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零读书网>同人>逸霄> 第508集:数字修复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08集:数字修复(2 / 2)

打印样板的间隙,温如霜带着周师傅去了双生谷的民俗馆。馆里藏着一本民国年间的《糖龙制作谱》,是她去年从一位老村民手里征集来的。谱子里夹着一张泛黄的照片,照片上的“糖龙张”正站在两条糖龙前,一条龙首高昂,嘴里衔着稻穗(祈年龙),另一条龙身缠绕着红绸(喜龙)。

“周师傅,您看这祈年龙的龙首,额头上有个‘王’字,咱们出土的残件里,正好有一块带‘王’字的碎片。”温如霜指着照片,“还有喜龙的爪子,是‘五趾龙’,民国时期民间婚嫁用的糖龙,大多是五趾,取‘五福临门’的意思。”

周师傅凑近照片,不住点头:“难怪我看那几块小残片的爪子纹路不对劲,原来是喜龙的。有了这照片和模型,我补配的时候就有谱了。”

傍晚时分,第一块修复样板打印完成。风痕将样板与龙首残片对接,琥珀色的残片与乳白色的样板贴合在一起,龙角的弧度、龙眉的纹路,严丝合缝得像是原本就是一体。周师傅拿起样板,用手摸了摸边缘:“准!比我凭经验画的稿子准多了。明天我就开始用糖料复刻,争取把祈年龙的龙首先补全。”

接下来的半个月,双生谷的老祠堂里,总能看到三人忙碌的身影。温如霜每天都会新发现一条关于民国糖龙的史料:她在《双生谷乡志》里找到“糖龙张”为当地乡绅做喜龙时,用了“桂花糖”调香的记载;在一本民国账本里,发现当时制作一条祈年龙,需要“麦芽糖二十斤,蔗糖五斤,朱砂一两,金箔三张”。这些细节,都成了周师傅补配糖龙时的重要参考。

风痕则在不断优化模型。他发现有块残片的内部,藏着细微的“竹篾痕”——民国糖龙制作时,会用竹篾做骨架,支撑糖体。他在模型里加入了竹篾的结构,让修复样板不仅外观贴合,内部结构也与原物一致。“以前只知道糖龙是用糖做的,没想到里面还有竹篾骨架,这细节要是漏了,修复出来的糖龙就没灵魂了。”风痕拿着扫描到的竹篾痕迹数据,对温如霜说。

温如霜正在整理“糖龙张”的家族故事,闻言抬头:“我昨天找到‘糖龙张’的孙子张老汉,他说他小时候见过爷爷做糖龙,竹篾要先泡过桐油,防蛀,而且每段竹篾的长度都有讲究,龙首用三尺长的,龙身用五尺长的,取‘三阳开泰’‘五福临门’的意思。你把这个细节加到模型里,周师傅补配的时候,就能更贴近原物了。”

七月中旬,祈年龙的龙首修复完成。周师傅用老麦芽糖与蔗糖按比例调配,复刻出与原残件相近的琥珀色,补配的龙角、龙睛,与原残片完美融合。当风痕用三维扫描仪再次扫描修复后的龙首时,屏幕上显示的完整龙首模型,与温如霜根据史料还原的“糖龙张”祈年龙形象,几乎一模一样。

“成了!”周师傅看着修复好的龙首,眼眶有些发红,“我修复文物四十多年,第一次这么有底气。以前修复老糖龙,总怕修错了,对不起老匠人。现在有温博士的史料,有风老师的模型,我知道我修的,就是‘糖龙张’当年做的那条祈年龙。”

温如霜拿出笔记本,在扉页上写下:“双生谷民国糖龙残件,公元2024年修复。考证:温如霜;数字建模与样板制作:风痕;修复:周建国。”她抬头看向风痕,两人相视一笑——这些天的忙碌,像是一场与民国匠人的对话,他们用史料与科技,让沉睡近百年的糖龙,重新睁开了眼睛。

八月初,修复完成的祈年龙与喜龙残件,在双生谷民俗馆展出。展柜里,补配的糖料与原残件浑然一体,龙首高昂,鳞片细密,朱砂点染的龙睛依旧透着灵气。展柜旁的屏幕上,循环播放着风痕制作的数字模型动画,从残件扫描到模型拼接,再到3D打印样板,每一个步骤都清晰可见。

温如霜站在展柜前,给参观的游客讲解:“这条祈年龙,是民国中期‘糖龙张’的作品,当年用于双生谷的春祭,祈求五谷丰登。我们通过史料考证,确定了它的用途与年代,再用数字扫描和3D打印技术,帮助修复师精准补配,让大家能看到近百年前糖龙的原貌。”

风痕站在她身边,看着游客们惊叹的眼神,轻声说:“其实我们做的,只是搭建了一座桥——让现在的人,能通过这些残件,看到过去匠人的用心。”

夕阳透过民俗馆的窗户,洒在糖龙身上,琥珀色的糖体泛着温暖的光。像是民国年间的那场春祭,从未走远;像是“糖龙张”的指尖温度,还留在龙鳞的纹路里;像是那些关于传承的故事,正借着数字与史料的力量,在双生谷的风里,轻轻续写新的篇章。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