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零读书网>同人>逸霄> 第564集:原料溯源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64集:原料溯源(2 / 2)

“您好,我们是双生谷糖龙工坊的,想来看看您的蔗田。”温如霜递上名片,“听说您跟着陈老爷子学过熬糖?”

老林接过名片,看了一眼,眼里闪过一丝怀念:“陈老爷子是我师傅,你们也做糖龙?”

“对,”温如霜拿出那张老糖龙的照片,“我们想找到最好的甘蔗,做出这样的糖龙。您这甘蔗,熬出来的糖怎么样?”

老林笑了,弯腰从蔗田里拔出一根甘蔗,剥开外皮,递过来:“你们尝尝,这甘蔗跟别的地方不一样,甜得润,不是那种齁甜。”

温如霜咬了一口,甘蔗汁在嘴里散开,甜中带着点清润,咽下去后,喉咙里还留着淡淡的蔗香。她眼睛一亮,看向风痕:“就是这个味道!熬出来的糖,尾端肯定有回甜。”

风痕也尝了一口,点头道:“甜度适中,水分含量也刚好,适合熬糖。老林师傅,您这甘蔗,一年能产多少?”

“不多,就几亩地,一年能产个几千斤,大部分自己熬点糖,剩下的卖给镇上的小作坊。”老林叹了口气,“现在年轻人不爱种这个,又累又不赚钱,再过几年,这蔗田怕是要荒了。”

“我们想跟您合作,”温如霜认真地说,“您的甘蔗,我们全收,价格比镇上的作坊高三成。另外,我们想请您教村里的人熬糖,把这手艺传下去。”

老林愣住了,半天没反应过来:“你们……真的要收?还要教大家熬糖?”

“对,”风痕补充道,“我们还想在这里建一个‘糖龙原料核心区’,用区块链技术给每一批甘蔗和糖料做溯源,让消费者知道这糖是怎么来的,是谁种的,谁熬的。这样,不仅能让更多人知道古县的甘蔗,还能让村里的人多赚点钱。”

接下来的一个月,温如霜和风痕几乎都待在古县村。温如霜跟着老林学熬糖,记录下每一个步骤——什么时候收割甘蔗,怎么压榨蔗汁,熬糖时的火候怎么控制,甚至连柴火的种类都记在笔记本上。她还组织村里的老人开了个会,告诉他们合作的计划,老人们都很开心,纷纷表示愿意重新种甘蔗。

风痕则忙着搭建区块链溯源系统。他在蔗田里装了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土壤的湿度、温度和光照,每一根甘蔗从种下到收割,都有数据记录。收割后的甘蔗运到熬糖作坊,每一批蔗汁的压榨时间、熬糖的温度变化,都会被录入系统,生成一个专属的溯源码。

“你看,”风痕拿着手机,给温如霜演示,“消费者扫码后,就能看到这批糖料的种植地、种植人、熬糖人,还有每一个环节的视频和数据。比如这一批,是老林师傅种的,3月15号种下的甘蔗,6月20号浇的水,9月5号收割的,熬糖时的最高温度是118度,熬了45分钟。”

温如霜看着手机屏幕上清晰的流程,笑着说:“这样一来,消费者不仅能放心糖的安全,还能感受到这糖背后的故事,知道每一颗糖都来之不易。这才是‘文化附加值’啊。”

三个月后,第一批用古县甘蔗熬的糖龙正式推出。糖龙的糖色呈琥珀色,龙鳞的纹路清晰,凑近能闻到淡淡的蔗香。每一尊糖龙的底座上,都贴着一个小小的溯源码。

在双生谷糖龙工坊的新品发布会上,一位来自上海的消费者扫码后,惊讶地说:“原来这糖是福建古县的老林师傅种的甘蔗熬的,还有他在蔗田里劳作的视频,太有意思了。我买的不只是糖龙,还是一个故事。”

发布会结束后,温如霜和风痕站在工坊的窗前,看着外面排队买糖龙的人,脸上满是笑意。风痕拿出手机,点开区块链系统的后台,上面显示,第一批糖龙已经卖完了,还有很多订单在排队。

“老林师傅刚才打电话来,说村里又有几户人家开始种甘蔗了,”温如霜说,“他还说,要把陈老爷子的熬糖手艺好好教给年轻人,不让这手艺断了。”

风痕握住她的手,指尖传来温暖的触感:“以后,我们可以在更多的地方建原料核心区,让每一种传统技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根’。”

窗外的阳光正好,洒在挂在梁上的糖龙模具上,反射出耀眼的光。温如霜看着那些模具,突然想起老林师傅说的话——“糖是有记忆的,你用心种甘蔗,用心熬糖,它就会记住那种味道,传给吃的人。”

她想,区块链技术记下来的,是数据和流程;而他们要做的,是让这些数据背后的人、故事和手艺,永远被记住。这才是糖龙技艺传承的真正意义——不仅要让糖龙活在当下,还要让它带着历史的温度,走向未来。

几天后,温如霜收到了一个包裹,里面是老林师傅寄来的一瓶甘蔗汁。她打开瓶盖,蔗香扑面而来,和第一次在古县村尝到的味道一模一样。她倒了一杯,递给风痕,两人相视一笑,在清甜的蔗香中,仿佛又看到了古县村后山那片云雾缭绕的蔗田,看到了老林师傅弯腰除草的身影,看到了糖龙技艺在时光里,慢慢长出新的枝芽。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