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正是我们优化的重点。\"风痕点击模型中的\"物资模块\",弹出一个分层结构图,\"预案分三级响应:一级预警时,提前将预制糖坯、便携模具运到风险区;二级灾害发生后,空投含速溶糖料的急救包;三级灾后重建阶段,再组织完整的糖龙制作工坊。\"他调出一组实验数据,\"我们在模拟灾害场景中测试过,三级响应的物资到位时间能控制在2小时内。\"
研讨会后的三个月,温如霜和风痕带着团队开始了实地验证。他们先去了去年遭遇地震的青川县。在当地的重建社区,几位老人正围着一张桌子制作糖龙,桌上的模具是风痕设计的\"免加热型\",只需加水搅拌就能塑形。\"地震后我总失眠,\"68岁的张奶奶捏出龙的鳞片,\"现在每天做一个糖龙,盯着糖料慢慢凝固,心就静下来了。\"
温如霜在一旁记录:\"您看这个龙尾的弧度,和青川老县志里的糖龙样式一模一样。\"她把老人的作品拍照存档,\"这些都会放进报告里,作为活态案例。\"
离开青川,他们又赶往南方的洪水多发区。在江边的防汛指挥部,风痕正在调试\"糖龙疗愈预案\"的智能终端。工作人员只需输入灾害类型、影响范围和受灾人群结构,系统就能自动生成适配方案。\"上次洪水,我们发了不少零食,但效果一般。\"指挥部的王主任操作着终端,\"这个预案里连不同年龄段的糖料甜度都考虑到了,太细致了。\"
温如霜则在当地的文化馆查阅史料,意外发现一本民国时期的《防汛纪事》。里面记载着1931年洪水后,当地糖匠发明了\"水浸不化\"的糖龙配方,用蜂蜡和麦芽糖混合制成,能在潮湿环境中保存半月以上。\"这个配方可以改良后加入预案。\"她立刻给风痕发消息,\"针对洪水的高湿度环境,物资保存问题解决了。\"
台风季来临时,他们抵达了东南沿海的厦门市。在海边的避风塘,十几个孩子正拿着风痕设计的\"风铃糖龙\"玩耍。这种糖龙采用中空结构,挂在屋檐下会发出\"叮咚\"的声响,表面的防潮涂层能抵御台风带来的暴雨。\"上次台风来的时候,孩子们吓得躲在桌子底下。\"社区主任说,\"现在他们看到风铃糖龙就知道,'龙在守护我们',不怕了。\"
温如霜蹲下身,帮一个小女孩调整糖龙的挂绳:\"我们在预案里加了民俗讲解环节,每个糖龙的纹饰都有说法,比如这个波浪纹代表海水温顺,云纹代表风调雨顺。\"她抬头看向远处正在调试设备的风痕,他正和气象部门对接,将台风预警数据接入预案系统,实现\"预警-响应-干预\"的全流程联动。
回到双生谷时,《非遗与社会应急》研究报告已经完成了最终修订。温如霜在扉页写下:\"从唐代'灾年糖龙济民'到今日'科技预案疗愈',非遗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代共生。\"报告中不仅有近千年的史料考证,还附上了青川、厦门等地的实地案例,以及不同灾害场景下的糖龙技艺应用细节。
风痕的\"灾害风险糖龙疗愈预案\"也通过了应急管理部门的评审。系统里,地震、洪水、台风三个模块下各有12套细分方案,小到糖料的配比、模具的材质,大到组织流程、人员培训,都有明确指引。他将系统接入全国应急物资调度平台时,收到了周教授的消息:\"西北某省发生地震,已启用你们的一级响应预案。\"
当晚,温如霜和风痕在民俗村的糖坊里忙碌着。他们要赶制一批特殊的糖龙,作为补充物资送往灾区。熬糖的炉火跳动着,将两人的影子映在墙上,温如霜搅动着糖浆,看着它从浑浊变得清亮:\"你看,这熬糖的过程多像应对灾害,要掌控火候,要等待时机,最后才能成器。\"
风痕正在给模具喷脱模剂,模具上的龙形线条流畅,带着现代设计的简洁:\"但比熬糖更重要的是,我们让这门老手艺,有了新的担当。\"他拿起一个刚成型的糖龙,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等这批物资送到,又会有孩子因为它,少一些恐惧。\"
凌晨时分,装满糖龙物资的车辆驶出双生谷。车灯划破夜色,照亮了路边的标语:\"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是活着的力量。\"温如霜望着车尾灯消失在山路尽头,想起史料里那些关于糖龙与灾害的记载,忽然明白,他们所做的,不过是延续了千年的传承——用手艺温暖人心,用文化凝聚力量,让糖龙的身影,始终出现在人们最需要的时刻。
几天后,灾区传来消息:首批收到糖龙物资的孩子们,用拼接好的糖龙组成了一条\"长龙\",在临时安置点的空地上展示。照片里,孩子们的笑脸映着糖龙的光泽,像极了史料中\"灾后见龙,重拾希望\"的描述。温如霜把照片打印出来,贴在史料馆的墙上,旁边写下:\"公元2024年,地震灾后,糖龙疗愈,薪火相传。\"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