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零读书网>同人>逸霄> 第607集:旧书里的新墨痕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07集:旧书里的新墨痕(2 / 2)

第三天下午,最后一页图谱扫描完时,夕阳刚好从窗户照进来,落在书页上,把爷爷的红笔批注染成了暖金色。青灯的手指有些酸痛,却一点也不觉得累。他看着屏幕里扫描好的图谱,每一页都加了批注,有的是爷爷说过的话,有的是他自己的回忆,那些细碎的文字,像给这本旧书添了新的墨痕,让它突然就活了起来。

林舟很快发来消息:“青灯老师,批注都加进去了!技术部的同事说,这是他们做过最有温度的功能。”附带的截图里,点击“朝阳纹”,就会弹出他写的批注,

当天晚上,温如霜在社群里发了公告:【“青灯爷爷的糖艺课堂”正式开启!点击数字糖龙的朝阳角,即可查看《民间糖艺图谱》原版扫描件及青灯爷爷独家批注,跟着老手艺传承人的经验学糖艺,一起守护非遗!】

公告刚发出去半小时,社群就热闹起来。有人发了张自己画的朝阳纹:“第一次画,七道弧线画了五遍才圆,看了青灯爷爷的批注,才知道要跟着太阳转,涨知识了!”有人晒出熬糖的照片:“按照批注里说的,等小泡冒出来就关火,真的不苦!就是糖珠捏得有点丑,下次再试!”

还有个叫“李竹匠”的用户留言:“青灯老师,我是做竹编的,家里有本《竹编纹样集》,里面记了竹编糖龙骨架的技法,想捐给平台,让孩子们学糖艺时,也能学学竹编,这样糖龙的骨架更结实!”

青灯看着这些留言,心里暖暖的。他想起爷爷的樟木箱里,还有爷爷留下的旧工具箱。他起身打开箱子,里面铺着红色的绒布,放着一把竹刀、三个铜糖勺,还有一本泛黄的手札。

那把竹刀的刀柄是枣木做的,已经磨得发亮,刀身上刻着个小小的“青”字——是爷爷给他做的,那年他十岁,爷爷说“阿青长大了,该有自己的竹刀了”。三个铜糖勺大小不一,最大的那个勺底有些凹陷,是爷爷熬糖时用得最多的,勺柄上还留着爷爷的手温;最小的那个,是爷爷特意给孩子做的,用来滴糖珠。

那本手札更有意思,里面记着爷爷从二十岁到七十岁的糖艺经历:“1978年,第一次做糖龙,卖给供销社,赚了五块钱,给阿青买了本连环画”“1985年,腊月熬糖,煤炉灭了三次,最后用柴火煮成了,顾客说比平时甜”“1999年,阿青要去城里上学,给他做了个糖龙,他说要带到学校给同学看”。

青灯的手指轻轻拂过手札上的字迹,爷爷的声音仿佛就在耳边。他拿起手机,给温如霜发了张工具箱的照片:“温姑娘,我想把这些老工具捐给竹溪村工坊。孩子们学糖艺,光看图谱不够,得摸摸真正的工具,感受下老手艺的温度。那把竹刀是我十岁时爷爷给我的,铜糖勺熬了几十年糖,手札里记着爷爷做糖艺的事,或许孩子们会喜欢。”

温如霜的回复很快就来了,还附带了个感动的表情:“青灯老师,太感谢您了!我们明天就安排专人送过去,还会在工坊里设个‘老工具展示角’,把每样工具的故事写在卡片上,让孩子们知道这些工具背后的传承。”

第二天上午,青灯接到了竹阿婆的电话。电话里,竹阿婆的声音带着笑意:“青灯啊,老工具收到啦!孩子们围着看了半天,小阿妹抱着铜糖勺,说要跟您爷爷学熬糖;虎头拿着竹刀,非要给我编竹篮,说要做糖龙的骨架。”

顿了顿,竹阿婆又说:“我把您手札里的故事念给孩子们听了,他们听得可认真了。虎头说,以后要把自己做糖艺的事也记下来,传给以后的小朋友。你爷爷要是知道,肯定高兴。”

青灯靠在藤椅上,听着电话里孩子们的笑声,心里像喝了热糖水一样暖。他抬头看向窗外,巷口的桂树开得正盛,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来,落在桌上的《民间糖艺图谱》上。

他翻开图谱,里面夹着孩子们寄来的草稿纸,还有温如霜发来的“老工具展示角”照片——展示角铺着蓝布,竹刀、铜糖勺、手札摆在上面,旁边的卡片上写着“竹刀:青灯爷爷十岁时,爷爷为他做的,用来削竹篾编糖龙骨架”。

书页间的铅笔痕已经淡了,爷爷的红笔批注也有些模糊,但孩子们的草稿纸、老工具的故事、社群里的留言,像新的墨痕,让这本旧书有了新的重量。青灯忽然明白,爷爷当年说“别让它烂在手里”,不是让他把书锁在箱子里,而是让他把书里的故事、手艺里的温度,传给更多人。

传承从来不是守住旧物,而是让旧物里的故事,在新的人心里,慢慢长出新的希望。就像孩子们熬的糖珠,虽然不完美,却透着甜;就像老工具上的痕迹,虽然旧了,却藏着温度;就像这本旧图谱,虽然泛黄了,却因为新的墨痕,有了新的生命。

青灯拿起钢笔,在图谱的空白页上写下:“2024年秋,竹溪村的孩子们学做朝阳纹,寄来糖珠与草稿;老工具捐给工坊,孩子们说要传承手艺。爷爷,您看,这手艺没断。”

写完,他把书轻轻合上,放在窗台上。风又吹了进来,带着桂花香,也吹动了书页,发出轻轻的“哗啦”声,像爷爷在笑着说“好,好啊”。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