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看山还是山:回归“行为循道”的本质,福祸成为自然结果
这是最高境界:明白福祸的核心,从来不是“赚多少钱、亏多少钱”,而是“行为是否符合规律”——符合规律的行为,自然召福;违背规律的行为,必然召祸。稻盛和夫经营企业几十年,从不追逐“风口”,只坚守“做正确的事”:产品要对得起客户,员工要得到尊重,利润只是“做对事”后的自然结果(福);即便行业波动,只要不违背“敬天爱人”的规律,就不会有大的灾祸。
此时的“看山还是山”,是看透了福祸的本质:不再刻意求福、避祸,只需让每一次行为都“循道而行”,福便会自然降临,祸也会自行远离。
三、道家哲思的印证:反者道之动,无为而无所不为
“福祸无门,惟人自召”的背后,恰好藏着道家“反者道之动”与“无为而无所不为”的智慧,而商业大佬的行为,正是这种智慧的实践。
反者道之动:福祸的“反向转化”,源于行为的“逆势调整”
“反者道之动”说的是:事物发展到极致,必然向相反方向转化;而能否掌控这种转化,关键在行为。比如某些互联网企业,在流量红利期疯狂扩张、盲目并购(把“增长”推到极致),却忽视了核心业务的打磨——最终资金链断裂、业务崩盘(祸),这便是“物壮则老”的必然;而华为在“市场扩张”时,始终保留“危机研发资金”,在顺境中做“逆势准备”,当制裁来临(祸),反而能凭借技术储备逆势增长(福)。
所谓“反者道之动”,不是被动等待福祸转化,而是用“逆势行为”主动引导:顺境时不贪功,提前规避祸的风险;逆境时不放弃,通过行动挖掘福的可能。
无为而无所不为:不做“违道之事”,才能收获“自然之福”
“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不做违背规律的强行之事”;“无所不为”则是“顺应规律后,自然达成目标”。董明珠带领格力时,从不像其他企业那样“跟风搞互联网营销、跨界做房地产”(不强行追逐风口,是为“无为”),而是专注空调主业,打磨质量、完善售后(顺应“家电行业以产品为核心”的规律);最终格力不仅空调销量稳居第一,还成为“中国造”的标杆(达成目标,是为“无所不为”)。
反观某些企业,为“求快福”强行跨界、虚假宣传(违背规律的“有为”),最终品牌信誉扫地、业务停滞(召祸)——这正说明:“无为”是对规律的敬畏,“无所不为”是行为循道后的自然结果;福,从来不是“强行求来的”,而是“循道做来的”。
四、福如何获取?祸如何自召?答案藏在每一次行为里
说到底,“福祸无门,惟人自召”的核心,是“行为与结果的因果闭环”:
-福的获取:循道而为,积善成福
福不是“天上掉的馅饼”,而是“正向行为的积累”:对企业而言,坚守诚信(不欺客户)、投入研发(不图短利)、利他共生(不损他人),这些“循道”的行为,会逐渐转化为客户信任、技术壁垒、行业口碑——最终的盈利、长青,不过是这些行为结出的“福果”。
-祸的自召:背道而行,积恶成祸
祸不是“莫名的灾难”,而是“负向行为的爆发”:企业偷税漏税(违背法律)、偷工减料(违背诚信)、盲目扩张(违背规律),这些“背道”的行为,会像种子一样生根发芽——初期可能隐藏,一旦爆发,便是资金链断裂、品牌崩塌、法律制裁等“祸事”。
商业世界没有“绝对的幸运者”,也没有“绝对的倒霉蛋”。任正非、稻盛和夫、董明珠等大佬的经历,不过是在反复印证:“福祸”从来不是偶然,而是每一次决策、每一次行动的“自召”结果。从“看山是山”的懵懂,到“看山还是山”的通透,从“反者道之动”的转化,到“无为而无所不为”的循道,最终我们会明白:想要福,便从“做对每一件小事”开始;想要避祸,便从“不做每一件错的事”做起——这,便是“福祸无门,惟人自召”的终极答案。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