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零读书网>同人>逸霄> 第599集:行业标准探讨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99集:行业标准探讨(1 / 2)

数字非遗的平衡术——行业研讨会上的糖龙故事

京郊的非遗文化中心报告厅里,九月的晨光透过落地窗,在浅棕色木质长桌上投下细碎的光斑。桌上的青瓷茶杯冒着轻烟,杯壁印着极简的龙纹线条——那是风痕特意让设计团队做的伴手礼,取自“糖龙大师系列”的基础纹样,却少了几分鎏金的华丽,多了些素瓷的沉静,像极了此刻会场里既期待又审慎的氛围。

“数字藏品行业规范研讨会”的红色横幅悬在主席台上方,台下坐着百余人,既有手握千万用户的平台CEO,也有鬓角染霜的非遗传承人,还有拿着笔记本快速记录的政策研究员。温如霜将装着李伯手札的牛皮纸袋轻轻放在脚边,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袋沿——那是七十岁糖龙匠人李正明的随身手札,里面记着近五十年的纹样心得,从“冰裂纹”的窑温控制到“青蓝釉”的矿物配比,字里行间都是老手艺的温度。

“最近半年,数字藏品投诉量环比上涨37%,”主席台上方,文旅部文化数字化处的张处长抬了抬眼镜,声音透过麦克风传遍会场,“问题集中在两点:一是过度商业化,部分平台把非遗纹样拆分成‘碎片’炒作,脱离文化本质;二是创新失度,有藏家把传统‘清明上河图’数字藏品改成赛博朋克风格,甚至添加低俗元素,引发非遗界强烈反对。”

台下一阵细微的骚动。温如霜侧头看向风痕,他正盯着笔记本电脑上的图表——那是“糖龙系列”上线一年的用户行为数据,屏幕反光里,他眉头微蹙,手指在触控板上轻轻滑动。自从588集出现恶意篡改糖龙纹样的争议后,风痕就养成了随时复盘数据的习惯,仿佛那些跳动的数字里,藏着平衡创新与传承的密码。

“今天请各位来,就是想探讨一个核心问题:数字藏品如何守住文化根脉,又能激发用户创造力?”张处长的目光扫过台下,最终落在第一排,“接下来,我们请‘糖龙大师系列’的核心团队分享经验——先请技术负责人风痕,讲讲你们是如何处理用户共创与传统保护的矛盾的。”

风痕起身时,不小心碰倒了桌边的茶杯,温水溅到笔记本边缘,他下意识地用纸巾擦拭,动作里带着技术人特有的局促。但当他走到发言台,打开PPT的那一刻,眼神立刻变得笃定。

“‘糖龙系列’第二代上线时,我们也遇到过类似问题。”风痕的声音不高,却很清晰,PPT上跳出一张对比图:左侧是藏家合规改造的“渐变鎏金糖龙”,青蓝底色上的鎏金纹路顺着龙身弧度蔓延,搭配温如霜写的“老匠人尝试新釉色”故事,交易溢价20%;右侧是被系统拦截的恶意改造——糖龙的龙头被替换成卡通形象,龙身印满网络热词,下方标注着“审核未通过,触发经典纹样保护机制”。

“我们的解决方案分三步。”风痕点击鼠标,PPT切换成流程图,“第一步是建立‘经典纹样保护库’,把李伯等老匠人确认的核心纹样(比如糖龙的‘三爪九鳞’结构、青蓝釉底色)录入系统,任何改造都不能动这些‘骨架’;第二步是推出改造分级体系,基础级只能调整颜色、花纹密度,比如把青蓝改成天青,进阶级可以加个性化符号,但必须提交老匠人团队审核,比如有藏家想在龙尾加自己孩子的生辰印记,我们请李伯确认不影响纹样整体性后才通过;第三步是设置‘匠人引导机制’,如果藏家的改造方案接近违规,系统会自动推送李伯讲解纹样传承的短视频,比如为什么糖龙要用三爪而非五爪——古代民间匠人不能用皇家的五爪龙纹,这是老手艺的规矩。”

台下有人举手,是做数字书画平台的王总,他翻着手里的资料:“风总,我们平台有很多古画数字化藏品,比如文徵明的《品茶图》,用户想在画里加自己的头像,这种情况怎么界定合规?”

风痕低头看了眼笔记本上的备注——那是他昨晚特意查的古画保护规范,“古画和糖龙不同,核心价值在于原作的完整性。我们建议把共创拆成‘展示层’和‘内容层’,用户不能改古画本身,但可以在展示界面加个性化元素,比如给《品茶图》配自己写的茶诗,或者设计专属的电子画框,这些内容会标注‘用户创作’,和原作区分开。另外,你们可以请古画修复师做审核,就像我们请李伯一样,修复师更懂哪些改动会破坏古画的文化逻辑。”

王总点头记录,风痕走回座位时,温如霜悄悄递给他一张纸巾,上面画着个简笔画糖龙,龙爪拿着一杯茶——是在调侃他刚才碰倒茶杯的事。风痕嘴角弯了弯,紧绷的肩膀放松了些。

接下来轮到温如霜发言。她没有急着开PPT,而是从牛皮纸袋里拿出一本泛黄的手札,走到会场中间的展示台。手札封面是暗红色,边角磨得发亮,封面上用毛笔写着“糖龙纹样录”,字迹遒劲有力。

“这是李伯的手札,1975年开始写的。”温如霜翻开第一页,里面夹着一片干枯的蓝釉瓷片,“李伯16岁跟着父亲学做糖龙瓷偶,这是他第一次独立烧窑失败的瓷片,上面的龙纹只烧出了半条。他在旁边写:‘龙是活的,要顺着釉色的流动走,急不得。’”

台下安静下来,有人拿出手机拍照,镜头聚焦在那片小小的瓷片上。温如霜打开PPT,屏幕上出现手札的扫描件,旁边配着“糖龙系列”的故事tile:585集的“老匠人尝试新釉色”、586集的“冰裂纹工艺直播”、590集的“匠人对纹样传承的理解”、598集的“匠人少年时”……每一个故事都对应着手札里的某段文字。

“我们的匠人故事体系,不是简单的文字包装,而是和非遗传承的脉络绑在一起的。”温如霜的声音比风痕柔和,却带着一种能让人静下心来的力量,“第一代糖龙上线时,用户觉得只是好看的数字资产,交易率很低。后来我们写了李伯第一次尝试新釉色的故事——他60岁时想把青蓝釉改成渐变,被老师傅骂‘不守规矩’,但他偷偷试了半年,终于烧出不会开裂的渐变釉。这个故事上线后,有30%的用户开始关注糖龙背后的工艺,有人甚至在社群里问‘怎么才能学到这种釉色技术’。”

她点击鼠标,屏幕切换成一段短视频:镜头里,李伯戴着老花镜,手里拿着一支细毛笔,正在瓷板上画冰裂纹,“做糖龙的冰裂纹,要像给龙盖被子,纹路不能太密,不然龙会‘喘不过气’;也不能太疏,不然挡不住寒气。”视频里的李伯笑着说,弹幕里满是“爷爷好可爱”“想拥有冰裂纹糖龙”的留言。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