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零读书网>同人>逸霄> 第606集:竹篾糖珠里的小太阳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06集:竹篾糖珠里的小太阳(2 / 2)

接下来的两个小时,林舟一直在调整特效。他把孩子们编的补缺纹精准地还原在数字糖龙的龙尾,每一道交叉的竹篾都和视频里的一模一样;把碎糖珠龙角做成了可拆卸的动态效果,点击时,碎糖块会慢慢拼合成一颗完整的糖珠,还会弹出小阿妹的声音:“我的糖龙角是云里的太阳!”;甚至在糖龙的腹部,加了一道细小的“童痕”——模仿孩子们编竹篾时不小心留下的指印。

提交方案后,系统提示很快弹了出来:【数字糖龙融入“儿童非遗实践”元素,符合“小手传薪”传承标准,解锁“童声互动”功能。藏家点击糖龙任意部位,可观看孩子们的创作过程视频,并收听专属童声解说。】

林舟第一时间把新特效的截图发给村支书,还附了条消息:“孩子们的糖龙住进数字世界啦!点击就能听到他们的声音。”

没过多久,村支书的语音就发了过来。背景里满是孩子们的欢呼声,小阿妹的声音格外清亮:“林舟哥哥!你的糖龙会‘说话’啦!我听到自己的声音了!我们还要做更大的糖龙,比你的数字糖龙还大!”

虎头的声音也混在里面,带着点不服气:“下次我要熬最好的糖珠,刻最直的朝阳纹,让你的数字糖龙学我的样子!”

握着手机,林舟忍不住笑了。他抬头看向窗外,夕阳正慢慢落下,把天空染成了暖金色,像极了孩子们糖珠的颜色。他忽然想起青灯爷爷的那句“糖要熬到心定”,原来传承从来不是追求完美,而是像孩子们这样,带着点笨拙的认真,一点点把老手艺的温度传下去。

就在这时,他的微信收到了一条新消息,是青灯发来的。对方发了一张照片,照片里是一本线装笔记本,封面上写着“糖艺实践册”,翻开的那一页,画着一只小小的糖龙,龙角上刻着七道弧线,旁边写着:“今天看到竹溪村孩子们的糖龙,爷爷的朝阳纹,终于有了新的传承人。”

林舟点开照片,放大看那道朝阳纹,笔触稚嫩,却和青灯爷爷图谱里的一模一样。他忽然明白,这条糖龙的故事,才刚刚开始。竹阿婆的竹篾、陈老的糖霜、青灯爷爷的图谱、孩子们的小手,还有无数藏家的心意,都在慢慢汇聚,像一条温暖的河,带着非遗的温度,流向更远的地方。

而此刻的竹溪村,工坊里的炭火还没熄。竹阿婆正帮孩子们把做好的迷你糖龙摆在窗台上,让晚风慢慢吹干糖珠上的潮气。小阿妹趴在窗边,看着自己的糖龙,小声说:“糖龙糖龙,你要好好的,等下次林舟哥哥来,我们一起跟他的数字糖龙比一比。”

虎头也凑过来,把自己的糖龙往小阿妹的旁边放了放:“我的糖龙也会好好的,下次我要让它变成最大的!”

月光透过窗户,落在这些歪歪扭扭的糖龙上,像给它们镀了一层银。竹阿婆看着孩子们的背影,轻轻叹了口气,手里的竹篾又开始翻飞——她要给孩子们编一个新的竹筐,用来装下次做糖龙的材料。竹篾在她指间穿梭,万字纹一点点成形,像一个温柔的约定,等着下一次传承的故事,在竹溪村的晨雾里慢慢展开。

几天后,逸霄平台的“非遗小匠人”专栏上线了。专栏的首篇文章,就是竹溪村孩子们做糖龙的故事,配着他们熬糖、编竹篾的视频。文章发布不到一小时,就收到了上千条留言。有人说:“看到孩子们的认真,突然觉得老手艺不会消失了。”有人说:“我家里有爷爷留下的竹编工具,想捐给竹溪村的孩子们。”还有人说:“能不能开线上课?我也想学着编竹篾、熬糖珠。”

温如霜把这些留言整理好,发给了林舟:“你看,一条糖龙,真的把大家的心意都连起来了。”

林舟回复:“不是糖龙,是孩子们的认真,还有所有人对传承的期待。”

他打开成长系统,看着屏幕里的数字糖龙。龙尾的补缺纹、碎糖珠的龙角、腹部的童痕,每一处都藏着竹溪村的故事。点击龙角,小阿妹的声音就会响起来;点击龙尾,虎头编竹篾的样子就会弹出来。他忽然觉得,这只数字糖龙,已经不是一个虚拟的形象了,它成了一个载体,装着所有人的心意,装着非遗传承的温度。

而在竹溪村,村支书正拿着手机,给孩子们念着专栏里的留言。小阿妹听到有人要捐工具,高兴地跳起来:“太好了!我们可以做更多糖龙了!”虎头则皱着眉头,小声说:“我要快点学会更好的技法,不能让捐工具的人失望。”

竹阿婆坐在一旁,手里拿着青灯刚寄来的包裹——里面是青灯爷爷的老竹刀和糖勺。竹刀的刀刃已经有些钝了,却还能看见细细的纹路;糖勺的柄上,有一圈圈的包浆,是几十年握在手里留下的痕迹。她把竹刀和糖勺放在工坊的展示架上,旁边摆着孩子们的迷你糖龙,还有青灯爷爷的《民间糖艺图谱》。

“这些老物件,以后都是你们的了。”竹阿婆看着孩子们,眼神里满是温柔,“要好好学,好好传,别让它们在我们手里断了。”

孩子们齐声答应,小阿妹还特意摸了摸老竹刀,小声说:“竹刀爷爷,我会好好用你的,做出最好的朝阳纹。”

夕阳西下,竹溪村的炊烟袅袅升起,和晨雾时的清润不同,傍晚的炊烟带着饭菜的香气,混着竹篾和糖霜的味道,漫满了整个村子。工坊里的灯光亮了起来,孩子们还在围着展示架,讨论着下次要做什么样的糖龙。竹阿婆坐在窗边,手里的竹篾又开始翻飞,新的竹筐已经有了雏形,等着装下更多传承的故事。

林舟坐在电脑前,看着屏幕里的数字糖龙,又看了看手机里竹溪村的照片。他忽然想起温如霜说过的一句话:“非遗不是放在博物馆里的展品,是活在人心里的温度。”而现在,这份温度,正通过一条小小的糖龙,从竹溪村的晨雾里,传到了更多人的心里,像一颗刚升起的太阳,慢慢照亮了传承的路。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