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零读书网>玄幻>未来我必将站在世界之巅> 第580章 撒哈拉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80章 撒哈拉(2 / 2)

就在非洲的工作渐渐步入正轨时,萧凡收到了国内博物馆的消息:之前寄回去的“葫芦培养皿”“猴面包树筒碎片”已经布置好了“非洲专区”,开展当天来了很多人,还有法国的环保专家想合作,提供抗高温的藻株菌种。叶之澜拿着萧凡发来的照片,看着博物馆里展出的非洲展品,心里忽然有了一个想法:“我们可以在村里建一个小型的‘藻株技术站’,让村民自己管理,以后就算我们走了,他们也能继续用藻株净化水。”

团队立刻开始筹备技术站,找村民里学习能力强的年轻人,手把手教他们如何培育藻株、更换培养液、维修培养筒。卡玛学得最快,不仅记了厚厚的笔记,还把每个步骤画成了图画,方便其他村民理解。叶之澜看着卡玛认真的样子,想起了老挝的阿莲——这些年轻的姑娘,正在用自己的力量,把“藻色”的希望传递下去。

两个月后,当叶之澜和团队准备离开肯尼亚时,村民们都来送行。姆巴给他们装了满满一袋当地的咖啡豆,卡玛则递过来一块亲手织的挂毯——用当地的羊毛织的,上面绣着绿色的藻株和蓝色的水,边缘还缝着几颗彩色的小珠子。“这是我织了一个月的,你们带着,就当是我们的心意。”卡玛的眼睛红红的,“以后你们还会回来吗?”

叶之澜点点头,用力抱了抱卡玛:“会的,我们一定会回来的。”车子开出村口时,她回头望去,看到村民们还站在原地挥手,土坯房的屋檐下,挂着一排排绿色的培养筒,在阳光下泛着微光——那是撒哈拉以南最动人的颜色,是希望的颜色。

车子刚开出村子没多远,叶之澜的手机就响了,是国内农业局打来的:“之澜,甘肃定西那边有个村子,黄土高原上的,河水含沙量特别高,村民喝的水总带着土腥味,你们能不能去看看?”叶之澜看了看萧凡,两人异口同声地说:“去!”

十几个小时后,飞机降落在甘肃的机场,再转乘汽车,终于抵达了定西的那个小山村。这里和肯尼亚截然不同——没有黄沙,只有连绵起伏的黄土坡,坡上的庄稼稀稀拉拉,连树木都长得歪歪扭扭。村口的河水浑浊得像泥浆,村民李婶正拿着一个破瓢,往水桶里舀水,瓢里的水沉淀一会儿,就能看到厚厚的一层泥沙。“我们过滤水要垫五层纱布,可还是有土,孩子们喝了总肚子疼。”李婶叹了口气,把水倒进锅里,烧开后水面上漂着一层黄色的浮沫。

叶之澜蹲在河边,用试管取了些水,放在手里观察——泥沙颗粒很大,大部分是悬浮的,只要经过静置和过滤,应该能去除。她想起村民们住的窑洞,冬暖夏凉,温度特别稳定,或许可以利用窑洞来培育藻株。她跟着李婶去了她家的窑洞,刚走进窑洞,就觉得一阵清凉,和外面的燥热完全是两个世界。窑洞的墙壁是黄土砌的,摸起来很光滑,角落里还堆着一些糜子杆——当地用来编筐的农作物秸秆,又细又韧。

“有办法了!”叶之澜兴奋地说,“我们可以在窑洞旁边挖两个相连的坑,第一个坑铺三层黄土,用来过滤泥沙,第二个坑放藻株培养架,利用窑洞的恒温培育藻株。而且糜子杆可以编成过滤网,比纱布更耐用,放在第一个坑的顶部,先过滤掉大颗粒的泥沙。”

团队和村民们一起动手,用锄头在窑洞旁挖坑,黄土很松软,没一会儿就挖好了两个一米见方的坑。他们把第一个坑的底部和四周都夯实,铺了三层厚厚的黄土,再把编好的糜子杆过滤网铺在上面;第二个坑则用木板搭了三层培养架,把藻株瓶放在上面。叶之澜往第一个坑里倒进浑浊的河水,水慢慢渗过糜子杆过滤网,再经过黄土层过滤,流进第二个坑时,已经变得清澈了很多。她把过滤后的水倒进藻株瓶,放在培养架上,窑洞内的温度稳定在18℃,刚好适合藻株生长。

三天后,当叶之澜把经过藻株净化的水递给李婶时,李婶先是小心翼翼地尝了一口,然后眼睛一亮:“甜!和山泉水一样甜!”她赶紧把水倒进锅里,烧开后,再也没有黄色的浮沫,倒在碗里,清澈见底。村里的孩子们围过来,你一口我一口地喝着,脸上都露出了笑容。

在定西的日子里,叶之澜和团队不仅教会了村民制作“窑洞培养架”和“糜子杆过滤网”,还协调合作企业捐赠了20套简易检测设备,包括pH试纸、浊度计和温度计。他们还在村里办了培训班,每天晚上给村民们讲藻株的生长知识,教他们如何判断藻株是否健康,如何处理常见的问题。李婶学得特别认真,还把自己的窑洞腾出一半,作为村里的“藻株服务点”,方便村民们咨询问题。

离开定西的前一天,李婶给叶之澜装了满满一袋糜子面:“这是我用净化后的水和的面,你带回去尝尝,比用脏水和的面香多了。”叶之澜抱着糜子面,心里暖暖的——从东北的酸菜,到沿海的海带,从老挝的香茅手环,到非洲的羊毛挂毯,再到甘肃的糜子面,这些来自不同地域的礼物,都是“藻色连天涯”最真实的见证。

回到北京后,叶之澜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藻株技术博物馆”。萧凡已经把甘肃的“糜子杆过滤网”和“黄土样本”布置好了新的展区,旁边还放着李婶和孩子们喝净化水的照片。博物馆里人来人往,有农户,有学生,还有来自国外的环保专家。一位来自南美洲秘鲁的专家找到叶之澜,手里拿着一份水样报告:“我们那里因为冰川融化,河水重金属超标,很多村民都得了皮肤病,希望你们能把藻株技术带过去。”

叶之澜看着展柜里来自世界各地的展品,夕阳透过窗户洒在上面,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光。她转头看向萧凡,笑着说:“下一站,秘鲁。”萧凡点点头,眼里满是坚定——他们知道,这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河流等着被净化,还会有更多的人等着被帮助。而他们,会带着藻株技术,带着那些温暖的约定,继续走下去,让藻色漫过撒哈拉,漫过黄土坡,漫过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让每一条河都能泛起清澈的微光。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