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大武将眼神交流一番,虽然他们的出兵欲望强烈,但这是君父的意思,他们也只能无底线的服从。
大不了,后面再找个时间,向君父好好的求情一番。
他们之所以那么渴望出兵,不是为了自己,而是整个明军,需要一场战争。
冷知识,大明已经有三年七个月一百二十三天没有对外出兵了。
因为军制改革,如今的明军基本由新人组成,而且军中晋升机制透明公平,因此,所有人都在渴望着建功立业。
再加上,街溜子天涛营开着皇明战舰到处游荡,他们见识过太多的风土人情,也清楚了一个事实。
原来,我们竟然如此强大?
是的,被他们不小心发现了,大明王朝的军事力量一骑绝尘,毫无疑问的世界第一。
当你知道这件事实之后,请问,你会怎么想?
开疆辟土,是军人的伟大荣耀。
以前总觉得,景泰二十多年里,发动了大大小小的战争上百次,这属于劳民伤财的做法。
等到自己成为既得利益者后,就会觉得君父实在太保守了,应当激进一点。
那么问题来了,站在朱祁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全方位的向世界各国开战,真的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吗?
非也。
古今中外有很多鲜明的例子。
远的不说,就说近的的吧。
明太宗朱棣,他是典型的马上皇帝,他在位期间,一共为大明打下了约二百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面积。
首先是西北地区,1406年设哈密卫,作为西域门户,管辖东疆地区。(约30万平方公里)
其次是南洋地区,1407年郑和舰队在苏门答腊设立旧港宣慰司,由华人首领施进卿管理。(具体未知)
接着东北地区,1411年正式设立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继承元朝对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主权宣称。(约200万平方公里)
还有南垭地区,1407-1427年明朝设交趾布政使司(约15万平方公里)
最后是西南地区,1413年设立贵州省,将部分土司辖区改为流官治理,新增直接管辖。(约10万平方公里)
然而,看似功绩出众,实际上,只不过是名义控制范围。
通过羁縻统治,短暂的服从大明。
在朱棣驾崩后,后续君主对上述地区的控制渐渐弱化,名存实亡。
......
这时候就有人会问了,既然明知道羁縻政策的劣根性,为何古代皇帝仍然坚持使用?
有没有一种可能?那些皇帝打下一片区域,并不会具备现代人的思想?认为打下了,从此就属于我的了?
不不不。
古代帝王坚持使用羁縻制度,并非因为他们不知道其控制力较弱,而是因为在当时的客观条件下,这是一种成本与收益最为均衡的、高度理性的战略选择。
古代王朝的核心任务是维持中原农耕区的稳定税收和统治,这已经消耗了绝大部分的行政和财政资源。
如果要对边疆辽阔且地形复杂的地区(如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漠北草原、东北森林),实行如中原一样的直接统治(郡县制),需要付出极其庞大的运营成本。
羁縻制度恰恰解决了这个成本问题。
实际上,羁縻制度是一种“低成本运营模式”。
中央王朝通过册封、赏赐等相对较小的支出,换取边疆地区的名义臣服和基本稳定,将直接管理的巨大成本转移给了当地世袭的首领。
属于是“花小钱办大事”的典范。
......
朱祁钰跟过去的帝王不太一样,他打算彻底放弃羁縻制度,转而对新占地区,实行统一的郡县制直接管理的模式。
这就意味着,朝廷要付出极大的军事和行政运营成本。
首先,要派驻大量军队和官吏吧?军费、粮饷和俸禄,这将是一笔天文数字。
接着,要建立完善的交通和补给系统,在崇山峻岭或荒漠草原中修路筑城,难度极大,成本极高。
最后,还要应对无休止的反抗,直接统治意味着改变当地原有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必然引发强烈抵触,镇压叛乱的成本是无底洞的付出。
所以,朱祁钰先进行经济改革,让朝廷积累下足够多的资金。
所谓“广积粮,缓称王”,不外乎是。
朱祁钰一直以来都秉承着一个中心思想。
那就是——
不是不打,而是缓打、慢打、优打,有次序的打。
将有矿产资源的地方先打,将周边临近的地方先打。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