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零读书网>网游>花屋湘军传奇> 第95章 科棠棘途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95章 科棠棘途(1 / 2)

十四岁的谭嗣同立在浏阳河畔,天幕低垂,浓重的铅灰色云层沉沉压向水面,仿佛要将整条河流吸噬殆尽。

豆大的雨点终于挣脱束缚,噼啪砸下,在青石板上溅开浑浊的水花。

他身后的老仆慌忙撑开桐油纸伞,那伞骨在骤雨的冲撞下,发出不堪重负的呻吟。

谭嗣同并未回头,只是微微昂起下颌,任凭几滴冷雨撞上他年轻却棱角初显的脸颊。

他腰间垂下的青白玉螭纹带钩,在昏暗中透出一抹温润的凉意,与他眼中跳跃的火焰形成奇异的对照——那是对即将踏上的路途,一种混合了初生牛犊的无畏与世家子弟习以为常的锐气。

岸边泊着的小舟,船篷被雨点打得噗噗作响。谭嗣同撩起崭新的湖绸直裰下摆,一步跨入船舱,动作干净利落。

老仆和几个年轻力壮的长随急忙跟上,带着考篮、书箱等物什,将本就不甚宽敞的船舱塞得满满当当。

船夫解开缆绳,长篙一点石岸,船身轻晃着,滑入雨幕笼罩的湍急河流。

浑浊的浏阳河水翻涌着细小的漩涡,裹挟着上游冲刷下来的枯枝败叶,滚滚北去,恰似那无数士子前仆后继奔赴的功名之途,喧嚣而莫测。

船行至府城码头时,雨势稍歇,天色却依旧阴沉得令人窒息。

码头上人头攒动,各地前来应试的童生们汇聚于此,嘈杂的人声、骡马的嘶鸣、行李的碰撞声,混杂着雨后潮湿泥土和汗水的浓重气息,扑面而来。

谭嗣同刚踏上湿滑的石阶,便见不远处一阵小小的骚动。一个须发花白、衣衫洗得发白的老童生,正蜷缩在冰冷的石阶角落,面色青白如纸,嘴唇颤抖,显然是中了暑气。

旁边几个同样寒酸的书生围着他,焦急却又束手无策。

“去,看看。”谭嗣同下巴朝那边一扬,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分量。

长随中一个机灵些的立刻应声,分开人群挤了过去。片刻后,他扶着那几乎虚脱的老童生挪了过来。

老仆已从考篮里取出一个小小的青花瓷葫芦瓶,倒出几粒清心祛暑的丸药。

谭嗣同亲自接过旁边摊贩递来的半碗凉茶,示意长随将药丸喂老人服下。

老童生浑浊的眼睛费力地睁开一条缝,看清眼前这华服少年和他腰间那块价值不菲的玉带钩,嘴唇翕动,发出极其微弱、含混不清的几个音节,大约是“谢……谢公子……”

谭嗣同摆了摆手,并未在意这微弱的谢意。

他目光扫过老童生枯槁的面容和褴褛的衣衫,又掠过码头上更多那些或焦虑、或麻木、或同样衣衫寒酸的年轻面孔,一丝难以言喻的沉重悄然爬上心头,如同这阴沉的天色,无声地压了下来。

他转身,汇入那条通向贡院、由无数布衣青衫组成的灰色人河。

腰间玉佩随着步伐轻轻晃动,撞击在锦缎上,发出细微的、清越的声响,在这沉闷的背景中,显得格外孤独。

“肃静——!”

府试头场,号令官嘶哑的嗓音穿透贡院沉重的空气,如同投入死水的石子,激起一圈圈紧张不安的涟漪。

沉重的木栅门在身后轰然合拢,隔绝了外面最后一丝天光,也隔绝了人世间所有的鲜活气息。

谭嗣同被衙役引领着,踏入那排低矮、幽深的号舍。

一股难以形容的陈腐气味瞬间将他包裹——那是经年累月汗水浸透的木头、劣质墨汁的酸馊、还有无数考生在此留下的恐惧与绝望混杂发酵的气息。

他微微蹙眉,在狭窄的条凳上坐下,冰冷的硬木透过薄薄的夏衣,直抵肌肤。

考卷发下,白纸黑字,赫然是“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这题目如同投入滚油的水滴,瞬间在他年轻而丰沛的思绪中炸开!

胸中那积攒了十四年的诗书才情、少年意气,此刻找到了奔涌的闸口。

他几乎未假思索,提笔蘸墨,腕走龙蛇,仿佛不是笔尖在纸上行走,而是胸中一股沛然莫御的锐气破纸而出:

“德者,君心之北辰也!光耀所被,万星拱之。然北辰巍巍,其力亦有所穷乎?若以星轨喻法度,以天罡代律令,德法相济,如日月之行,昼夜不息,则北辰虽高悬,其下亦有江河奔涌,草木峥嵘……”

墨迹酣畅淋漓,字字如刀锋初试,句句似金石交鸣。

他写得畅快,全然未觉周遭死寂的号舍里,许多考生正抓耳挠腮,苦苦搜刮着圣贤书中的陈词滥调。

他只觉一股热气从丹田升起,直贯笔尖,那墨迹似乎都带着灼人的温度。

交卷时,他迎着衙役略带讶异的目光,嘴角甚至噙着一丝尚未褪尽的、属于少年人的飞扬神采,仿佛那金榜题名、琼林赐宴的荣耀,已触手可及。

放榜那日,浏阳谭府偌大的花厅里,气氛却凝重得如同铅块。

老管家捧着那张薄薄的榜单,双手微微颤抖,脸色比那纸还要灰白几分。

他艰难地抬起头,望向端坐正中的谭继洵。这位时任湖北巡抚的父亲,面沉如水,目光锐利如电,扫过榜单上密密麻麻的名字,最终停留在最末尾那几行冰冷的、没有他儿子名字的空白处。

“嗣同……他……”管家声音干涩,几乎不成调。

“说!”谭继洵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压,震得花厅里的空气都凝固了。

“榜上……榜上无名……”管家艰难地吐出这几个字,头垂得更低了。

谭继洵猛地吸了一口气,胸膛剧烈起伏了一下,随即又强行压下,只从齿缝里冷冷挤出两个字:“卷子!”

很快,誊抄回来的试卷副本连同主考官的朱笔批语被恭敬地呈上。

谭继洵的目光掠过儿子那笔走龙蛇、锋芒毕露的破题文字,最终定格在卷首那几行刺目的朱砂批语上:

“文气贲张,锐意过甚!譬若新发于硎,锋芒毕露,恐伤玉之温润。为文之道,当如圭璧含章,锋芒内敛,方合朝廷取士敦厚和平之旨。此等意气,非国家祥瑞之兆也!黜落。”

“锋芒过盛……非国家祥瑞?”谭继洵捏着纸张的手指因用力而骨节发白,纸张发出不堪重负的呻吟。

他猛地将纸拍在旁边的紫檀小几上,震得杯盏叮当作响。

花厅里死一般寂静,侍立的仆人们连大气都不敢喘。

而在后园的书房里,谭嗣同独自一人,正对着窗外一丛在风雨中摇曳的芭蕉。

雨水顺着宽大的蕉叶滑落,砸在青石板上,发出单调而固执的声响。

他手中紧紧攥着那份誊抄回来的、被朱笔判了死刑的文章。

那“非国家祥瑞”几个字,如同烧红的烙铁,烫在他的眼底,更烙在他的心上。窗外风雨如晦,他年轻的脸上第一次褪去了所有的飞扬神采,只剩下一种被巨大力量强行扭曲的困惑、不甘,以及一种被深深冒犯后的尖锐痛楚。那痛楚如此陌生而剧烈,竟让他一时分不清,这究竟是落在榜外的失败之痛,还是自己引以为傲的才情被彻底否定的屈辱之痛。

他指节捏得发白,骨节处隐隐透出青筋,那薄薄的卷纸在他手中簌簌颤抖,仿佛随时会被这无声的怒火撕裂。

时光在一次次启程赴考与垂头归家的轮回中悄然流逝。浏阳河畔那个十四岁的锐气少年,身形渐渐拔高,肩膀变得宽阔,眉宇间的稚气也沉淀为一种更深的思索,如同河床下被水流反复冲刷的卵石,棱角渐次磨圆,却更显沉实。

然而,命运的刻刀并未因此变得温和。

当谭继洵升任甘肃巩秦阶道,远赴西北边陲履职时,谭嗣同也随之踏上了更为荒凉艰苦的科举之路。光绪十一年(1885年),甘肃兰州贡院。

时值盛夏,西北的烈日毫无遮拦地炙烤着大地,空气干燥得仿佛一点火星就能燃爆。

贡院那低矮的号舍,由土坯垒成,如同一个个狭小的蒸笼,密密匝匝地排列着。当沉重的号舍门被“哐当”一声从外面锁死,一股令人窒息的、混合着尘土、汗臭和劣质油墨的浑浊热浪,瞬间将谭嗣同死死裹住。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