”叶天天猛地摘下神经连接头环,脸上露出疲惫却兴奋的笑容,“准确反共振频率区间为2.37hz±0.02hz,动态补偿系数0.83-0.97,响应速度0.005秒,所有参数都达标了!”
叶云天长长舒了一口气,抬手抹了把额角的汗水,指腹沾满了笔记上的墨迹。从凌晨到正午,12个小时的高强度推导与模拟,2025年的物理理论与2090年的超级计算技术终于碰撞出成功的火花。“接下来,就是实操调整,把这个频率参数植入‘云月号’的核心。”
林月瞳和林月月早已做好准备,她们戴着防静电手套,手里拿着微型拆解工具,小心翼翼地打开了“云月号”的能源核心舱盖板。舱内,密密麻麻的线路如同蛛网般铺开,中央的频率调节芯片闪烁着红色的光芒,这是初代“云月号”的核心部件,如今已经无法承载新的频率参数。
“旧芯片必须更换。”林月月拿出一枚全新的量子频率调节芯片,芯片通体呈银白色,表面刻着细密的能量纹路,“这是2090年的最新款,能承载动态频率调整,兼容我们计算出的反共振区间。”
林月瞳用微型切割刀小心地切断旧芯片的连接线,动作轻柔而精准:“接口是关键,初代核心的接口规格是2025年的A型接口,而新芯片是2090年的c型接口,针脚定义和间距都不一样,直接安装会导致接触不良,甚至烧毁芯片。”
林月月尝试将新芯片对准接口,果然,芯片的针脚与接口的插槽完全不匹配,相差了大约0.5毫米的间距,根本无法插入。“怎么办?接口不兼容,我们总不能重新设计核心线路吧?那至少需要三天时间,而且会破坏初代架构的稳定性。”她的语气有些焦急,额角渗出了细密的汗珠。
叶启一直蹲在旁边,默默观察着两人的操作。他33岁的人生里,有大半时间都在与农机打交道,2025年的农机设备虽然简陋,但线路接口的兼容问题他遇到过无数次。看着眼前不匹配的针脚和接口,他突然想起了当年修农机时的应急办法。
“或许,可以试试缠铜丝。”叶启站起身,指着芯片的针脚说,“2025年的时候,农机的线路接口坏了,找不到匹配的配件,我就用细铜丝缠绕在针脚上,调整针脚的粗细和间距,让它能适配不同的接口。虽然简陋,但应急效果很好。”
“缠铜丝?”林月月愣了一下,随即摇了摇头,“这是量子频率调节芯片,针脚非常精密,普通铜丝会干扰信号,而且无法承受暗物质能源的能量冲击。”
“不是普通铜丝,是纳米铜丝。”叶启指着实验台上的一卷银灰色细线,“你们之前用它修复过线路,这种铜丝直径只有0.01毫米,导电性能强,还能抵抗高能冲击。我们可以用它缠绕在新芯片的针脚上,精准调整针脚的间距和粗细,让它刚好能插入初代接口。”
林月瞳眼睛一亮:“这个办法或许可行!纳米铜丝的直径足够细,不会破坏针脚,而且导电性能不会影响信号传输。我们可以先测量接口插槽的间距,再计算每根针脚需要缠绕的铜丝圈数,精准匹配接口规格。”
林月月立刻拿出微型测量仪,测量接口插槽的间距和孔径:“接口插槽间距是1.2毫米,孔径0.8毫米;新芯片针脚间距1.7毫米,直径0.3毫米。我们需要在每根针脚上缠绕20圈纳米铜丝,这样针脚直径会增加到0.8毫米,间距通过缠绕的松紧度调整到1.2毫米。”
说干就干,林月瞳手持镊子,小心翼翼地夹起纳米铜丝,对准新芯片的第一根针脚,开始均匀缠绕。纳米铜丝细如发丝,稍一用力就会断裂,她的呼吸放得极轻,手指稳得如同磐石。林月月则在一旁用全息投影放大针脚画面,实时监控缠绕的圈数和松紧度,一旦出现偏差,立刻提醒调整。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