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零读书网>同人>逸霄> 第652集:老匠人的“新课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52集:老匠人的“新课堂”(2 / 2)

课程上线的前一天,温如霜特意在博物馆的首页做了推送:“非遗新体验——竹阿婆的吸管蚂蚱课,等你来学!”还配上了竹阿婆编的彩色蚂蚱图片。消息一发出,就有不少家长在留言区问:“真的能用吸管编蚂蚱?我家孩子最爱玩吸管了!”“什么时候上线?我要带娃学!”

上线当天早上八点,竹阿婆特意换了件新的蓝布衫,早早地来到博物馆。温如霜把她带到主控室,屏幕上显示着体验课的实时数据:在线人数、学习进度、作品上传数量。

“阿婆,您坐这儿,咱们一起等开课。”温如霜给竹阿婆搬了把椅子。

八点半,课程准时上线。不到五分钟,在线人数就突破了两百,而且还在不断上涨。屏幕上,孩子们的操作记录一条条跳出来:“用户‘小树苗’完成第一步折吸管”“用户‘彩虹糖’给蚂蚱安上了腿”“用户‘跳跳虎’上传了自己的作品,快来看看吧!”

风痕指着一个跳动的图标说:“阿婆,您看这个,这是实时互动数据,每个点代表一个正在学习的孩子。”

竹阿婆的眼睛紧紧盯着屏幕,看着那些代表孩子的光点越来越多,心里既紧张又期待。她想起自己年轻时学竹编的样子,师傅拿着竹篾,一遍遍地教她劈、折、编,那时候学手艺,全靠眼睛看、手上练,哪有现在这样方便,隔着屏幕就能跟着学。

十点的时候,在线人数已经超过了一千。作品墙上,挂满了孩子们编的吸管蚂蚱——有的颜色搭配得乱七八糟,红身子绿腿黄触须;有的腿折得歪歪扭扭,站都站不稳;还有的给蚂蚱加了翅膀,说是“会飞的蚂蚱”。可每一只都透着童真,看得竹阿婆眉开眼笑。

“阿婆,您看这个,”温如霜指着一条留言,是之前提问的林小满发的:“竹阿婆的课好有意思!我编了三只蚂蚱,送给妈妈当礼物,妈妈说这是她收到过最好看的礼物!”

竹阿婆的眼眶有些发热,她抬手擦了擦,嘴角却止不住地往上扬。这时候,风痕刷新了一下数据,笑着说:“阿婆,现在在线学习的有一千两百多人,上传作品的也有八百多了,比之前的折纸课还火呢!”

竹阿婆看着屏幕上不断跳动的数字,又看了看作品墙上那些歪歪扭扭却充满活力的蚂蚱,忽然笑出了声,声音里带着几分欣慰,几分自嘲:“没想到啊,我这老太婆,活了七十多年,还能当回‘网红老师’。”

温如霜也笑了,她知道,竹阿婆说的“网红老师”,不是追求虚名,而是看到自己的手艺被孩子们喜欢,看到非遗传承有了新的希望。“阿婆,您不是普通的网红老师,您是带着老手艺走进新时代的传承人。”

竹阿婆摇摇头,目光又落回屏幕上。一个孩子正在直播自己编蚂蚱,手里的吸管在小小的手指间翻转,虽然动作生疏,却格外认真。她想起自己小时候,也是这样跟着奶奶学编竹篮,那时候奶奶说:“手艺这东西,得有人学,有人传,才能活。”那时候她不懂,只觉得劈篾累、编筐苦,可现在看着屏幕里的孩子们,她忽然懂了——手艺的生命力,不在于它有多古老,而在于它能跟着时代走,能被一代代人记在心里,握在手里。

中午的时候,体验课的热度还没降下来。竹阿婆的手机响了,是她的小孙女打来的:“奶奶,我们班同学都在学您的吸管蚂蚱课!老师还让我当小老师,教大家编呢!”

竹阿婆笑着应着,声音里满是骄傲:“好,好,你好好教,让同学们都爱上编蚂蚱,以后奶奶教你们编竹篮子。”

挂了电话,竹阿婆看向温如霜,眼神里带着期盼:“如霜啊,这吸管蚂蚱只是开头,我还想编吸管小兔子、小蜻蜓,以后再教孩子们编简单的竹编小玩意儿,你看行不行?”

温如霜用力点头:“当然行!我们给您开个专属的‘竹阿婆课堂’,让更多孩子跟着您学竹编,让这门老手艺,一直传下去。”

主控室的阳光透过玻璃,落在竹阿婆的脸上,也落在屏幕上那些彩色的蚂蚱上。竹阿婆看着屏幕上不断增长的数据,看着那些充满童趣的作品,忽然觉得,自己的手虽然老了,可指尖的温度,却能通过一根小小的吸管,传递到无数孩子的心里。

她想起风痕说的“互动教学”,想起孩子们点击屏幕时的专注,想起孙女在电话里兴奋的声音,忽然觉得,“网红老师”这个称呼,也挺好的——至少,这意味着,她的手艺,不再是藏在深巷里的老物件,而是能走进孩子们的童年,能在新时代的阳光下,焕发出新的生机。

午后的阳光渐渐西斜,博物馆里的欢笑声依旧。竹阿婆坐在主控室里,手里拿着一只刚编好的粉色吸管蚂蚱,看着屏幕上不断刷新的留言:“竹阿婆的课太好玩了!”“我还要学编小兔子!”“以后我也要当竹编老师!”

她笑着把粉色蚂蚱放在桌上,和屏幕里的那些“作品”遥遥相对。这一刻,她忽然明白,传承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坚守,而是无数人的接力——她用吸管搭起了一座桥,一头连着古老的竹编手艺,一头连着孩子们的未来,而这座桥,会带着非遗的温度,一直延伸下去,直到更远的地方。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