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周后的课堂上,老人们已经能独立做出完整的迷你糖龙了。张奶奶的糖龙尾巴总带着点弧度,她说这是按小时候看的舞龙队做的;赵爷爷的糖龙眼睛特别大,他笑着说:“龙要大眼睛才精神,跟我家小孙女似的。”温如霜把大家的作品摆在展示架上,五颜六色的糖龙挤在一起,有的龙鳞歪歪扭扭,有的龙尾长短不一,却透着一股子鲜活的生气。
“社区要办非遗展,咱们把老人们的作品送过去吧?”一天课后,温如霜拿着社区的邀请函,眼里闪着光。风痕看着展示架上的糖龙,忽然觉得这些作品比工坊里那些精致的糖龙更有意义——它们带着老人的温度,有张奶奶的温柔,有赵爷爷的童趣,还有李奶奶特意加的桂花糖香。
送展前的一周,课堂变成了“冲刺工坊”。温如霜帮大家修改细节:给歪掉的龙角补点糖坯,把模糊的龙鳞重新压印;风痕则用他设计的“糖龙保护盒”,每个盒子里都垫着软绒布,防止糖龙在运输中碰坏。有天晚上,工坊的灯亮到十点,张奶奶还在修她的糖龙尾巴,温如霜给她热了杯牛奶:“奶奶您别急,咱们慢慢来。”张奶奶摇摇头:“我想把它做得好看点,让更多人知道,咱们老人也能做糖龙。”
非遗展开幕那天,社区活动中心挤满了人。老人们的糖龙作品被摆在最显眼的位置,旁边放着他们制作时的照片:赵爷爷戴着放大镜画龙鳞,张奶奶坐在特制制作台前揉糖坯,李奶奶笑着把糖龙眼睛粘在定位凸点上。有个小女孩拉着妈妈的手,指着张奶奶的糖龙问:“妈妈,这个龙尾巴怎么弯弯的?”张奶奶正好站在旁边,笑着回答:“因为它在跳舞呀。”
展览结束时,社区工作人员告诉温如霜,有二十多位老人来咨询“银发糖龙课堂”的下次开课时间,还有位八十三岁的老爷爷,特意让儿子推着轮椅来报名,说想做个糖龙送给重孙子。
那天傍晚,温如霜和风痕坐在工坊门口,看着夕阳把天空染成橘红色。风痕手里拿着张奶奶送的糖龙,糖龙尾巴上还带着点桂花香气;温如霜则在笔记本上写着下次课堂的计划——要加开“糖龙故事课”,让老人们把小时候听的糖龙传说讲给大家听。
“你看,老人们不是不想参与,是我们没给他们打开那扇门。”温如霜抬头看向风痕,眼里带着笑意。风痕点点头,他想起课堂上赵爷爷说的话:“以前总觉得老了就没用了,现在做糖龙,觉得自己又能给社会做点贡献了。”
远处传来孩子们的笑声,有个小男孩举着刚买的糖画跑过,糖画师傅手里的小锅冒着热气,糖丝在石板上拉出长长的线。温如霜忽然觉得,糖龙技艺就像这糖丝,一端连着过去,一端连着未来,而老人们的手,正稳稳地握着中间的那根线,把温暖和传承,一点点拉得更长。
初冬的时候,“银发糖龙课堂”的第二批学员开课了。这次的教室更大了,制作台上摆着老人们上次用过的放大镜和定位凸点,墙上挂着首批学员的作品照片。温如霜站在台前,看着完了正好过年送给家里人。”
风痕则在教室后面调试新安装的直播设备——这次他们要把课堂直播到社区的养老服务中心,让行动不便的老人也能跟着学。当镜头对准制作台时,他看见赵爷爷正帮旁边的新学员调整放大镜,张奶奶则在教大家揉糖坯,动作熟练得像个老师傅。
阳光透过窗户,落在老人们的手上,他们的手或许有些皱纹,有些颤抖,却稳稳地捏着糖坯,一点点把龙的形状捏出来。温如霜忽然想起小时候外婆教她包粽子,也是这样,慢一点,轻一点,把心意都揉进食材里。
或许传承从来都不是年轻人的专利,那些布满皱纹的手,那些带着岁月温度的故事,都是老手艺最珍贵的养分。就像这糖龙,要慢慢熬,慢慢揉,才能熬出最浓的甜,揉出最鲜活的魂。
课后,老人们拿着自己做的“福字糖龙”拍照,笑容像糖一样甜。温如霜看着他们,忽然觉得,“银发糖龙课堂”不仅仅是教老人们做糖龙,更是给了他们一个舞台,让他们能在这个舞台上,重新找到自己的价值,找到属于老手艺的新温度。
风痕走过来,递给温如霜一块刚做好的糖龙,上面刻着小小的“传承”二字。温如霜咬了一口,甜丝丝的味道在嘴里散开,她知道,这甜味里,有老人们的坚持,有他们的热爱,更有老手艺生生不息的希望。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