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女士,您的糖龙表面为什么能这么光亮?"范德林登通过翻译问道,"我们尝试过很多次,都达不到这种温润的质感。"
温如霜笑着带他走到后台的临时操作台,那里摆着一口铜锅和一袋产自云南的蔗糖:"秘密在熬糖的'火候'和'翻拌'。火候要'文火慢熬',翻拌要'顺时绕圈',让糖液充分接触空气却不产生气泡。"她边说边演示,铜锅中的糖液渐渐从浑浊变得清澈,最终泛起琥珀色的光泽。
范德林登看得目不转睛,忍不住亲自尝试了一下。但他习惯了电动工具的手,总也掌握不好翻拌的力度,糖液很快就泛起了细小的气泡。"这比操控精密仪器还难。"他擦了擦汗,由衷地赞叹,"这是真正的手艺,需要时间和耐心才能掌握。"
展览进行到第三天,AR互动区的扫码量已经突破了两万次。风痕每天都会查看后台数据,发现有近三千人点击了招生链接。"大部分是18到35岁的年轻人,还有不少家长为孩子报名亲子体验课。"他把数据报表递给温如霜时,语气里难掩喜悦,"现在报名人数已经比开展前翻了一倍多,柏林和巴黎分校都在紧急调配师资。"
温如霜正在给一群大学生讲解糖龙的民俗寓意,听到这话嘴角弯起弧度。她指着展台上的清代"婚庆糖龙",说道:"在中国,糖龙不仅是手艺,更是祝福的载体。婚礼上的糖龙象征吉祥如意,新年的糖龙寓意五谷丰登。"她拿出手机,展示着欧洲分校之前的教学照片,"我们的课程不仅教技艺,更会分享这些背后的文化故事。"
展览过半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让展厅的人流量意外增多。风痕趁机升级了AR系统,新增了"糖龙与西方神话生物对话"的隐藏板块——扫描糖龙的同时,如果镜头扫到西方糖艺中的独角兽、巨龙等形象,屏幕上就会出现两者的互动动画。这个设计立刻引发了热潮,不少观众特意在两个展区之间来回奔走,乐此不疲。
温如霜则利用这个机会,在对话展区举办了一场小型讲座。她站在投影幕前,对比着唐代糖龙与中世纪欧洲糖艺的发展脉络:"公元8世纪,中国的蔗糖制作技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西方,而糖龙技艺在宋代达到鼎盛;与此同时,欧洲的修道院开始将糖艺用于宗教仪式,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她点击鼠标,屏幕上出现两张对比图,"你们看,两者都追求精致,但我们的糖龙多了一份灵动。"
讲座结束后,一位名叫艾米丽的女孩留下来咨询报名事宜。她是法兰克福艺术学院的学生,主修雕塑:"我一直对东方艺术很感兴趣,看到糖龙的瞬间就被吸引了。"她指着AR屏幕上的明代糖龙,"这种用传统材料表达生命力的方式,正是我一直在寻找的创作灵感。"
温如霜递给她一份详细的课程表:"我们的初级课程会从熬糖基础教起,中级课程会加入文化元素设计,你有雕塑基础,学起来应该会很快。"她想起什么,补充道,"下个月分校有'中西糖艺融合'工作坊,范德林登大师也会参与指导。"
艾米丽立刻扫码报名,眼睛里闪着期待的光芒:"太完美了!我已经开始构思把哥特式花纹融入糖龙设计了。"
展览的最后一天,阳光透过展厅的穹顶洒下来,给所有展品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晕。温如霜和风痕站在展厅入口,看着观众们依依不舍地与糖龙合影,不少人手里都拿着招生宣传单。林晓跑过来,兴奋地汇报:"欧洲分校的报名人数已经达到了预期的1.8倍,柏林分校还新增了两个周末班!"
范德林登特意送来一幅他亲手制作的糖艺作品——一座迷你糖龙与风车共存的雕塑。"这是我们的'对话结晶',"他笑着说,"下个月的工作坊,我想和你们一起研发一款融合中西技法的糖艺作品。"
风痕接过雕塑,小心地放进展示盒:"我们已经准备好把AR技术融入工作坊教学,让学员能实时看到两种技法的融合过程。"
温如霜看着展区中央那条静静盘踞的青金色糖龙,阳光刚好落在龙角的尖端,折射出细碎的光芒。她想起布展时的深夜,想起孩子们看到AR动画时的惊呼,想起艾米丽眼中的期待,突然明白这场展览的意义远不止技艺展示。
闭馆的铃声响起,观众们陆续离开,展厅渐渐安静下来。风痕走到AR设备前,最后一次启动了程序。光影中的糖龙缓缓舒展身体,从宋代的素面形态逐渐演化,最终与西方糖艺的元素交织在一起,在屏幕上留下一道跨越山海的优美弧线。
"下一站是巴黎,"温如霜轻声说,目光望向窗外的莱茵河,"那里的观众会看到更不一样的糖龙。"
风痕点点头,关掉了设备。展厅里的糖龙依旧静静伫立,仿佛在积蓄力量,准备带着千年的手艺与故事,继续向西行去。而那些通过扫码留下的报名信息,正像一颗颗饱满的种子,即将在欧洲的土壤里,长出传承的新芽。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