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深吸一口气,点击“开始讲解”按钮。瞬间,他的虚拟形象出现在线上博物馆的“乡村孩子展区”入口,旁边还有一个小小的话筒图标。很快,屏幕上出现了第一个参观者的虚拟头像,旁边弹出一条消息:“讲解员你好,我想看看这里的作品。”
小杰的心跳加快了几分,他点击话筒,用尽量平稳的声音说:“您好,欢迎来到乡村孩子展区,我是小小讲解员小杰。接下来由我带您了解这里的作品。”
他先带参观者来到阿依的《山鹰》前,像培训时那样,把阿依的故事讲了出来。讲完后,参观者发来一条消息:“原来这只山鹰背后有这么感人的故事,阿依真厉害。”
看到这条消息,小杰的紧张感消失了大半,他接着讲解下一件作品——陕北男孩虎子捏的《窑洞人家》。虎子的爸爸在外打工,他想爸爸的时候,就用泥巴捏家乡的窑洞,捏出爸爸回家的样子。小杰讲着讲着,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爸爸在外打工,他每天盼着爸爸回家的心情,声音里带着一丝哽咽。
“我小时候也盼着爸爸回家,”参观者发来消息,“所以我特别能理解虎子的心情。这个泥塑虽然简单,但看得我心里暖暖的。”
就这样,小杰一边讲解,一边和参观者互动。有的参观者会问“这些孩子是怎么学会这些手艺的”,有的会问“我也想帮他们,该怎么做”,小杰都耐心地回答,遇到不会的问题,就记下来,之后请教温老师。
中午休息的时候,温如霜把孩子们的讲解数据整理出来,发现小杰的讲解时长最长,互动消息也最多。她点开小杰的讲解回放,听到他讲虎子的泥塑时,声音里的真诚和共情,忍不住红了眼眶。
下午,小杰继续讲解。这次来了一位特殊的参观者,她的头像旁边标注着“来自大凉山”。当小杰讲到阿依的《山鹰》时,这位参观者发来一条长长的消息:“我是阿依的老师,看到阿依的作品被这么多人喜欢,听到小杰讲她的故事,我真的很感动。阿依现在还在坚持剪纸,她说以后要剪更多的山鹰,让更多人知道大凉山的故事。”
小杰看到消息,激动得手都抖了。他立刻回复:“老师您好!我会把阿依姐姐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大家都知道她的剪纸有多棒!”
那天晚上,小杰躺在床上,回想着白天的讲解经历,嘴角一直带着笑。他打开线上博物馆的留言区,看到很多人在讨论“乡村孩子展区”的小小讲解员。有一条留言让他印象深刻:“今天听了小杰讲解乡村孩子的作品,他的声音虽然稚嫩,却充满了真诚。从他的讲述里,我看到了非遗传承的希望,也看到了这些乡村孩子对生活的热爱。”
接下来的几天,小杰每天都会准时上线讲解。他不仅把资料册里的故事讲给大家听,还会把自己学木雕的经历融入讲解中。当讲到一件木雕作品时,他会说:“我学木雕的时候,手上也磨出过泡,所以我知道做这件作品的小朋友,一定付出了很多努力。”
有一次,一个小男孩参观者问他:“小杰哥哥,我也想学木雕,可是我怕难,学不会怎么办?”
小杰想起了王爷爷的话,认真地回复:“一开始学肯定会遇到困难,但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会有收获。我第一次刻兔子的时候,刻得特别丑,还把手划破了,但我没有放弃,现在已经能刻出好看的作品了。你要是想学,就勇敢地试试吧!”
小男孩回复:“谢谢小杰哥哥,我明天就去买木刀,开始学木雕!”
看到这条回复,小杰心里充满了成就感。他突然明白,当小小讲解员,不仅是在讲作品的故事,更是在传递一种力量,一种对非遗的热爱,一种永不放弃的精神。
温如霜看着小小讲解员们的表现,心里十分欣慰。她发现,自从孩子们上岗后,线上博物馆的参观时长增加了很多,留言区里全是对小小讲解员的称赞。有位家长留言:“我带着孩子看了小杰讲解的乡村孩子展区,孩子看完后说,以后也要当小小讲解员,把非遗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为了让更多人看到小小讲解员的风采,温如霜决定举办一场“小小讲解员风采展示”活动,让孩子们在线上展示自己的讲解成果。活动当天,很多参观者都来观看,小杰依然负责讲解“乡村孩子展区”。
他站在虚拟摄像头前,从容不迫地讲解着每一件作品。当讲到最后一件作品——一个乡村孩子集体创作的《非遗乐园》时,他说:“这件作品里,有剪纸的凤凰,有竹编的小船,有泥塑的小动物,还有木雕的小房子。这些都是乡村孩子们用自己的双手做出来的。我也是一名学手艺的孩子,我知道,每一件作品背后,都藏着我们对非遗的热爱,对生活的期待。我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人,关注乡村孩子的手艺,关注非遗传承。因为传承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我们每个人的事。”
他的话音刚落,屏幕上就弹出了密密麻麻的留言:
“小杰讲得太好了!”
“从这些孩子身上,我看到了非遗的未来。”
“为小小讲解员点赞!”
活动结束后,温如霜为每个小小讲解员颁发了“优秀小小讲解员”证书。当她把证书递给小杰时,小杰接过证书,又把自己的木雕兔子递了过去:“温老师,这个送给您。我想把它放进博物馆,让它和乡村孩子的作品一起,被更多人看到。”
温如霜接过木雕兔子,眼里泛起了泪光。她轻轻抚摸着兔子粗糙的木纹,仿佛感受到了小杰学木雕时的坚持与热爱。她把木雕兔子放在“乡村孩子展区”的最显眼位置,旁边标注着:“小小讲解员小杰的木雕作品——这份初心,是非遗传承最美的光芒。”
从那以后,每天都有很多参观者在小杰的木雕兔子前停留,听着小杰讲解它背后的故事。而小杰依然每天准时上线,用他稚嫩却真诚的声音,讲述着乡村孩子与非遗的故事,传递着传承的希望。
线上博物馆的留言区里,那条“从孩子的声音里,看到了非遗传承的希望”的留言,被越来越多的人点赞、回复。而在这些孩子的声音里,非遗的种子正在悄悄发芽,长成参天大树;文化的温度,正在慢慢传递,温暖着每一个热爱它的人。温如霜知道,这场由小小讲解员开启的传承之旅,才刚刚开始,而未来,将会有更多的孩子,接过这份传承的接力棒,让非遗的光芒,照亮更远的地方。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