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为什么叶片会黄呀?是不是蛋白不够了?”叶澜指着叶片,语气里满是担心。萧汀则拿出之前的记录本,小声说:“前几天还好好的,今天突然就黄了。”
萧凡仔细观察了一下幼苗的根,又看了看土壤的湿度,突然想起实验室里遇到的问题——抗冻蛋白在幼苗真叶期的吸收效率会下降。“可能是蛋白太大了,幼苗的根吸收不了。”萧凡随口说了一句,没太在意。
可叶澜却盯着幼苗的根,若有所思:“是不是像小朋友吃大块食物咽不下,要切成小块呀?”萧汀也跟着说:“爸爸,你上次说魔芋凝胶能把蛋白包成小颗粒,能不能把蛋白再切小一点,让根更容易吃进去?”
萧凡愣住了,他之前一直在想怎么改进凝胶的结构,却没想到“蛋白颗粒大小”这个角度。“你们说得对!”萧凡突然兴奋起来,抱起两个孩子,“爸爸明天去实验室试试,把抗冻蛋白进行微囊化处理,变成更小的颗粒,说不定就能解决问题了!”
接下来的一周,萧凡在实验室里忙着做抗冻蛋白微囊化实验,叶澜和萧汀则每天在阳台观察向日葵幼苗,还把观察到的叶片颜色变化、生长高度都记在本子上,晚上等萧凡回家,再把记录给他看。
周五那天,萧凡下班回家,手里拿着一个透明的小瓶子,里面装着乳白色的液体。“你们看,这是微囊化后的抗冻蛋白,颗粒比之前小了十倍,咱们现在给向日葵幼苗浇上,看看会不会有变化。”
叶澜和萧汀赶紧帮忙,萧汀用小量杯量出5l液体,叶澜小心地浇在魔芋凝胶组的幼苗根部。接下来的三天,姐弟俩每天都盯着幼苗看,终于在第三天早上,发现发黄的叶片慢慢变绿了,幼苗也长高了0.5。
“爸爸,变绿了!变绿了!”叶澜兴奋地拉着萧凡的手,把他拽到阳台。萧汀则拿出记录本,对比着之前的数据:“比之前高了0.5,跟普通组的差距更大了!”
萧凡看着两个孩子兴奋的样子,心里满是感慨。他拿出实验报告,在“致谢”部分认真地写道:“感谢叶澜、萧汀两位小研究员,提出‘蛋白颗粒切小’的关键思路,为抗冻蛋白微囊化实验提供了核心方向。”
项目组的“儿童科学成果展”很快就到了。叶澜和萧汀提前一周就开始准备:叶澜画了一块大大的展板,上面有魔芋凝胶保护向日葵的漫画,还有豆芽实验的对比图;萧汀则制作了一个“凝胶样本盒”,里面装着不同温度下的魔芋凝胶切片,还贴了标签——“60℃(格子大)”“70℃(格子匀)”“80℃(格子紧)”。
成果展那天,活动室里挤满了家长和小朋友,还有几位市里有名的教育专家。叶澜和萧汀的展台前,很快就围了很多人。叶澜拿着小话筒,大声讲解:“我们做了两个实验,一个是用魔芋凝胶保护向日葵,让它不怕冷;一个是用魔芋凝胶喂豆芽,让它长得更高。魔芋凝胶就像小网,能慢慢放营养,还能变成土,不弄脏花。”
萧汀则拿着样本盒,给大家展示:“你们看,70℃的凝胶格子最均匀,能包最多的蛋白,向日葵最喜欢这个温度的凝胶。”
突然,人群里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这两个孩子真是太厉害了,思路清晰,还能把专业知识讲得这么明白。”
大家回头一看,原来是市里着名的农业专家王教授——之前萧凡参加研讨会时,王教授还夸过双孩。王教授走到萧凡和叶之澜身边,笑着说:“萧老师,叶老师,你们真是太会教孩子了。一家四口都搞科研,连这么小的孩子都能有这么专业的思路,难道这就是遗传吗?我家孙子要是有这基因,我做梦都能笑醒。”
周围的家长都笑了起来,叶之澜不好意思地说:“其实我们没特意教,就是让他们跟着一起做实验,没想到他们能有这么多想法。”
王教授点点头,看着双孩的眼神满是赞赏:“这就是最好的教育,在实践中培养兴趣,在探索中发展能力。你们这一家人,真是科研界的‘模范家庭’,太让人羡慕了。”
叶澜听到王教授的夸奖,小声对萧汀说:“弟弟,王爷爷说我们是模范家庭,咱们以后要做更多的实验。”萧汀点点头,手里紧紧攥着样本盒,小脸上满是骄傲。
成果展结束时,张老师给双孩颁发了“最佳科研小能手”的奖状。叶澜和萧汀拿着奖状,蹦蹦跳跳地跑到萧凡和叶之澜身边,把奖状举得高高的:“爸爸妈妈,我们得奖啦!”
萧凡蹲下来,把两个孩子抱在怀里,笑着说:“你们真棒!以后咱们的阳台实验室,还要做更多有意思的实验,好不好?”
“好!”双孩齐声回答,声音里满是期待。
回家的路上,夕阳洒在车窗外,把天空染成了温暖的橙色。叶澜靠在叶之澜的怀里,手里拿着奖状,小声说:“妈妈,我长大以后,要跟爸爸一起做实验,让所有的向日葵都不怕冷。”萧汀则靠在萧凡的怀里,看着窗外的风景,说:“我要帮爸爸算数据,算得比计算器还准,还要发明新的凝胶,让更多的植物长得好。”
萧凡和叶之澜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幸福和欣慰。他们知道,这两个小小的“科研搭档”,终将在属于他们的世界里,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而他们能做的,就是陪着孩子,在科研的道路上,一步步慢慢走,把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过成充满探索与热爱的“科研童话”。
阳台实验室的灯光,在夜色里亮了起来。那盏灯不仅照亮了桌上的实验器材,也照亮了两个孩子的科研梦想,更照亮了一个家庭最温暖、最珍贵的时光。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