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如霜特意约周曼在工作室见面。周曼穿着素雅的旗袍,手里拿着一个锦盒,打开是一枚实体的青瓷龙纹佩:“这是我奶奶传下来的,龙纹旁边有个小小的‘曼’字,是我太爷爷请老匠人刻的。我想在糖龙上也加这个‘曼’字,但不是简单刻上,我想让它和龙纹融在一起,还要有青瓷的质感。”
温如霜把周曼的需求记下来,当天就带着锦盒去了赵师傅的工坊。工坊在城郊的老巷里,门口挂着“赵氏糖龙”的木牌,里面飘着釉料的清香。赵师傅正坐在小凳上,手里拿着刻刀给瓷坯修纹,见温如霜来,放下刀接过锦盒:“这佩件我认识,是民国时期的老活,刻字的手法叫‘藏锋’,字藏在纹里,不仔细看找不到。”
他戴上老花镜,翻来覆去看了半天,又拿出纸笔画草稿:“要做青瓷质感,得调一种‘雨过天青’的釉色,比现在的青蓝色深一点,带点灰调;‘曼’字用‘藏锋’手法,刻在龙的前爪旁边,和云纹连起来,这样既显眼,又不突兀。”他抬头看着温如霜,“我还想加个细节,龙的眼睛用金釉,对应你写的‘跨界的匠心’里,我和玉雕大师合作时用的金镶玉手法,也算圆了当年的一个念想。”
温如霜把赵师傅的草稿和想法带给风痕,风痕连夜调整3d模型,把“雨过天青”釉色的参数调了几十次,又用数字雕刻技术还原“藏锋”刻字的效果。一周后,定制款的预览图发给周曼,她看着屏幕里的糖龙——雨过天青色的龙身,前爪旁的“曼”字藏在云纹里,金釉的眼睛透着灵气,瞬间红了眼:“这就是我想的样子!赵师傅的‘藏锋’手法,还有金釉眼睛,比我奶奶的佩件还贴心。”
定制款发售那天,周曼特意来平台直播开箱。她拿着手机,镜头对着屏幕里的糖龙,缓缓讲述奶奶的佩件故事,又念了温如霜写的定制级故事——赵师傅和玉雕大师合作时,为了金镶玉的细节,熬了三个通宵,最后说“跨界不是凑数,是把不同的匠心拧成一股绳”。直播结束时,观看人数破了十万,很多人在评论里问定制级怎么申请,还有人说“原来数字藏品也能这么有温度”。
“改造分级”上线一个月后,平台做了一次用户调研,结果超出预期:基础级用户留存率提高了40%,进阶级用户的社群分享量增长了60%,定制级虽然限量,但带动了整体藏品的二次交易率上涨25%。更意外的是,之前质疑“改造破坏传统”的几位老藏家,也纷纷尝试了基础级和进阶级,还在社群里分享自己的改造思路,说“看了温老师的故事,才知道改造也是在懂传统的基础上创新”。
这天晚上,风痕和温如霜又坐在办公室里,看着后台的数据和社群里的分享,桌上放着赵师傅送来的新瓷坯——上面刻着三个小小的层级符号,旁边是一条盘旋的糖龙。
“你说,分级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温如霜拿起瓷坯,对着灯光看,釉色在灯光下泛着柔和的光。
风痕想了想,指着屏幕上不同用户的改造作品:“不是把用户分成三六九等,是给每个想靠近糖龙的人,搭了一级台阶。林晓这样的新手,踩着基础级的台阶,能摸到釉色里的匠心;陈默这样的设计师,踩着进阶级的台阶,能把自己的故事和传统拧在一起;周曼这样的老藏家,踩着定制级的台阶,能和匠人一起创造新的经典。”
温如霜笑了,把手里的手稿递给风痕,上面是她刚写的新故事梗概:“赵师傅说,想给每个等级的用户做个‘釉色纪念册’,把大家改的颜色、加的符号、定制的细节都记下来,以后当成糖龙的新历史。我给这个故事起名叫《台阶上的传承》,你看怎么样?”
风痕接过手稿,指尖拂过纸上的文字,又看向窗外——城市的霓虹再次亮起,这次,他仿佛能看到无数个屏幕后面,有人在调着糖龙的颜色,有人在加着自己的符号,有人在和匠人聊着定制的细节。那些不同的需求,不同的故事,都围绕着一条糖龙,像无数条小溪,最终汇成了传承的大河。
他拿起笔,在手稿上添了一句:“所谓分级,不是划分界限,是打开更多扇门,让每个人都能走进匠心的世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釉色,那个符号,那段故事。”
几天后,“釉色纪念册”在平台上线,扉页是赵师傅的手写题字:“糖龙是根,你们是叶,根扎得深,叶长得茂,传承就活了。”纪念册里,林晓的浅粉糖龙、陈默的墨字糖龙、周曼的雨过天青糖龙,还有更多藏家的作品,都配着各自的故事,一页页翻过去,像在看一部关于“匠心与新生”的纪录片。
风痕看着后台不断增加的纪念册访问量,又看了看身边正在写新故事的温如霜,突然明白:他们做的从来不是“改造分级”,而是用技术和故事,给老手艺搭了一个舞台,让匠人的匠心、用户的心意,都能在这个舞台上,好好地发光。
而这,才是“糖龙大师系列”真正的价值——不是一枚枚数字藏品,是无数人一起,把非遗的故事,继续写下去。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