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9集:刨刀下的木龙记忆
“时光复刻模块”上线第三周,温如霜收到了一封来自云南的邮件。发件人是“阿木”,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邮件里附了一张老照片——一个中年男人蹲在院子里,手里握着一把木刨刀,地上放着半截木雕龙,龙身已经雕出了鳞片,阳光洒在男人的背上,连汗珠都看得清清楚楚。
“这是我爸爸。”阿木在邮件里写,“他是个木雕匠人,十年前一场意外,让他的右手没法再握刨刀了。那半截木龙,是他当年给我雕的,说要等我十八岁时,雕完龙头送给我。现在我都二十四了,木龙还放在家里的柜子上,龙头一直是空的。我想复原他当年雕木龙的场景,让他再‘握一次’刨刀,也让我跟着学,把龙头雕完。”
温如霜看着照片里的半截木龙,鳞片雕得细致,龙身的曲线流畅,能看出匠人当年的手艺。她立刻给阿木回了邮件,约好线上沟通。视频接通时,阿木的身后,正好放着那半截木龙——木龙的颜色已经变深,龙头的位置留着粗糙的木料,像是在等一个未完的结局。
“我爸爸当年雕这只木龙时,我才十四岁。”阿木指着木龙,“他每天下班回来,就蹲在院子里雕,我在旁边看,他教我怎么认木纹,怎么握刨刀。他说‘雕龙要顺木纹,就像做人要顺良心,不能硬来’。后来他右手伤了,就再也没碰过刨刀,每次看到这半截木龙,他都要叹口气。”
视频里,阿木的爸爸走了过来,他的右手手指有些变形,握东西时会微微颤抖。他看着屏幕里的温如霜,轻声说:“我这辈子就爱木雕,最遗憾的就是没把这只木龙雕完,没教阿木学完手艺。要是能再握一次刨刀,再雕一次龙鳞,就好了。”
温如霜的心里酸酸的。她让阿木拍了木龙的细节照片——每一片鳞片的弧度、龙身的木纹走向、爸爸当年用的刨刀(刀身已经有些锈了,刀柄上有深深的指痕),还有院子里的老槐树(阿木说,当年爸爸雕木龙时,就蹲在槐树下)。
风痕的团队根据这些素材,开始复原场景。他们先去木材市场,找了跟当年一样的樟木,模拟木龙的纹理和触感——虚拟场景里,用户触摸木龙时,能感受到樟木特有的纹路和气味(团队特意加了樟木的香氛反馈)。再根据阿木爸爸的描述,调整了虚拟人物的握刀姿势:“右手握刨刀,左手扶木料,刨刀要倾斜45度,这样刨出来的木花才薄。”
场景里还加了个细节:院子里的老槐树,会随着时间变化,从春天的绿叶,变成夏天的浓荫——阿木说,爸爸雕木龙雕了半年,从春天雕到夏天。虚拟场景里的木花,会随着刨刀的动作,落在地上,堆成一小堆,跟阿木回忆里“爸爸雕完木龙,地上堆了一地木花”一模一样。
测试那天,阿木的爸爸坐在屏幕前,阿木坐在他旁边。当虚拟场景里的老槐树亮起来,年轻的“爸爸”蹲在槐树下,拿起那把熟悉的刨刀,开始雕木龙鳞片时,爸爸的眼睛一下子就红了。他伸出右手,想去握屏幕里的刨刀,手指在屏幕上轻轻滑动,像是在感受刨刀的重量。
“雕鳞片要从龙尾往龙头雕,一片压一片,这样龙鳞才像活的。”爸爸轻声说,声音里带着激动,“你看,虚拟里的刨刀角度,跟我当年一模一样——我教过你,刨刀不能太陡,不然会把木纹刨断,就像这一片,你看,刨得多薄,木花像纸一样。”
阿木握着平板,跟着虚拟人物的动作,开始模拟雕龙鳞。刚开始,他的动作很生涩,刨刀的角度总不对,虚拟场景里的木龙鳞片,雕得歪歪扭扭。爸爸在旁边指导:“慢点,手腕再沉一点,跟着木纹走——你看,这片木纹是斜的,刨刀也要跟着斜,这样才顺。”
阿木慢慢调整姿势,当他雕出第一片完整的鳞片时,屏幕弹出提示:“恭喜!你学会了你爸爸的木雕技巧——当年他就是这样,一片一片雕出龙鳞。”爸爸看着屏幕里的鳞片,笑着说:“对,就是这样,比我第一次雕的还好看。”
测试结束后,阿木决定,要根据虚拟场景里的技巧,用真实的樟木,把那半截木龙的龙头雕完。他买了跟当年一样的刨刀,每天下班回来,就蹲在院子里的槐树下雕,爸爸坐在旁边看,偶尔指导他几句。
一个月后,阿木给温如霜发来了照片——完整的木龙摆在院子里,龙头雕得栩栩如生,龙鳞一片压一片,跟爸爸当年雕的一模一样。照片里,爸爸用没受伤的左手,轻轻摸着木龙的龙头,脸上带着满足的笑。
“我爸爸说,这只木龙,终于有了结局。”阿木在消息里写,“谢谢你,让他再‘握’了一次刨刀,也让我学会了他的手艺。以后,我会把这只木龙传下去,也会把爸爸的木雕技巧传下去。”
温如霜看着照片里的木龙,忽然想起风痕说过的话:“手艺不是死的,是活在人心里的。只要有人记得,有人学,手艺就永远不会消失。”她把照片存进非遗资料库里,旁边加了一行备注:“木雕的意义,不只是雕出龙的形状,更是雕出时光里的父爱与传承。”
第630集:皮影幕布后的代际歌
“时光复刻模块”上线一个月时,后台收到了一条特别的申请——来自陕西的“小皮影”,一个十岁的男孩。他的投稿很简单,只有一段录音和一张皮影照片:录音里,是一位老人哼的皮影戏小调,声音沙哑却有力;照片里,是一个磨损的皮影人,穿着红色的戏服,手里握着一把小扇子。
“这是我外婆。”小皮影在投稿里写,“外婆年轻时是皮影戏艺人,现在她记性不好了,连自己唱过的小调都记不清了。我想复原她当年在皮影戏作坊里唱戏的场景,让她再‘唱一次’小调,也让我知道,外婆年轻时是什么样子。”
温如霜联系小皮影时,才知道他的外婆得了阿尔茨海默症,很多事情都记不清了,但每次看到皮影,都会笑着说:“这是我的老伙计。”小皮影的妈妈说,外婆年轻时,是县里皮影戏班的台柱子,唱的《白蛇传》《牛郎织女》,方圆几十里的人都爱听。后来皮影戏班散了,外婆就把皮影收在箱子里,再也没拿出来过。
温如霜和风痕的团队,特意去了陕西的小皮影家。外婆的家里,还保留着当年的皮影戏作坊——一个不大的房间,墙上挂着各色皮影,中间是一块白色的幕布,地上放着一个旧木箱,里面装满了外婆当年用的皮影和道具。外婆坐在幕布前,手里拿着那个红色戏服的皮影人,手指无意识地摸着皮影的边缘。
“我记得这个皮影。”外婆忽然说,声音很轻,“这是白娘子,我当年最爱唱她。”她拿着皮影,想往幕布上贴,手却没力气,皮影掉在了地上。小皮影赶紧捡起来,递给外婆:“外婆,我们今天看个好玩的,你看屏幕里,有你当年唱戏的样子。”
团队复原的场景,就是外婆当年的皮影戏作坊——白色幕布、旧木箱、墙上的皮影,都跟真实的一模一样。虚拟场景里的外婆,穿着当年的蓝色戏服,手里拿着那个红色的白娘子皮影,站在幕布后。团队还根据小皮影妈妈提供的外婆当年的唱段录音,调整了虚拟人物的唱腔和动作——唱到“断桥相会”时,虚拟外婆会轻轻晃动皮影,让白娘子的袖子飘起来;唱到“水漫金山”时,会有虚拟的“浪花”在幕布上跳动。
最特别的是,团队把小皮影录的外婆现在哼的小调,加进了虚拟场景的背景音里——当虚拟外婆唱到高潮时,背景里会响起外婆现在的声音,像是两代人的合唱。
测试那天,外婆坐在幕布前,小皮影坐在她旁边。当虚拟场景里的幕布亮起,白娘子皮影在幕布上跳动,熟悉的小调响起时,外婆的眼睛忽然亮了。她跟着小调的节奏,轻轻点头,手指还跟着虚拟外婆的动作,一起晃动。
“是《白蛇传》,是我当年唱的《白蛇传》。”外婆忽然说,声音里带着激动,“你看,白娘子的袖子,要这样飘才好看——当年我就是这样,晃皮影的手腕要轻,不然袖子就硬了。”她转头对小皮影说,“外婆当年唱这个,台下有好多人看,你外公就是在台下看了我唱戏,才跟我提亲的。”
小皮影听得很认真,他以前只知道外婆是皮影戏艺人,却不知道外婆还有这样的故事。他看着屏幕里的虚拟外婆,又看了看身边的外婆,忽然说:“外婆,以后我跟你学唱小调,学耍皮影,好不好?”
外婆笑着点头,伸手摸了摸小皮影的头:“好,好,外婆教你——耍皮影要用心,唱小调要用情,这样皮影才活,小调才好听。”
测试结束后,小皮影每天都陪着外婆看虚拟场景,还跟着虚拟外婆学耍皮影、唱小调。外婆的记性虽然不好,但每次看到皮影,听到小调,都会想起一些往事,有时候还会跟小皮影讲当年唱戏的故事。
小皮影的妈妈给温如霜发来了一段视频:视频里,小皮影拿着白娘子皮影,站在幕布前,外婆坐在旁边,教他怎么晃动皮影的袖子。小皮影唱着小调,外婆跟着一起哼,阳光透过窗户,照在他们身上,暖暖的。
“谢谢你,让我妈妈又找回了当年的自己,也让我的孩子,找到了外婆的故事。”小皮影的妈妈在视频里说,“现在,皮影戏不再是箱子里的旧东西,是我们家的传家宝,是我妈妈和孩子之间的纽带。”
温如霜看着视频,心里满是感动。她想起这一个月来,“时光复刻模块”复原的那些场景——糖锅里的麦芽糖、剪刀下的窗花、刨刀下的木龙、幕布后的皮影,每一个场景里,都藏着一段时光,一份情感,一种传承。
风痕走过来,递给她一杯热咖啡:“你看,我们做的这个模块,就像一座桥,把过去和现在连起来,把老匠人和年轻人连起来,把手艺和情感连起来。”
温如霜点点头,看着窗外的阳光。她知道,未来还会有更多的用户,带着他们的故事和念想,来到“时光复刻模块”——或许是一把老竹刀,或许是一盏旧油灯,或许是一段模糊的录音,但每一样东西背后,都是一段值得被记住的时光,一份值得被传承的手艺。
而他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些时光和手艺,小心翼翼地装进“时光复刻”这个罐子里,让它们在岁月里,永远散发着温暖的光芒。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