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医生忍不住笑了,她拿出一本厚厚的“认知测试题册”,翻到“小学二年级”难度的页面:“咱们来玩‘应用题’好不好?比如,妈妈买了10个苹果,分给澜澜和汀汀,每人分一样多,能分几个呀?”
“5个!”萧汀立刻回答,“10除以2等于5,我会算除法!”
李医生又翻到下一页,难度升级到小学三年级:“如果妈妈买了12个苹果,分给澜澜、汀汀和爸爸,每人分一样多,还剩下1个,妈妈吃了几个呀?”
叶澜皱着小眉头想了想,拉着萧汀的手小声嘀咕:“12个分给3个人,每人4个,就是12减12等于0,还剩下1个,那妈妈没吃,对不对?”萧汀点点头:“对!12减(3乘4)等于0,剩下的1个是留给妈妈的,妈妈没吃!”
李医生的表情从惊讶变成了赞叹,她翻到最后一页——小学四年级难度的“混合运算题”:“小明有20元钱,买了3支笔,每支笔4元,还剩下多少钱呀?”
这次姐弟俩没立刻回答,萧汀拿出随身携带的迷你计算器,按了几下:“3乘4等于12,20减12等于8,还剩下8元!”叶澜则在旁边补充:“就像爸爸买实验器材,带了100元,买了2瓶魔芋粉,每瓶30元,剩下的40元买了天平电池,一样的!”
李医生放下题册,站起身,对萧凡和叶之澜说:“咱们去办公室聊聊吧,孩子们可以在这边玩一会儿积木。”
走进办公室,李医生把评估表递给萧凡,语气里满是赞叹:“两个孩子的认知水平,已经远超同龄儿童。叶澜的‘逻辑推理’和‘规律总结’能力,相当于小学四年级水平;萧汀的‘数理计算’和‘记忆力’,也达到了小学三年级水平,尤其是在‘应用迁移’上,他们能把实验里的知识用到数学题里,这是很多小学生都做不到的。”
“那……需要做什么特殊训练吗?”叶之澜有点担心,她怕太复杂的训练会让孩子失去童年的快乐。
李医生摇摇头,笑着说:“不用刻意‘训练’,反而要保护他们的‘好奇心’。他们现在对‘科研’感兴趣,你们就多带他们做些简单的实验;他们喜欢算数学,你们就用生活里的小事教他们——比如买东西、分水果,比让他们做练习题更有用。另外,我们中心有个‘儿童早期科学思维培养’项目,想邀请两个孩子当‘小观察员’,每周来一次,跟其他小朋友一起做植物生长实验,不用考试,就是玩,你们愿意吗?”
萧凡和叶之澜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惊喜。“愿意!当然愿意!”萧凡立刻回答,“我们就是想让他们多跟小朋友接触,别因为‘不一样’而孤单。”
从研究中心出来时,夕阳已经西斜。叶澜坐在后座,手里拿着李医生送的“小观察员”徽章,兴奋地跟萧汀说:“哥哥,咱们以后可以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种向日葵啦!就像爸爸的抗寒向日葵一样!”
萧汀点点头,把徽章别在衣服上:“我要跟他们说,魔芋凝胶能保护向日葵,还能算出来什么时候开花!”
萧凡开车时,从后视镜里看着两个孩子的笑脸,心里满是感慨。他原本担心“天赋”会给孩子带来压力,现在才明白,最好的“教育”,不是把他们塞进“天才培训班”,而是陪着他们,用他们喜欢的方式,一点点探索这个世界——就像他们陪着自己做实验一样,耐心、温柔,又充满期待。
回到家,叶之澜把两个孩子的“评估报告”和“实验记录”整理在一起,放进一个透明的文件夹里。“以后呀,这就是咱们‘小研究员’的成长档案,”她笑着说,“等他们长大了,再看这些,一定会觉得很有意思。”
萧凡从身后抱住叶之澜,看着文件夹上“叶澜&萧汀的科研成长记”几个字,轻声说:“不止是成长记,还是咱们一家人的‘科研故事’。以后,咱们的阳台实验室,要多添些‘儿童版’器材了。”
叶澜和萧汀听到“阳台实验室”,立刻跑过来,拉着萧凡的手说:“爸爸,咱们明天就去买新器材好不好?我想做‘向日葵怎么不冷’的实验!”
萧凡笑着点头,把两个孩子抱起来:“好,明天就去买。咱们一起,把向日葵种得高高的,让它们不怕冷,也让咱们的小研究员,长得棒棒的。”
夜色渐浓,客厅里的灯光暖暖的。萧凡和叶之澜坐在沙发上,看着两个孩子在地毯上搭积木,嘴里还念叨着“金字塔要稳,就像魔芋凝胶要包裹好蛋白”。他们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两个孩子或许会遇到“不一样”的眼光,或许会有“跟不上”的烦恼,但只要一家人在一起,用爱和耐心守护他们的天赋,用科研和探索填满他们的童年,那些“不一样”,终将变成他们最珍贵的礼物。
第二天一早,萧凡真的带着两个孩子去了“科研器材店”。叶澜选了一套“儿童版显微镜”,萧汀选了一个“精准到0.1g的小天平”。回家的路上,叶澜趴在萧凡的肩膀上,小声说:“爸爸,我长大以后,要跟你一起做实验,让所有的向日葵都不怕冷。”
萧汀也跟着说:“我也要!我要帮爸爸算数据,算得比计算器还准!”
萧凡笑着揉了揉两个孩子的头,阳光落在他们身上,温暖而明亮。他知道,这两个小小的“科研搭档”,终将在属于他们的世界里,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而他和叶之澜,会一直陪着他们,见证每一个“奇迹”的发生。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