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rubiandseraphithroheair;(基路伯与炽天使挤满了天空)
buthisotheronly,heraidenbliss,(但唯有祂的母亲,沉浸于纯洁的喜悦)
worshippedthebelovedwithakiss.(用一个吻敬拜她所挚爱的)
whatIgivehi,poorasIa?(我能给祂什么,如此贫穷的我?)
IfIwereashepherd,Iwouldbrgab;(若我是个牧羊人,我愿献上一只羔羊)
IfIwereawisean,Iwoulddoypart—(若我是个智者,我愿尽我所能)
YetwhatIIgivehi:giveyheart.(然而我能献上的,唯有我的心)
孩子们的声音并不完美,英文发音带着稚嫩的口音,有些词句甚至略显生涩。但这恰恰增添了无比的真诚与纯净。那优美的旋律,如同星光般清冷的音符,与此时此刻深邃的夜空、闪烁的繁星、摇曳的烛光以及十字架上的彩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歌词中描绘的荒凉寒冬与神子降临的卑微场景,在云南这个并不严寒却同样静谧神圣的冬夜,产生了奇妙的共鸣。
第一段结束时,已有几位年长的妇人眼中泛起泪光。当第二段开始,那简单而深情的旋律再次响起时,人群中开始有人跟着低声哼唱。声音起初很微弱,带着试探。但很快,更多的人被这纯净的氛围所感染,加入了合唱。男低音、女高音、不同的口音……汇入孩子们清亮的童声之中。歌声如同温暖的溪流,在寒夜中汇聚、壮大,充满了整个河畔空地。
烛光下,孩子们纯净而专注的脸庞,如同小小的圣徒;十字架上彩灯闪烁,如同降下的圣光;头顶是浩瀚无垠、璀璨夺目的银河。人间的点点烛光、彩灯与天上的浩瀚星河交相辉映,共同编织成一幅令人心醉神迷、终生难忘的景象。歌声在夜空中回荡,充满了对信仰的虔诚、对救赎的感恩以及对和平的祈愿。
当最后一句“YetwhatIIgivehi:giveyheart.(然而我能献上的,唯有我的心)”在众人齐声合唱中缓缓落下余音,歌声渐渐停歇,只余下发电机低沉的嗡鸣和晚风吹过草叶的沙沙声。一种深沉而神圣的宁静笼罩着所有人,人们沉浸在歌声带来的感动与星空的壮美之中。
就在这时,突然有人发出一声压抑的低呼:“看!那边!”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不远处,靠近红河河滩的一处缓坡高地上,原本被夜色笼罩的草丛中,开始闪烁起点点微弱的、柔和的绿光。那光点起初只有零星几个,如同遗落的星辰。紧接着,更多的光点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它们并非来自草丛,而是来自空中!无数细微的、闪烁着幽绿光芒的小点,如同流动的星屑,轻盈地、无声地从夜空中飘落下来,缓缓地融入那片草丛之中。
光点越聚越多,越来越密。它们并非杂乱无章,而是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引导着,在草地上逐渐勾勒、汇聚、成形!那光芒虽然微弱,但在深沉的夜色中却异常清晰。
“神迹!这是神迹!”一位虔诚的老妇人激动地在胸前划着十字,声音颤抖。紧接着,更多的人被这不可思议的景象震撼,纷纷效仿,低声祈祷着。许多人眼中充满了敬畏与狂喜的光芒,认为这是圣诞之夜上帝显现的神迹。
然而,或许是角度的问题——那片高地与人群所在位置并非完全正对;或许是语言和文化的隔阂——那些闪烁的绿色光点组成的图形,对于在场的绝大多数西方人和本地人来说,都显得陌生而难以辨认。
只有一个人例外。
塔玛·拉宾诺维奇站在人群外围稍远的一处地势略高的土坡上。她并非被歌声吸引而来,而是几分钟前,王月生那个沉默寡言却忠心耿耿的助手孟立园,悄然出现在她身边,低声传达了一句话:“先生请您向河滩高地那边看。”他手中的袋子里还装着几瓶已空的王月生送来的后世的诱惑剂和文字图样。
此刻,她独自站在微凉的夜风中,目光穿透黑暗,紧紧锁定在那片被萤火虫点亮的草地上。看着那点点幽绿的光芒如同被施了魔法般,精准地汇聚、排列,最终清晰地勾勒出一个她无比熟悉的、属于她自己的名字——用古老的希伯来文字母拼写出的??????(taar)!
泪水瞬间盈满了塔玛美丽的眼眶,在星光下折射出晶莹的光芒。一股巨大的、难以言喻的暖流和酸楚同时冲击着她的心房。她用力抿着嘴唇,试图抑制住即将夺眶而出的泪水,但嘴角却抑制不住地微微上扬。
“这个傻家伙……”她低声喃喃自语,声音带着浓重的鼻音,是埋怨,更是化不开的柔情,“总是这样…总是忘记我们犹太人不过圣诞节……”然而,这句抱怨的尾音,却消散在夜风中,带着一丝连她自己都未察觉的甜蜜和满足。她抬起手,轻轻抹去滑落的泪珠,目光却依旧痴痴地凝视着那片在黑暗中为她一人闪耀的、用生命之光写就的名字。这无关宗教节庆,这是只属于她的、来自那个神秘东方男人的、穿越时空的浪漫告白。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