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呀,现在星隅上能设置糖龙挂件,还能看到藏品的故事呢。”温如霜回复时,顺手把陈阿爷讲“冰裂纹由来”的彩蛋链接发了过去。
没过几分钟,小夏的回复跳了出来:“天!陈阿爷太可爱了!我已经去糖龙平台注册了,想做一个带我们学校校训的糖龙挂件,以后挂在头像旁边,超有意义!”
这样的对话,温如霜那天遇到了不下20次。而风痕那边,平台后台的数据更是让他直呼“超出预期”——上线24小时,糖龙平台新增注册用户突破2万,其中6000多人的注册来源标注为“星隅跳转”,刚好占新增用户的30%。更意外的是,这些新用户里,有近一半是18-25岁的年轻人,他们进来后,最先做的不是购买藏品,而是在社群里问“怎么设计自己的糖龙”“哪里能看到陈阿爷的直播”。
“以前我们总担心年轻人不喜欢非遗,其实是我们没找对和他们对话的方式。”陈阿爷看着温如霜手机里年轻人的留言,笑得眼角的皱纹都挤在了一起。他指着一条“想给糖龙加电竞元素”的留言说:“只要他们愿意了解糖龙,愿意动手改,哪怕加的是我不懂的东西,也是好事——传承不是把老东西锁在柜子里,是让老东西跟着年轻人的脚步,活起来。”
可争议也随之而来。上线第三天,有资深藏家在社群里发帖质疑:“把糖龙做成头像挂件,和那些网红卡通形象有什么区别?这是把非遗商业化,是对匠人的不尊重!”帖子想自己的藏品变成‘街款’”。
温如霜看到帖子时,正在和陈阿爷准备下周的“匠人连线”直播。她把手机递给老人,心里有些忐忑——她怕老人觉得自己的手艺被“轻贱”了。
陈阿爷戴上老花镜,逐字逐句地看完帖子,沉默了片刻,突然说:“如霜,直播的时候,我想跟大家说几句话。”
直播当天,直播间的在线人数比往常多了一倍,弹幕里一半是新用户在问“怎么获得挂件”,一半是老藏家在讨论“商业化”的问题。陈阿爷坐在镜头前,手里拿着一个刚捏好的迷你糖龙,糖丝在灯光下泛着晶莹的光泽。
“我知道有些朋友觉得,把糖龙做成挂件,太‘浅’了。”老人的声音透过麦克风,温和却有力量,“可我年轻时走街串巷卖糖人,有人买糖人是为了吃,有人是为了看,还有人是为了给孩子当玩具。不管是为了什么,只要他们拿起我的糖人,愿意多问一句‘这龙怎么捏的’,我就觉得值。”
他举起手里的迷你糖龙,对着镜头晃了晃:“现在的年轻人,把糖龙挂在头像旁边,就像以前把糖人揣在口袋里一样。他们会因为这个挂件,去问什么是冰裂纹,去查什么是蜀绣,去跟朋友说‘你看,这是中国的非遗’。这种‘浅’,不就是让非遗走进他们生活的第一步吗?”
弹幕瞬间安静了下来,过了几秒,满屏的“阿爷说得对”“突然懂了”刷屏。之前发帖质疑的那位资深藏家,也发了一条长弹幕:“阿爷的话点醒了我。传承不是小众的狂欢,是让更多人看见、喜欢、参与。我今天也把我的糖龙挂件挂在了星隅上,刚才有同事问我这是什么,我跟他讲了半小时糖龙的故事,特别有成就感。”
这场直播后,“商业化争议”渐渐平息,反而有更多老藏家主动在星隅晒出自己的糖龙挂件,还会配上详细的“藏品故事”。有位藏家晒出自己的“公益款糖龙”,配文“这枚挂件背后,是帮助3个非遗工坊添置新设备的故事”,卖”,间接带动了新一轮的公益参与热潮。
而星隅那边,糖龙挂件的热度也一直居高不下。林薇团队根据用户反馈,又新增了“周年标识”“地域限定标识”——藏家如果购买了“锦绣糖龙”(蜀绣元素款),挂件边缘会自动加上一圈细密的蜀绣纹路;如果参与了周年庆典,挂件会多一个小小的“周年蛋糕”图案。这些细节,让挂件的“故事感”更浓了,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糖龙挂件当成“个人文化标签”。
上线一个月后,温如霜、风痕和陈阿爷一起,在星隅的“非遗话题页”上看到了一组特别的照片——那是一所乡村小学的孩子们,他们用彩笔在纸上画着自己想象中的糖龙,旁边的平板电脑上,放着星隅账号里的糖龙挂件。照片的配文是:“老师说这是中国的非遗,我们也想做自己的糖龙,挂在头像上!”
陈阿爷看着照片,眼眶有些发红。他转身走进工作室,拿出一块新的糖料,慢慢加热、揉捏。温如霜和风痕站在旁边,看着老人的手在糖料上翻飞,很快,一条小小的糖龙雏形就出现了——这条糖龙的爪子上,多了一个小小的“挂件”形状的纹路。
“我想做一批‘少年糖龙’的实体挂件,送给照片里的孩子们。”陈阿爷说,“让他们知道,不管是数字里的挂件,还是手里的糖人,都是糖龙的样子,都是我们的文化。”
风痕拿出手机,对着那条还没完工的糖龙拍了张照,设置成自己的星隅头像。他的头像旁边,挂着那枚融合了冰裂纹、公益标识和周年标识的糖龙挂件。温如霜看着他的手机屏幕,突然觉得,所谓的“破圈”,从来不是让非遗去迎合流量,而是用一种温柔的方式,让非遗走进更多人的生活——就像糖龙挂件挂在头像旁边一样,不张扬,却醒目;不刻意,却温暖。
那天晚上,温如霜在自己的星隅账号上发了一条动态,配图是陈阿爷制作“少年糖龙”的背影,以及孩子们画的糖龙作品。配文是:“糖龙挂枝头,不是终点,是起点。从数字到现实,从屏幕到掌心,非遗的故事,需要我们一起写下去。”
动态自己的糖龙挂件,说“今天跟外国朋友介绍了糖龙,他也想注册账号”;有人说“我用糖龙挂件做了电脑壁纸,每次看到都觉得很骄傲”;还有人说“我报名了非遗课堂,想跟着陈阿爷学捏糖人”。
温如霜看着这些评论,嘴角扬起一抹微笑。她知道,这场跨越次元的非遗对话,才刚刚开始。而那条挂在无数人头像旁边的糖龙,就像一颗种子,已经在年轻一代的心里,悄悄发了芽。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