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零读书网>玄幻>未来我必将站在世界之巅> 第642章 实验田上的“小研究员”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42章 实验田上的“小研究员”(2 / 2)

终于,“凝胶-生物质复合涂层”研发成功了——在显微镜下能清楚看到,纤维素微丝像细小的支架一样,均匀分布在凝胶网格里,白天28℃的高温下,凝胶也不会软化流失,用手摸起来还是有韧性的,而且与土壤的附着力还提升了30%,就算遇到小风,也不会从根系上掉下来。到了田间涂抹环节,叶澜又有了新主意:“用滴管涂太慢了,田里这么多小麦,要涂到什么时候呀?”她盯着自己手里的牙刷——早上刷牙时还在想实验的事,这会儿突然灵光一闪,“用牙刷蘸着涂,刷毛能把凝胶均匀地刷在根系上,还不会浪费,比滴管快多了!”

萧汀也跟着试了试,拿着牙刷蘸了点凝胶,轻轻刷在小麦根系上——果然比滴管方便,而且刷毛的缝隙能控制用量,不会涂得太厚或太薄。叶之澜看着孩子们的“发明”,忍不住笑了:“咱们家的小研究员,不仅会提想法,还会想办法解决实际问题,比爸爸妈妈还细心。”合作社的老农路过,看到双孩拿着牙刷涂凝胶,也凑过来看热闹,试了试后连连称赞:“这法子好!俺们农民都会用牙刷,一教就会,比用那些plicated的仪器方便多了!”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就到了小麦收割的季节。项目组的验收会就设在试验田边,金黄的麦浪在风里翻滚,沉甸甸的麦穗压弯了麦秆,空气里都飘着麦香。萧凡拿着验收报告,站在临时搭建的台子上,声音里满是激动:“经过两个月的测试,使用‘凝胶-生物质复合涂层’的小麦田,亩产达到了580公斤,比未使用的田块提升12%,而且幼苗冻伤率控制在5%以内,完全达到预期目标!更重要的是,这种涂层使用方便,农民伯伯用普通的牙刷就能涂抹,成本也比传统的防寒措施低30%。”

台下的专家们都鼓起掌来,王教授——就是上次在研讨会上称赞双孩的那位老专家,走到萧凡和叶之澜身边,笑着拍了拍他们的肩膀:“之澜、萧凡,你们这个项目不仅技术过硬,还培养了两个小科研人才啊!”他特意接过双孩递上来的“小试验区数据记录表”,翻着里面稚嫩却认真的记录,“这组数据太关键了,帮我们验证了涂层在实际田间环境下的效果,比实验室里的模拟数据更有说服力。要是没有这两个孩子的观察和实验,咱们可能还要走不少弯路。”

验收会结束后,双孩又忙着做一件事——他们跟着叶之澜去合作社给农民培训,发现很多老农虽然愿意尝试新涂层,但看着厚厚的专业说明书,上面满是“纤维素微丝”“抗冻蛋白附着率”这样的术语,都皱着眉头说“看不懂”。叶澜回到住处后,就趴在桌子上开始画漫画版的操作手册:用太阳图标表示“白天涂涂层”,旁边写着“上午9点前涂,避开中午高温”;用雪花图标表示“晚上不用盖秸秆”,旁边画个大大的对勾;还画了个卡通小牙刷,旁边标注“蘸取涂层刷根系,厚度0.5,像刷牙齿一样轻轻刷”。萧汀则在旁边加了“用量公式”,用简单的乘法计算:“1亩地有2000株小麦,1株用2.5毫升涂层,1亩地就需要5000毫升,也就是5桶(每桶1000毫升),这样农民伯伯一看就懂。”

他们还特意录了个3分钟的短视频,叶澜拿着牙刷,在镜头前演示怎么涂涂层:先把凝胶倒进小盘子里,牙刷蘸一下,从根系底部往上刷,确保每个地方都刷到,刷完后把幼苗轻轻插进土里;萧汀则在旁边解说,声音清脆又认真:“刷的时候要顺着根系的方向,别来回刷,不然凝胶会掉下来。涂完后不用盖东西,凝胶自己就能抗高温、抗低温,特别方便。”叶之澜看着孩子们的成果,心里满是欣慰——她帮孩子们把手册打印出来,装订成彩色的小本子,封面上还画了两个卡通小孩和一片麦田,分发给当地的农民。

老农张大叔接过手册,翻着里面的漫画,笑着说:“这下俺们也能看懂了!这两个娃娃真厉害,比俺们这些种了一辈子地的老农民还懂庄稼,还会想办法让俺们省事!”他当场就拿着手册,跟着双孩的视频试了试,涂完后满意地说:“这凝胶刷着真方便,比盖秸秆省事儿多了,以后种小麦再也不怕冻了!”

试验田的项目圆满结束,叶之澜和萧凡又有了新目标——把“凝胶-生物质复合涂层”推广到东北的大豆田。东北的大豆在苗期也容易受低温影响,而且大豆根系比小麦粗,涂层可能需要调整配方。回家的路上,双孩已经开始讨论新的实验计划了。“大豆的根系比小麦粗,涂层是不是要调厚一点?会不会需要更多的纤维素微丝?”萧汀拿着平板,查着大豆根系的资料,还在本子上画了大豆根和小麦根的对比图。叶澜则在旁边补充:“我们可以在阳台实验室种大豆,先测试一下不同厚度的涂层效果,就像在内蒙古做小试验一样,这样去东北的时候就有数据了。”

夕阳透过车窗,照在一家四口的脸上。叶之澜看着身边讨论得热火朝天的孩子们,又看了看身边的萧凡,轻声说:“你说,咱们是不是应该带孩子们一起写篇论文?他们从提出猜想、设计实验,到记录数据、参与优化,贡献可不小呢。”萧凡笑着点头,伸手揉了揉萧汀的头发:“当然应该,这是属于我们一家人的科研成果,论文作者里必须有他们的名字。”

回到家,阳台实验室又热闹起来——双孩忙着搭建大豆幼苗的微型模型:萧汀从网上买了东北的黑土样本,铺在透明的塑料盒子里,还在盒子侧面画了刻度,方便观察根系生长情况;叶澜则查了大豆的生长习性,在盒子旁边贴了张纸条,写着“白天温度20℃,晚上15℃,每天浇水5毫升”。叶之澜和萧凡坐在旁边的小桌子上,整理着东北大豆田的调研数据,偶尔抬头看看孩子们——叶澜正小心翼翼地把大豆种子种进黑土里,萧汀则在旁边记录“播种时间”“土壤湿度”,两个人偶尔还会因为“浇多少水”讨论两句,像极了平时在实验室里讨论问题的萧凡和叶之澜。

夜色渐浓,阳台的灯光亮了起来,照在满墙的实验笔记上——有萧凡和叶之澜的专业数据,也有双孩稚嫩的图画和记录,还有一家人一起参加研讨会、去试验田的照片。叶澜突然抬头,对叶之澜说:“妈妈,等我们测试成功了,是不是可以去东北的大豆田看看?我想知道大豆长在黑土里是什么样子的,是不是比阳台的模型长得高好多。”

叶之澜放下手里的资料,走过去摸了摸她的头,又看了看萧汀——他正盯着手机里大豆生长的视频,眼睛里满是期待。“当然可以,”叶之澜笑着说,“我们一起去东北,看看黑土地,看看我们的涂层能不能帮到那里的农民伯伯,让大豆长得更好。”

窗外的星星眨着眼睛,阳台实验室里的灯光,像一颗小小的星辰,照亮了这个家庭对科研的热爱,也照亮了未来无数个充满探索与惊喜的日子。或许未来某一天,这两个在阳台实验室里长大的孩子,会带着他们的科研梦想,走向更广阔的田野,让更多的庄稼在科技的守护下茁壮成长——而这份梦想的种子,早已在一次次的观察、实验与探索中,深深扎根在他们心里。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