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松接过刀,在糖龙的龙鳞上轻轻划了一下,蜂蜡层裂开一道细缝,露出里面的焦糖色糖体:“不仅要做,还要教游客怎么涂蜂蜡!让他们知道,咱们糖龙的防潮法子,不是只有机器能弄,老祖宗传下来的智慧,照样好用。”
周末的非遗体验活动,实验室改成了临时的“糖龙工坊”。风痕负责熬糖塑形,阿松坐在旁边教游客涂蜂蜡,温如霜则拿着《齐民要术》,给大家讲古籍里的糖渍果脯故事。一个小姑娘拿着自己涂好蜂蜡的小糖龙,举到温如霜面前:“温老师,这蜂蜡是蜜蜂做的吗?是不是就像给糖龙穿了件蜂蜜做的衣服?”
温如霜蹲下来,摸了摸小姑娘的头:“对呀,这是蜜蜂采蜜后做的蜡,既能保护糖龙不融化,又不会有怪味道。就像古代的人,用蜂蜡保护果脯一样,咱们现在用它保护糖龙,是把老祖宗的智慧,用到了新的地方。”
小姑娘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小心翼翼地把糖龙放进盒子里:“我要把它带回家,给爸爸妈妈看,告诉他们糖龙有件蜂蜜衣服,不会化掉。”
活动结束时,风痕统计了一下,当天做的80个涂蜂蜡的糖龙,没有一个因为湿度大而融化。阿松把那本《齐民要术》借了回去,说要让徒弟们都看看,“别总觉得机器比老法子厉害,有时候回头看看古籍,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晚上,风痕和温如霜坐在实验室的窗边,看着窗外的月光。风痕拿起白天剩下的一块蜂蜡,在手里揉成小球:“没想到困扰我这么久的问题,最后是靠一本古籍解决的。之前总想着用科技突破,却忘了传统里藏着这么多宝贝。”
温如霜靠在窗边,手里翻着那本《齐民要术》,书页在月光下泛着柔和的光:“其实科技和传统不是对立的,就像蜂蜡和糖龙,蜂蜡是老法子,糖龙的塑形用了你的3D建模,两者结合,才让糖龙既保留了原来的味道,又能长久保存。”
风痕把蜂蜡球放在桌上,又拿起一个涂了蜂蜡的糖龙,龙身在月光下透着温润的光泽:“以后我研发新技术的时候,得先跟你借本古籍看看,说不定还能发现更多老祖宗的智慧。”
温如霜笑着把书递给他:“没问题,我的书随时给你看。不过下次再遇到问题,可别忘了先想想,咱们的老技艺里,是不是藏着答案。”
风痕点点头,把糖龙和《齐民要术》放在一起,拍下了一张照片。照片里,暖黄色的糖龙裹着蜂蜡,旁边是蓝布封皮的古籍,月光洒在书页上,像是在诉说着传统与创新的故事。他想,这大概就是糖龙传承的意义——不是守着老法子不变,也不是盲目追求新技术,而是让老智慧遇上新技艺,让糖龙在时光里,既不融化,也不褪色。
接下来的一个月,风痕和温如霜一起,把蜂蜡涂层的工艺写进了《糖龙制作技术规范》。他们还在糖龙展馆里设了个“古籍与新技”展区,把《齐民要术》的影印本、涂蜂蜡的糖龙,还有之前试验用的纳米涂层样品放在一起,旁边配着文字:“从古籍中的蜂蜡,到实验室的纳米技术,糖龙的防潮之路,是传统与创新的同行。”
很多游客来展区参观时,都会停下脚步,拿起涂了蜂蜡的糖龙闻一闻,再翻一翻《齐民要术》的书页。有人说,原来非遗不是老古董,是能跟着时代走的;也有人说,没想到老祖宗的法子,现在还能用得上。
阿松每次带徒弟来展馆,都会在展区前站一会儿,指着《齐民要术》对徒弟们说:“你们看,这就是咱们的根。不管以后用什么机器,都不能忘了这些老东西,因为它们里藏着糖龙的魂。”
风痕和温如霜则继续忙着研发,他们计划用蜂蜡和纳米技术结合,做一种更轻薄的涂层,既能让糖龙保存更久,又能让龙鳞的纹路更清晰。温如霜还在翻阅更多的古籍,希望能从里面找到更多和糖龙有关的智慧,比如古代的糖料配方,或者不同朝代的糖龙纹样。
有天晚上,风痕在实验室里熬蜂蜡,温如霜坐在旁边翻一本清代的《糖谱》。突然,温如霜指着书页上的一行字,对风痕说:“你看,这里写着‘以蜜蜡混松香,涂于糖兽表面,可防蛀虫’。咱们是不是可以试试,在蜂蜡里加一点食品级的松香,既能防潮,又能防虫?”
风痕停下手里的活,凑过去看了看:“这个主意好!明天我就去买食品级的松香,咱们试试这个老法子。”
月光又一次洒进实验室,熬蜡的锅里冒着淡淡的热气,古籍的书页在手里轻轻翻动。风痕和温如霜知道,糖龙的传承之路还很长,还有很多老智慧等着他们去发现,很多新技术等着他们去尝试。但只要他们记得,传统是根,创新是翼,糖龙就会一直鲜活,在时光里,绽放着属于它的光芒。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