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零读书网>武侠>鹿鼎记之四十二章经秘闻> 第566章 琉璃瓷融东西艺,同心商路拓新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66章 琉璃瓷融东西艺,同心商路拓新程(1 / 2)

平阳府的孟春总裹着湿润的暖意,通和集市的青石板路缝隙里钻出嫩绿的草芽,万宝楼前的海棠花刚绽出粉白的花苞,便被往来商贩的笑声染得格外鲜活。陈文瀚刚在农艺学院查看完“平欧果”新苗的长势,便见卡文迪领着两名金发碧眼的匠人匆匆走来——其中一人背着个铜制熔炉,另一人手中捧着几只透明的玻璃器皿,器皿上还沾着未清理干净的玻璃熔渣,显然是刚结束长途跋涉。

“陈帮主,给你介绍两位贵客!”卡文迪语气难掩兴奋,指着背熔炉的匠人,“这位是威尼斯最顶尖的玻璃工匠卢卡,擅长吹制水晶玻璃;这位是他的助手安东,两人特意从欧洲赶来,想与中原的陶瓷匠人合作,研发一种‘琉璃瓷’——既有玻璃的通透,又有陶瓷的温润,说不定能成为新的通商珍品!”

卢卡上前一步,虽听不懂中原话,却对着陈文瀚恭敬地躬身,将手中的玻璃花瓶递过来。陈文瀚接过花瓶,指尖触到冰凉的瓶身,透过透明玻璃能看到瓶壁上细腻的缠枝纹,是用特殊工艺在玻璃内部雕刻而成,比中原的琉璃更显精致。卡文迪在一旁翻译:“卢卡说,这种玻璃雕刻工艺在欧洲只有三人掌握,若能与中原陶瓷结合,做出的器物定能震惊天下。”

“这想法确实新奇!”陈文瀚当即让人去请通和集市最有名的陶瓷匠人林老匠。林老匠年过六旬,一辈子钻研陶瓷,曾烧制出“雨过天青”的汝瓷仿品,在平阳府乃至江南都颇有声望。听闻有欧洲工匠想合作研发新瓷种,他立刻带着徒弟赶来,手中还捧着一只刚出窑的青瓷碗,碗壁薄如蝉翼,釉色莹润如湖水。

“玻璃与陶瓷?”林老匠接过卢卡的玻璃花瓶,对着阳光仔细查看,眉头却渐渐皱起,“玻璃熔点低,陶瓷烧制需千度高温,两者放在一起烧,玻璃定会熔化,怎么可能结合?”

卢卡闻言,立刻让安东打开铜制熔炉,取出几块乳白色的玻璃料块,又拿出一张绘制精细的图纸。卡文迪翻译道:“卢卡说,他带来了改良的玻璃料,加入了西域的硼砂,熔点能提高到一千两百度,与陶瓷的烧制温度接近;他还设计了双层器物,内层用陶瓷,外层用玻璃,中间留空,既能展现陶瓷的釉色,又能透出玻璃的通透,只是如何让两层紧密贴合,还需要中原匠人的经验。”

林老匠盯着图纸,手指在上面轻轻滑动:“双层器物的难点在‘接胎’,陶瓷胎体烧制后会收缩,玻璃冷却也会收缩,若收缩率不一样,器物定会开裂。得先测试陶瓷与玻璃的收缩率,再调整釉料与玻璃料的配方,让两者收缩率一致。”

陈文瀚见两人虽语言不通,却能通过图纸与手势交流技术,心中已然有了主意:“我们在通和集市旁搭建‘东西工坊’,让卢卡与林老匠共同研发;钱掌柜负责调配釉料与玻璃料,提供原料支持;卡文迪担任翻译与技术协调,确保双方沟通顺畅;我会让人收集各地的瓷土与矿石,为研发提供充足原料。”

消息传开,平阳府的工匠们纷纷赶来围观,有的还主动提出帮忙——烧窑的老师傅想协助控制火候,画瓷的艺人想设计新的纹饰,连农艺学院的姜伯都跑来,说要从神农谷带些特殊的黏土,或许能改善瓷土的韧性。

东西工坊开工当日,通和集市的百姓们围得水泄不通。卢卡亲自演示玻璃吹制,只见他将烧得通红的玻璃料放在铁管一端,口中吹气,手中转动铁管,原本浑圆的玻璃料渐渐变成薄如纸张的玻璃碗,引得众人阵阵惊呼;林老匠则展示陶瓷拉坯,一团普通的瓷土在他手中,不过片刻便变成线条流畅的瓷瓶,与卢卡的玻璃碗放在一起,一温润一通透,竟有种奇妙的和谐感。

可研发刚进行到第十日,便遇到了难题。卢卡按设计烧制出第一只双层器物——内层是青瓷碗,外层是透明玻璃罩,可冷却后,玻璃罩与青瓷碗之间出现了缝隙,轻轻一碰,玻璃罩便掉了下来。林老匠反复测试瓷土与玻璃料的收缩率,调整了三次釉料配方,器物依旧开裂;卢卡尝试加厚玻璃罩,却导致玻璃内部出现气泡,失去了通透感。

“再这样下去,怕是要白费功夫。”林老匠看着满窑的残次品,忍不住叹气,“或许这玻璃与陶瓷,本就不是一路东西。”

卢卡也皱着眉,反复翻看图纸,手指在玻璃料块上轻轻敲击,像是在思索对策。卡文迪见状,提议道:“不如我们去农艺学院请教姜伯?他对土壤与矿物的特性最熟悉,说不定能找到解决办法。”

众人当即前往农艺学院。姜伯正在试验田查看旱稻的长势,听闻研发遇到难题,便跟着众人来到东西工坊。他拿起一块玻璃料与一块瓷土,放在鼻尖轻嗅,又用牙齿轻轻咬了咬,沉思片刻后说:“这瓷土黏性够,但韧性不足,烧制后收缩率太大;这玻璃料虽熔点高,却太脆,冷却时容易开裂。我记得神农谷有一种‘胶泥’,混合了高岭土与草木灰,韧性极好,收缩率低,或许能掺在瓷土里;另外,西域的玛瑙石磨成粉,加入玻璃料中,既能增加玻璃的韧性,又能让玻璃透出淡淡的光泽,与陶瓷釉色更配。”

钱掌柜闻言,立刻让人去神农谷取胶泥,又联系伊思玛仪,让西域商队尽快送来玛瑙石。三日之后,原料陆续送达,林老匠将胶泥按1:3的比例掺进瓷土,重新拉坯烧制;卢卡则将玛瑙石粉磨成细粉,加入玻璃料中,吹制玻璃罩。

当第二只双层器物送入窑中时,工坊里的众人都屏息等待。烧制完成后,窑门缓缓打开,一只青釉琉璃瓷碗映入眼帘——内层的青瓷碗釉色如雨后青天,外层的玻璃罩因掺入玛瑙粉,透出淡淡的粉晕,阳光透过玻璃罩照在青瓷碗上,釉色与粉晕交织,宛如烟雨朦胧的江南春色。更重要的是,玻璃罩与青瓷碗紧密贴合,轻轻晃动,毫无松动。

“成了!我们成功了!”林老匠激动得老泪纵横,伸手轻轻抚摸器物,仿佛在抚摸自己的孩子;卢卡也兴奋地抱住安东,用威尼斯方言大声欢呼,连比划带说,要将这只“琉璃瓷”送给陈文瀚作为纪念。

陈文瀚接过琉璃瓷碗,心中满是欣慰:“这不仅是一件器物,更是东西技艺融合的见证。我们要尽快批量生产,让琉璃瓷成为平阳府新的通商名片!”

接下来的日子,东西工坊进入忙碌的批量生产阶段。林老匠带着徒弟们日夜拉坯、上釉,将中原的山水、花鸟纹饰画在青瓷内层;卢卡与安东则培训中原工匠吹制玻璃罩,还教他们在玻璃上雕刻欧洲的卷草纹,让琉璃瓷既有东方韵味,又有西方特色;钱掌柜则改良了窑炉,采用西洋的温控技术,将窑内温度误差控制在五度以内,确保每一件琉璃瓷都品质上乘。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