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零读书网>同人>逸霄> 第625集:竹篾上的“纠错课”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25集:竹篾上的“纠错课”(1 / 2)

竹篾记:错与承

第一章断篾里的醒

温如霜盯着后台那条留言时,指尖正捻着一片竹篾——是上周从竹溪村带回的,边缘还留着竹阿婆劈篾时的细毛茬。屏幕上“虚拟竹篾太‘听话’了”几个字,像根细竹针,扎破了她先前的笃定。

她原以为,虚拟工坊能让非遗手艺“轻装上阵”:不用怕竹篾断、不用怕糖坯裂,新手敢上手,老手能复盘。可这条留言点破了关键——手艺里的“痛”,从来不是负担。就像竹阿婆总说的“篾子不断,手就不记”,那些拆了又编、断了再接的麻烦,才是手艺真正的根。

当天下午,温如霜就订了去竹溪村的车票。大巴车在山路里绕了三个钟头,刚到村口,就看见竹阿婆坐在工坊门口的老竹椅上。老人手里捏着根断成两截的竹篾,阳光把银丝染成暖黄,断口的纤维在风里轻轻晃。

“温丫头,你来得巧。”竹阿婆抬眼看见她,把断篾递过来,“摸摸这茬口,毛糙吧?当年我初学编竹篮,一天能断十二根这样的篾子。我师父不骂我,就让我把断篾都收在木匣里,说‘每根断篾都在跟你说话,你得听’。”

温如霜指尖碰过断篾,刺刺的,像触到了老手艺的脉搏。“阿婆,”她蹲下来,声音里带着刚冒出来的念头,“我们做个‘真实纠错模式’吧?用户编错了,不让他们一键撤销,先看真竹篾断了会怎么样,再教他们怎么救——就像您当年学的那样。”

竹阿婆眼睛一亮,猛地站起来,竹椅在青石板上磕出清脆的响。“走!现在就录!”她拉着温如霜往工坊里走,灶上的铁壶正冒热气,竹筐里堆着新劈的竹篾,泛着新鲜的竹青色。

老人从筐里拣出一根完整的竹篾,又找了个粗瓷碗倒上热水。“你看,编‘万字纹’最忌篾子反方向。”她左手捏篾,右手绕丝,编到第三圈时故意把篾子拧了个反,“真实里要是这么编,篾子会打滑,还会勾破旁边的丝——你听这声儿。”她轻轻一扯,竹篾摩擦着发出“刺啦”声,像布料被勾破。

接着,她把那根断篾放进热水里泡:“断篾得泡够一炷香的时间,纤维软了才好接。”等水凉了些,她捏出断篾,又抽了根细竹丝,“绑的时候得绕五圈,前三圈紧,后两圈松,不然篾子会裂。”竹丝在她手里像活的,绕着断口转了几圈,轻轻一拉就收了尾。

温如霜举着手机录完,镜头里最后定格的,是竹阿婆把接好的篾子编进竹篮——断口处多了道浅浅的纹,老人说那是“记忆纹”:“以后再编到这儿,手就会记得,上次断过,得慢着来。”

回到城里,温如霜连夜把视频发给风痕。技术部的灯亮到后半夜,风痕把补救步骤拆成三关:第一关看竹阿婆的真实操作,第二关模拟拆篾——力度大了会提示“真实竹篾已断裂”,力度小了拆不开;第三关练绑竹丝,系统会根据缠绕圈数、松紧度打分,满分一百,低于六十分就得重练。

“得让用户觉得,这不是游戏。”风痕敲着键盘,把竹阿婆的语音剪进去,“比如绑松了,就放阿婆说的‘篾子会跑’;绑紧了,就放‘不错,手有准头了’——就像阿婆真在旁边看着。”

第一个测试的是林舟。他之前在虚拟里编竹编鳞,总爱图快,编错了就撤销,最多一次连撤了八回。这次打开“真实纠错模式”,刚把篾子编反,屏幕就弹出竹阿婆的视频,乡音裹着热气:“篾子反了像穿反衣裳,得拆,还不能硬拆。”

林舟皱着眉,学着视频里的样子捏着篾子尖儿拆。第一回没掌握好力道,虚拟篾子“啪”地断了,系统跳出红色提示:“真实竹篾已断裂,需重新接篾。”他没辙,只好从头泡篾、绑丝——绑到第三回,才勉强得了六十五分。

“原来真编竹篾这么磨人。”林舟把自己的体验发到社群,还附了张截图:虚拟竹篮上有三道“记忆纹”,是他接篾时留的。“之前觉得一键撤销方便,现在才懂,阿婆说的‘手记’,就是错出来的——拆十回,比顺顺利利编一百回记得牢。”

这条分享火了。有个叫“阿竹”的用户,编竹篮底时少放了两根篾,系统提示“真实竹篮会塌底”,她花了四十分钟补编,最后在评论里写:“补完后看着那两根额外的篾子,忽然想起我奶奶编篮时总说‘底要实,就像人要稳’——原来‘对’的东西,都是从‘错’里抠出来的。”

第二章云拜师的篾

“真实纠错模式”上线三天,后台收到了一百多条私信,最特别的是“小竹匠”发的——十二岁的孩子,头像里举着个歪歪扭扭的竹蜻蜓,留言写:“我想拜竹阿婆为师,可我家在云南,去不了竹溪村。能在虚拟里拜师吗?我编了五十个竹蜻蜓,选了最好的一个当拜师礼。”

温如霜把私信转给竹阿婆时,老人正在教村里的孩子编竹筐。视频里,她拿着孩子递来的竹蜻蜓,笑得眼睛眯成缝:“拜师哪能论远近?当年我师父在邻村,我每天走十里山路去学,现在有屏幕,隔再远都能教。”

她特意录了段“拜师礼规矩”的视频,从箱子里翻出个旧布包:“这里面是我当年的拜师礼——编了三个月的竹篮,拆了又编,最后选了最结实的一块篾子;师父回我的礼,是这把竹刀,他说‘刀要快,心要细,才能编出好东西’。”

温如霜在虚拟工坊里搭了个“云拜师堂”,加了“手作礼上传区”。消息刚发出去,上传区就挤满了作品:有编得歪歪扭扭的竹篮,有刻着名字的竹牌,还有用竹篾编的小生肖——每个作品

“小竹匠”是第一个预约的。拜师那天,他早早守在屏幕前,手里举着竹蜻蜓,镜头里能看到他紧张得发红的耳朵。“阿婆好!”孩子把竹蜻蜓凑到镜头前,“这是我编的第五十个,之前的要么断了,要么歪了——我想跟您学编竹篮,以后编个大的给爷爷装草药。”

竹阿婆看着屏幕里的竹蜻蜓,指腹轻轻蹭过手机屏:“娃子,你这竹蜻蜓的翅膀编得匀,看得出来用心了。”她从旁边拿过个小竹盒,打开是一把迷你竹刀和一块新竹篾,“这是阿婆给你的回礼——竹刀要每天磨,竹篾要泡软了再编,别怕断,断一次就长一次本事。”

“谢谢阿婆!”“小竹匠”激动得差点把手机碰掉,“我明天就去砍竹子,磨竹刀!”

这场拜师礼被录下来,转发到各个社群。有个叫“糖糖”的女孩,看了视频后上传了自己编的竹篮——篮底歪了,还断了两根篾,她在备注里写:“我编坏了三十个,才编出这个能立住的。阿婆说编坏上百根篾子才叫学手艺,我还得练。”

竹阿婆看到后,特意给她加了场“单独拜师礼”,教她编竹编小糖盒:“娃子,你喜欢糖,就编个糖盒,以后把甜的都装进去。编竹编和装糖一样,都要用心,才不会漏。”

让温如霜意外的是,“云拜师”还牵出了一段老故事。有位叫“老林”的用户,上传了个旧竹篮,篮身上有五道明显的“记忆纹”,备注写:“这是我母亲当年给竹阿婆递的拜师礼,母亲走了十年,我一直留着。现在想替她,再给阿婆行次礼。”

竹阿婆看到竹篮时,突然红了眼睛:“这是秀儿编的!当年她十五岁,编这个篮子时断了八根篾子,哭着说要放弃,我跟她说‘再编一次,这次一定成’——没想到,这么多年了,这篮子还在。”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