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这个‘祈雨糖龙’的翻译,”温如霜指着译稿,“‘PraygforRaSugarDragon’虽然准确,但少了点文化韵味。不如加上注释,说明这是古代江南地区应对旱灾的民俗仪式,和当地水利文化相关。”风痕点头,立刻在文档里添加注释框:“我再把你上次拍的祈雨仪式老照片,做成插图放进去,图文结合更直观。”
正说着,实验室的门被推开,老匠人阿松提着个布包走进来,脸上带着笑意:“如霜,风痕,你们要的‘霜降熬糖’的经验数据,我整理好了。”他把布包放在桌上,掏出一个泛黄的笔记本,“这是我师父传下来的,每年霜降前后的熬糖温度、时间,都记在上面了。”
风痕立刻接过笔记本,小心地翻开——里面是密密麻麻的毛笔字,还夹着几片干枯的糖料样本。“阿松叔,太谢谢您了!”他拿出扫描仪,“我现在就把这些数据数字化,和实验室的传感器数据对比,以后就能精准复刻‘霜降糖龙’了。”
温如霜则给阿松倒了杯热茶:“阿松叔,下个月我们要在社区开‘银发糖龙课堂’,想请您去给老人们讲讲熬糖的故事,您愿意吗?”阿松眼睛一亮,连连点头:“愿意!愿意!现在年轻人都用科技传手艺,我们这些老骨头,也得把故事讲好,让大家知道糖龙不是只有技术,还有念想在里面。”
夕阳西下时,三人一起在实验室的操作台上试做“霜降糖龙”。风痕调试好数字设备,阿松指导熬糖火候,温如霜则在一旁记录过程——她要把这次实操整理成案例,放进下个月要出版的《糖龙民俗与技术融合教程》里。
“你看,这个龙尾的弧度,用3D打印的话,参数要调到15度。”风痕指着屏幕上的模型,对阿松说。阿松凑过去看了看,又亲手捏了个糖龙尾:“对,就是这个感觉。现在科技好啊,能把我们老手艺里说不清楚的‘感觉’,变成清清楚楚的数字。”
温如霜笑着补充:“其实是互相成就。没有您的老经验,数字就是空的;没有风痕的技术,老经验也传不远。”她拿起手机,拍下三人围在操作台旁的画面——照片里,老匠人布满老茧的手、年轻人握着鼠标的手、研究者拿着笔的手,共同托着一尊刚成型的糖龙,在夕阳下泛着温暖的光。
晚上,两人坐在书房里,整理白天的工作笔记。温如霜的笔记本上,写满了民俗研究的要点和教育推广的计划;风痕的电脑屏幕上,是海外技术支持的反馈和数字模型的优化方案。
“下周要去乡村糖龙工坊调研,你那边的海外技术支持能安排开吗?”温如霜抬头问。风痕点头:“我已经把离线版教学包发给海外分校了,有问题他们可以留言,我晚上回复就行。这次去工坊,主要是看看生态原料的种植情况,你不是要写《糖龙生态传承报告》吗?正好实地收集数据。”
温如霜放下笔,走到窗边。窗外,双生谷的夜空格外清澈,几颗星星缀在墨蓝色的天幕上。她想起一年前,自己和风痕还在为“科技是否会破坏传统”争论;如今,他们早已找到平衡点——就像这夜空与星星,传统是深邃的底色,科技是点亮的光,缺一不可。
“风痕,你说我们的孩子以后会不会也喜欢糖龙?”温如霜突然问。风痕走过来,从背后轻轻抱住她:“会的。等他长大,我们带他看阿松叔熬糖,教他用数字模型复刻古谱,让他知道,糖龙不只是一门技艺,更是我们一起守护的文化根脉。”
书房里,台灯的光洒在摊开的笔记本和电脑屏幕上,一行行文字、一组组数据,都在诉说着两个年轻人的坚守——他们用分工明确的协作,把古老的糖龙技艺,从历史的书页里、老匠人的手心里,带进了数字时代的阳光下,让这门传承千年的手艺,既保留着“手作的温度”,又拥有了“远行的力量”。
夜色渐深,双生谷的风轻轻吹过,带着糖龙展馆里淡淡的甜香。那香气里,有清代手稿的墨香,有数字设备的金属味,更有两个年轻人用爱与坚持,为传统技艺注入的新生气息——这气息,正随着他们的努力,飘向更远的地方,飘向更久的未来。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