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落在村委会的窗台上,把两位老人的影子拉得很长。平板屏幕里,虚拟竹篾还在轻轻晃动,像一根连接着过去与现在的线,把老匠人的心意,织进了年轻人的指尖。
三、麦芽糖的“气味记忆”
“阿默的反馈来了!”小陆拿着平板冲进办公区时,风痕正在调试“环境温度”模块,屏幕里的虚拟糖坯正随着参数变化,慢慢从暖金色变成浅白色——那是模拟冬天低温时,糖坯快速凝固的效果。
温如霜赶紧凑过去,只见平板上是阿默发来的文字:“篾条起伏的震动很清楚,但刻糖龙时,不同温度下的糖坯触感差异不够明显,能不能再调整?”后面还附了张截图,是阿默用“冬天模式”刻的糖龙,龙鳞边缘有些毛糙,像糖坯冻硬后难以刻整齐的样子。
风痕立刻调出参数表:“现在‘冬天模式’只是让糖坯颜色变浅,我们再加个‘硬度反馈’——低温时,虚拟糖坯的刻痕会更细,震动更强烈,模拟真糖冻硬后‘难刻’的感觉;高温时,刻痕会稍微变宽,还会慢慢‘收窄’,像糖坯遇热变软后又慢慢凝固。”
温如霜忽然想起什么,从包里拿出个小玻璃瓶,里面装着淡黄色的液体:“这是陈老给的麦芽糖精油,上次说的‘气味联想’,我们可以结合温度来做。比如‘冬天模式’时,推送‘糖香混着炭火味’的提示;‘夏天模式’时,提示‘糖香里带着竹席的清凉’。”
小陆眼睛一亮:“我家楼下有个老糖坊,每天早上都熬麦芽糖,我去录段熬糖的声音!用户在‘气味联想’时,还能听到咕嘟咕嘟的熬糖声,更有代入感。”
当天下午,小陆就带着录音设备去了老糖坊。熬糖的张师傅围着蓝布围裙,把麦芽糖浆倒进大铜锅里,火塘里的木炭烧得正旺,糖浆在锅里慢慢翻滚,发出“咕嘟咕嘟”的声响,甜香混着炭火的焦香,飘满了整个屋子。
“后生仔,你录这个干啥?”张师傅一边搅拌糖浆,一边问。
“做虚拟糖坯,让城里的孩子也知道熬糖的味道。”小陆举着录音设备,对准铜锅。
张师傅笑了,手里的木勺在糖浆里划了个圈:“好啊!我这手艺没人学,能让更多人知道,也不算白熬了三十年糖。”
傍晚,“气味联想”模块终于调试完成。用户刻糖龙时,不仅能收到文字提示,还能听到对应的环境音——刻到糖龙头部时,是陈老的声音:“龙角要尖,像刚冒芽的竹尖”;刻到龙身时,是熬糖的“咕嘟”声;刻到龙尾时,是竹阿婆编竹篾的“沙沙”声。
林舟第一次体验“气味联想”时,特意在书桌放了块奶奶熬的麦芽糖。当屏幕提示“糖香混着竹席的清凉”时,他拿起桌上的麦芽糖咬了一口,甜意顺着舌尖蔓延开,和屏幕里的虚拟糖香重叠在一起——那是小时候夏天,奶奶坐在竹席上给他刻糖龙的味道,也是他以为早就忘记的,关于“匠心”的最初记忆。
他立刻给阿默发了条私信,附上自己刻的糖龙截图:“试试‘气味联想’,我配了真实的麦芽糖,感觉虚拟糖坯都有了甜味。”
阿默很快回复,附带一段视频:他把手机放在装有麦芽糖的盘子旁,指尖在屏幕上刻糖龙,每当“气味联想”的提示弹出,他就低头闻闻盘子里的糖,脸上带着笑。视频味,这就是刻糖龙的感觉吧?”
温如霜看到这段视频时,正在和陈老视频。她把视频转给陈老,老人看着屏幕里的阿默,手里的竹刀停在糖坯上,半天没说话。过了一会儿,他才轻声说:“我年轻时收过个听障徒弟,教他刻糖龙,只能用手比划,用糖坯的温度提醒他火候。现在有了这虚拟工坊,他不用再靠猜了,多好。”
风痕在旁边听着,忽然想起自己做“材质记忆库”的初衷——一开始只是想还原老手艺的细节,现在才明白,这些细节不是冰冷的数据,而是能帮不同的人,找到属于自己的“手艺语言”。
深夜的办公区,只剩下屏幕的微光。温如霜把陈老的竹刀放回绒布套,风痕还在调试最后一组参数,小陆的电脑里循环播放着熬糖的“咕嘟”声。窗外的月光洒进来,落在平板上的虚拟糖坯上,那淡金色的纹路里,藏着老匠人的心意,也藏着年轻人的用心,正等着更多人,用指尖去触摸,用心灵去感受。
四、百艺同源的“糖龙宴”
虚拟工坊正式上线那天,平台举办了一场特别的“线上糖龙宴”——邀请陈老、竹阿婆、苏绣的李师傅、木雕的张木匠,还有五十位用户,一起在虚拟工坊里合作刻一条“百艺糖龙”。
早上九点,温如霜提前打开直播界面,屏幕里已经挤满了观众。陈老坐在竹溪村的镜头前,手里握着那把老竹刀;竹阿婆在旁边的小桌上摆好了竹篾;李师傅带着她的苏绣针线,镜头里能看到她指尖的顶针——那是用了二十年的银顶针,上面刻着细小的莲花纹;张木匠则把自己雕了一半的木龙座放在镜头旁,准备给虚拟糖龙做个“底座”。
“人都到齐了,咱们开始吧!”温如霜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来,“陈老负责刻糖龙的轮廓,竹阿婆编竹篾鳞,李师傅在鳞上绣花纹,张木匠雕木座,用户们可以在旁边帮忙补细节,比如给龙角加纹路,给龙尾加流苏。”
陈老先动手,指尖落在虚拟糖坯上,按照“先定线、再走刀”的老规矩,慢慢刻出龙的轮廓。当他刻到龙颈时,屏幕突然弹出提示:“陈老说,龙颈要弯,像抬头喝水的竹蛇,这样才活。”观众们在弹幕里刷起“学到了”,还有用户跟着陈老的动作,在自己的虚拟糖坯上刻龙颈,不时把截图发到弹幕里。
竹阿婆接着编竹篾鳞,她的指尖在屏幕上快速滑动,虚拟竹篾像有了生命,在糖龙身上织出层层叠叠的鳞片。“大家编的时候要注意,”竹阿婆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来,“每片鳞要压着前一片的一半,像鱼鳞那样,这样龙身才显立体。”有个小朋友在弹幕里问:“阿婆,竹篾鳞会断吗?”竹阿婆笑着说:“断了也没关系,重新编就好,手艺就是在错里学的。”
李师傅绣花纹时,特意选了苏绣里的“缠枝莲”——莲花绕着竹篾鳞的边缘,丝线的颜色从浅粉渐变到深红。“苏绣讲究‘线随形走’,”李师傅一边绣,一边讲解,“竹篾鳞是弯的,丝线也要跟着弯,不能直愣愣地绣,不然就不好看了。”她的指尖在屏幕上轻轻点动,虚拟丝线像真的绣针那样,在竹篾鳞上穿梭,弹幕里满是“好精致”的赞叹。
张木匠雕木座时,把自己的木龙座凑到镜头前:“你们看,真木座的龙纹要刻得深,这样才结实;虚拟木座也一样,雕的时候要用力,屏幕会有震动反馈,就像摸真木头那样。”他雕到木座的龙爪时,故意放慢速度,让观众看清楚“先刻爪尖、再刻爪根”的顺序,有用户跟着雕,还在弹幕里发:“原来雕龙爪这么讲究!”
林舟负责给糖龙加龙角的纹路,他选了“十年糖坯”选项,刻出来的龙角带着细微的冰裂纹,像老糖凝固后的样子。当他把龙角贴在糖龙身上时,屏幕突然亮起——龙角和竹篾鳞完美融合,还多出了个“竹糖共生”的特效:风一吹,竹篾鳞晃动,龙角上的冰裂纹会跟着闪烁,像阳光照在糖上。
阿默则负责给龙尾加流苏,他通过震动分辨每根流苏的长度,指尖在屏幕上慢慢划动。当最后一根流苏刻完时,屏幕弹出“百艺糖龙完成”的提示,所有参与的用户都收到了“匠人传承”的印记,印记的图案是陈老的竹刀、竹阿婆的竹篾、李师傅的针线和张木匠的刻刀,缠绕成一个圆形,像把所有的手艺,都聚在了一起。
直播结束后,社群里炸开了锅。有用户晒出自己和“百艺糖龙”的合影,配文:“第一次和老匠人一起做手艺,原来非遗不是老古董,是能和我们一起玩的东西。”有家长发了孩子刻糖龙的视频:“孩子平时不爱动手,今天跟着陈老刻了一下午,还说要学编竹篾。”还有听障用户留言:“谢谢‘气味联想’和震动反馈,我终于知道刻糖龙是什么感觉了,以后我也要教身边的朋友。”
陈老看着社群里的留言,手里的竹刀在糖坯上轻轻划了道弧线,声音里带着欣慰:“我刻了一辈子糖龙,最担心的就是这手艺没人学。现在看来,不管是真实的竹刀,还是虚拟的糖坯,只要有人愿意用心学,手艺的魂就不会丢。”
温如霜和风痕站在屏幕前,看着社群里的一张张截图,忽然明白——他们做的“材质记忆库”,不只是还原了老手艺的细节,更是搭建了一座桥:一边是握着老竹刀的匠人,一边是握着手机的年轻人;一边是刻了三十年的糖龙,一边是刚学会的虚拟纹路。而这座桥的核心,不是冰冷的代码,而是滚烫的“心意”——是陈老愿意分享老规矩的心意,是竹阿婆愿意教编竹篾的心意,也是用户愿意用心学习的心意。
夕阳落在办公区的窗台上,陈老的竹刀静静躺在平板旁,屏幕里的“百艺糖龙”泛着淡金色的光。温如霜摸了摸竹刀的刀柄,风痕关掉了调试界面,小陆的电脑里还循环播放着熬糖的“咕嘟”声。他们知道,这场“糖龙宴”不是结束,而是开始——更多的老手艺,会通过屏幕,传到更多人的心里;更多的“匠心密码”,会被指尖触摸,被记忆珍藏,在虚拟与真实的交汇处,长出新的传承。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