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端屏幕一闪,红色标记在城东配电站外围持续闪烁。林晚的手指在控制面板上快速滑动,调出最新信号追踪图。干扰波段正在不断跳变,常规通信通道已经失效。
她立即输入指令,切换至抗干扰模式的备用线路。几秒后,音频频道传来断续的声音。
“……左翼……受压……两人轻伤……无法确认敌方人数。”
是调查小组成员的汇报,呼吸急促,话语不连贯。林晚盯着屏幕上代表队员生命体征的光点,三名队员的心率都高于正常值,但仍在可控范围。她闭上眼,集中精神,启动“心灵洞察之镜”。
视野中浮现三组模糊的情绪影像。第一个队员内心充满紧张,但注意力集中在对手的动作节奏上;第二个队员手臂有伤,却在反复回忆敌人包抄时的脚步顺序;第三个队员意识到左侧攻击者总在第二轮突进时延迟半拍。
林晚睁开眼,迅速将这些信息整合。她在主控台上建立动态模型,把每一次进攻间隔、移动轨迹、停顿时间标注出来。画面逐渐清晰——敌方三人确实配合严密,但每次轮替攻击之间存在不到一秒的时间差,且左侧高手总比右侧慢。
这不是临场应变的战术,而是按固定流程执行的行动模式。
她立刻接通音频频道:“不要反击,只闪避,记节奏。下一波攻击,放左翼漏防。”
频道那头沉默了一瞬,随即传来压抑的回应:“明白。”
画面依旧没有恢复,只能依靠音频和生物信号监测判断战况。林晚紧盯屏幕,手指悬在紧急支援按钮上方。她知道,现在不能贸然增派人员,敌方很可能设有埋伏。
十秒过去。
“他们动了!”频道里声音突然拔高,“左侧那人冲进来,右侧还没跟上!”
“就是现在。”林晚冷静下令,“右后方队员向内收,封锁退路;伤员原地不动,保持隐蔽。”
指令下达后,音频陷入短暂混乱,夹杂着脚步声和撞击声。接着,一声闷响,像是有人被击中倒地。
“一人暂时失去行动能力。”队员报告,“我们控制住了他的武器,但他嘴上有毒囊,已经被咬破。”
林晚眼神一紧。这是死士配置。
“不要靠近他的面部,用束缚带固定四肢,带回时交医疗组处理。”她顿了顿,“其他人继续观察剩余两名敌人的动向。”
“他们没撤。”队员声音低了下来,“还在原地,像是在等什么。”
林晚盯着屏幕上的热成像图。两个红点静止不动,位置与之前相比几乎没有变化。这不合常理。正常情况下,同伴被捕,要么强攻救人,要么立即撤离。
她再次开启“心灵洞察之镜”,这次目标是摄像头捕捉到的一名敌方高手面部影像。画面模糊,只能看清轮廓。她集中全部精神,试图穿透对方的心理防线。
一瞬间,某种情绪闪过——不是愤怒,也不是焦急,而是一种近乎机械的等待感。仿佛他们在执行某个既定程序,必须等到特定时间节点才能行动。
林晚收回视线,额头渗出细汗。金手指的副作用再次袭来,太阳穴一阵阵发胀。但她没有停下。
她调出时间轴,对比敌方从出现到发动攻击的全过程。第一次接触是在七分十六秒前,第二次突进发生在四分三十八秒前,第三次是在一分零九秒前。间隔分别为:2分38秒、3分29秒。
不是固定周期。
但她注意到,每次行动前,敌方都会短暂停留三十秒以上,像是在接收指令或确认状态。
她迅速推演:如果下一次攻击仍遵循类似规律,那么窗口期将在两分钟后到来。
她立刻下令:“准备声波诱饵。无人机从东南角投放,模拟三人移动轨迹,速度控制在每秒1.5米。”
技术员很快回应:“已就位。”
“放。”
几秒后,远处传来轻微嗡鸣。无人机贴地飞行,释放出模拟人体热量和脚步频率的信号。热成像图上,一个新的红点群出现在东南方向。
敌方果然有了反应。
两个红点开始移动,直扑诱饵方向。他们的动作依旧整齐,但在转向时出现了微小偏差。右侧那人提前半步切入,左侧反而落后。
林晚立刻抓住这个细节。她再次启动“心灵洞察之镜”,凝视其中一名敌人的影像。这一次,她捕捉到了一丝轻蔑的情绪。对方显然认为这是慌乱中的逃窜行为,不值得警惕。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