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的过程中,青灯又发来几条消息,断断续续地讲着爷爷的故事:“爷爷以前走街串巷,遇到穷人家的孩子,会免费给他们做小糖人”“有次爷爷熬糖熬到半夜,就为了给邻村的庙会做一条大糖龙”“爷爷说,糖艺不是生意,是念想,能让吃的人想起好日子”。
林舟一边听,一边把这些故事里的细节融进糖龙里——他在糖龙的尾巴尖加了个小小的糖人形状的纹路,代表爷爷给孩子们做的糖人;在龙腹的位置加了个庙会的剪影,用淡金色勾勒,像夕阳下的庙会灯火。
等他改完,已经是晚上八点多。提交方案时,他在备注里写了很长一段话:“本次修改融入‘青灯’爷爷的‘朝阳纹’与‘流云纹’,致敬老一辈糖艺人的坚守。每一道纹路都藏着故事:龙角尖的缺口是‘吸阳’的心意,龙身的流云纹是糖艺的活泛,尾巴的糖人是温暖的念想,龙腹的庙会是热闹的传承。愿这只糖龙,能带着爷爷的温度,走到更多人心里。”
点击“确认提交”的瞬间,系统提示弹了出来,比上次快了许多:【您的朝阳纹龙角、流云纹龙身融入“民间传统纹样”元素,精准还原老糖艺技法,获“薪火相传”专属标签,糖龙成长进度+30%,解锁“忆旧”特效——点击龙角可查看“青灯”爷爷的糖龙草稿及故事注解,点击龙腹可播放“青灯”录制的爷爷走街串巷的回忆音频。】
林舟赶紧点击糖龙的龙角,屏幕上立刻弹出那张泛黄的草稿,旁边多了青灯的注解:“这是爷爷1985年画的,那天他刚给邻村的孩子做了糖龙,回家就画在了图谱里,说‘今天的龙有精神,得记下来’。”再点击龙腹,一阵模糊却温暖的声音传了出来——有木担子的吱呀声,有爷爷温和的声音“小朋友,要个糖龙还是糖虎?”,还有孩子们的笑声,背景里甚至能听到远处的叫卖声。
“这是我去年整理爷爷遗物时,在旧录音机里找到的,是1998年的庙会录音。”青灯发来消息,“没想到能加到糖龙里,爷爷要是知道,肯定会笑的。”
林舟握着手机,心里像揣了个暖炉。他看着屏幕里的糖龙——竹编鳞带着乡音,朝阳角藏着回忆,流云纹裹着温度,每一处都有故事,每一处都有人的心意。原来成长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不是刷多少任务、涨多少进度,而是一群人把自己的故事、心意、坚守,一点点融进同一件东西里,让它变得有温度、有灵魂。
这时,陈默发来一条消息,附带一张截图:“林舟你火了!社群里都在说你的新糖龙,还有人@青灯,问能不能多讲讲爷爷的故事!”
林舟点开社群,果然,讨论区已经炸了。有人发了他新糖龙的截图,惊叹“这龙角也太有感觉了”;有人@青灯,说“想听听爷爷走街串巷的故事”;还有个叫“老糖匠李”的藏家留言:“我父亲也是做糖艺的,家里有本《糖艺技法笔记》,看到青灯的捐赠,我也想捐出去,让孩子们多学些老手艺。”
没过多久,青灯在社群里发了条长帖,详细讲了爷爷的糖艺生涯,还附了更多图谱里的照片,最后说:“要是有其他老糖艺人的后代,我们可以建个群,一起把老手艺的故事整理出来,加到糖龙里,让更多人知道。”
帖子竹刀,愿意寄到竹溪村”;有分享故事的,说“奶奶以前会做糖画,我还记着步骤”;还有平台的客服留言:“我们会开设‘老手艺故事库’,专门收录大家的故事和捐赠,后续会同步到‘故事绑定’功能里。”
林舟看着热闹的社群,忽然想起温如霜说的“每只糖龙都是心意仓库”。现在看来,这个仓库里已经装满了东西——竹阿婆的竹编、陈老的糖霜、青灯的图谱、老糖匠李的笔记,还有无数藏家的故事。这些东西,原本散在各个角落,却因为一只数字糖龙,聚在了一起,变成了非遗传承的力量。
而此刻,逸霄平台的办公区里,灯火通明。温如霜手里拿着青灯捐赠的图谱清单,眼圈还是红的;小苏在整理社群里的捐赠信息,手里的笔写个不停;风痕对着电脑,正在调试“故事绑定”功能的界面,屏幕上是一个测试用的糖龙,绑定着一个老木匠的故事,点击就能看到木匠做木龙的视频。
“温姐,刚才竹溪村的村支书发来消息,说孩子们听说图谱要到了,都在盼着,还说要给青灯画感谢画。”小苏笑着说,“还有,‘老糖匠李’已经联系了客服,明天就把笔记寄过来。”
温如霜点点头,目光落在窗外的夜景上。城市的灯光像星星,映在玻璃上,和屏幕里的糖龙光芒叠在一起。“你看,”她指着屏幕里的糖龙,“我们一开始做‘逸霄糖龙’,只是想做个非遗主题的数字藏品,没想到现在变成了这样——它不只是个虚拟形象,是连接人的桥,是装故事的盒子,是传承的载体。”
风痕也笑了:“刚才技术部说,‘忆旧’特效上线后,有很多藏家都在问怎么解锁,还有人说要去了解自己家乡的老手艺,想把纹样加到糖龙里。这比我们预期的效果好太多了。”
“因为我们摸到了‘根’啊。”温如霜轻声说,“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是活在人心里的故事,是爷爷的图谱、阿婆的竹篾、匠人的工具。只要这些故事还在,手艺就不会断。”
夜色更浓了,林舟关掉台灯,却没放下手机。他点开“故事绑定”功能的测试版,试着把自己修改糖龙的过程写了进去,绑定在糖龙的竹编鳞上。点击鳞片时,会弹出他和竹阿婆的聊天记录截图,还有修改纹路的草稿。
做完这些,他给青灯发了条消息:“等图谱到了竹溪村,我们可以跟孩子们视频,让他们给你讲讲学糖艺的趣事。”
“好啊!”青灯回复得很快,“我还想跟他们说说爷爷画朝阳纹的诀窍,让他们做的糖龙,都带着太阳的温度。”
林舟看着手机屏幕,屏幕里的糖龙还在泛着光。竹编鳞沙沙,朝阳角温暖,流云纹轻柔,像一条真正活过来的龙,带着无数人的心意,在夜色里飞翔。他忽然明白,非遗传承这条河,从来不是孤单的溪流——竹阿婆的竹溪、陈老的糖霜溪、青灯的图谱溪,还有无数藏家的故事溪,都汇入了这条河里,朝着未来,慢慢流淌。
而这条河,才刚刚开始它的旅程。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溪流加入——可能是某个老织匠的织锦,可能是某个陶艺家的瓷纹,可能是某个孩子的第一份糖艺作品。它们会一起,把非遗的故事,讲给更远的人听。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