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零读书网>同人>逸霄> 第569集:儿童教材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69集:儿童教材(2 / 2)

终于,读本和教具套装都准备好了。温如霜和风痕带着样品去了育红小学,李老师选了三年级(2)班做试点。上课铃响,温如霜拿着读本走进教室,刚翻开第一页,孩子们就“哇”了一声——漫画里的老匠人正熬着糖,蒸汽里飘着小小的糖龙,旁边的小知识框写着“熬糖的温度要达到150℃,才能做出又韧又甜的糖龙哦”。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很久以前,人们做糖龙是为了祈求平安,现在我们做糖龙,是为了把这份传统文化传下去。”温如霜边讲边翻页,孩子们的眼睛都盯着课本,连平时最调皮的小轩都坐得笔直。

到了动手环节,风痕把安全套装分给每个孩子。小宇是个内向的男孩,平时很少说话,他拿着糖料捏了半天,还是没捏出形状,眼圈都红了。风痕走过去,蹲下来教他:“你看,先把糖料揉成圆团,再放进模具里,轻轻按平,然后按一下底部的小推片,糖龙就出来啦。”

小宇跟着做,第一次脱模时,糖龙的尾巴断了,他低下头想把糖料揉回去。温如霜走过来,笑着说:“没关系呀,我们可以给糖龙做个‘新尾巴’,你看,这样捏个小三角粘上去,是不是像个小流星尾巴?”小宇眼睛一亮,很快做出了一条“流星尾巴糖龙”,举起来给同桌看,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容。

一节课下来,教室里摆满了孩子们做的糖龙,有的胖嘟嘟,有的歪歪扭扭,还有的在糖龙身上加了小花朵。李老师拍了照片发在家长群里,当晚就有家长问:“老师,这套读本和套装在哪能买到?孩子回家还吵着要做糖龙呢。”

没过多久,他们把读本和套装提交给了省教育厅,申请纳入“课后服务资源库”。评审会上,有专家质疑:“模拟糖料虽然安全,但会不会让孩子误以为真糖龙也是这样的?”

温如霜早有准备,她拿出一段视频,是孩子们去非遗工坊参观的画面:孩子们看着匠人用真糖熬制糖龙,糖丝在手里转着,很快变成一条金灿灿的龙,有个孩子说:“原来真糖龙是这样的,比我们做的亮多啦!”温如霜说:“我们的套装是‘启蒙’,是让孩子先爱上糖龙,再引导他们去了解真实的技艺,就像先学会走,再学会跑。”

风痕也补充道:“套装里我们加了‘真糖龙制作指南’,附了非遗工坊的地址和预约方式,家长可以带孩子去体验真实的制作过程。而且模具的尺寸和比例,都是按照真实糖龙缩小的,让孩子有直观的认知。”

评审专家们点了点头,又翻了翻读本,看到“找不同”和“小任务”的设计,有位专家说:“这个好,把知识藏在游戏里,孩子愿意学。”

一个月后,好消息传来:《小学糖龙文化启蒙读本》和“安全糖龙制作套装”正式纳入多省市“课后服务资源库”。首批发放的10万套,不到一周就被各地小学领完。

温如霜收到了育红小学寄来的包裹,里面装着孩子们的作品和信。小宇在信里画了一条糖龙,旁边写着:“温老师,我以后想当糖龙匠人,做很多很多糖龙,送给小朋友们。”风痕拿着信,笑着对温如霜说:“你看,咱们的糖龙,真的‘飞’进孩子们心里了。”

那天傍晚,他们带着小远去非遗工坊。老匠人正在熬糖,糖锅冒着白汽,金灿灿的糖丝在手里流转,很快变成一条威风凛凛的糖龙。小远凑过去,小手轻轻碰了碰糖龙的尾巴,抬头问:“爷爷,我能用我的模具做糖龙吗?”

老匠人笑着点头,小远立刻拿出安全套装,认真地揉着糖料。温如霜和风痕站在旁边,看着夕阳透过窗户,洒在小远和糖龙身上,暖融融的。温如霜想起编读本时的那些夜晚,风痕在实验室里调试配方的身影,突然觉得,所有的努力都值得——传统文化从来不是躺在古籍里的文字,而是像这糖龙一样,要有人做,有人传,有人爱,才能永远甜下去。

后来,他们又收到了更多来信,有新疆的孩子说,他们在糖龙身上加了葡萄花纹;有海南的孩子说,他们用椰子粉调了新的糖料。温如霜把这些信和作品整理好,放在非遗工坊的展示柜里,旁边写着:“糖龙无界,传承有你。”

风痕则在琢磨新的计划:“下次咱们把读本翻译成少数民族语言,再做些适合偏远地区孩子的简易套装,让更多孩子能接触到糖龙文化。”

温如霜点头,她翻开最新版的读本,在最后一页加了一句话:“每一条小小的糖龙,都是一颗传承的种子,只要用心浇灌,就会开出大大的花。”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