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零读书网>网游>杂论对话> 第460章 仓位控制的重要性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60章 仓位控制的重要性(1 / 2)

比起猜涨跌,仓位才是投资的“定海神针”:大佬们从不赌方向,只控仓位

小王对着电脑屏幕拍了下桌子——这是他本周第三次因为“猜中方向却亏了钱”生气。上周他精准预判到半导体板块会回调,提前清仓了手里的芯片基金,可看着板块连续两天下跌,又忍不住满仓抄底,想着“跌到位了该反弹了”。结果抄底后板块又跌了5%,他慌不择路再次割肉,一来一回亏了近10%。更让他郁闷的是,身边的老张没猜板块涨跌,只是把资金分成5份,每次下跌就加1份,反而在这次回调里赚了3%。

小王和老张的差距,藏着投资里最容易被忽视的真相:市场走向永远是“薛定谔的猫”,没人能次次猜对;但仓位控制是“自己手里的秤”,能决定你在市场里活多久、赚多少。就像登山时,没人能预判下一秒会不会刮风下雨,但聪明的登山者会提前控制背包重量——太重走不动,太轻缺物资,只有重量适中,才能应对各种天气,顺利登顶。

关于“仓位控制比判断市场更重要”,投资界多位大佬早已用实战给出答案。他们的故事里,没有“精准预测市场”的传奇,只有“用仓位抵御波动”的智慧。

一、巴菲特:“现金是氧气”,空仓也是一种仓位

1999年,美国互联网泡沫达到顶峰,纳斯达克指数一年内上涨89%,无数互联网公司股价翻番,甚至连没有盈利的初创公司也被疯抢。当时的巴菲特却“格格不入”——他管理的伯克希尔哈撒韦账户里,现金及等价物占比高达48%,几乎一半资金都没投入市场。

有人嘲笑他“老了,看不懂新经济”,甚至有股东在年会上质问他:“为什么放着送上门的钱不赚?”巴菲特只是平静地回应:“我不懂互联网公司的估值逻辑,所以选择持有现金。现金就像氧气,平时你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当你需要它的时候,它就是救命的东西。”

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纳斯达克指数一年内暴跌40%,无数满仓互联网股票的投资者亏得血本无归,而巴菲特手里的现金成了“抄底武器”——他用现金以极低的价格买入了吉列、富国银行等优质企业,这些投资后来为伯克希尔带来了数十亿美元的收益。

巴菲特的“高现金仓位”,从来不是“错过行情”,而是把“空仓”当成一种主动的仓位选择:当市场没有符合自己认知的机会时,持有现金就是最好的仓位策略——它能让你在市场暴跌时不被动,在机会出现时能出手。这就像农民“留种子”:聪明的农民不会把当年收获的粮食全卖掉,总会留一部分当种子。哪怕遇到灾年粮食涨价,也不会动种子——因为他们知道,种子是明年丰收的希望,没了种子,再高的价格也没用。

反观很多普通投资者,总觉得“空仓就是浪费机会”,哪怕市场估值已经很高,也非要满仓操作。2021年A股白酒板块市盈率超过60倍时,有人满仓买入茅台基金,理由是“白酒永远涨”;2021年比特币涨到6万美元时,有人加杠杆满仓入场,觉得“能涨到10万美元”。结果呢?白酒基金回调30%,比特币暴跌50%,满仓投资者要么割肉离场,要么被套数年——他们不是“判断错了方向”,而是错把“满仓”当成了唯一的仓位选择,忘了“空仓”也是一种保护自己的方式。

二、索罗斯:“仓位跟着信号走”,从不满仓也不空仓

1992年“狙击英镑”时,索罗斯的操作被很多人误解为“满仓加杠杆赌英镑贬值”,但很少有人知道,他的仓位是“动态调整”的——一开始,他只投入了量子基金15%的资金做空英镑,同时密切关注英国央行的动向。

当英国央行宣布“不会让英镑贬值”并开始买入英镑时,索罗斯没有慌,反而通过数据分析发现:英国央行的外汇储备只有300亿美元,而市场上做空英镑的资金超过1000亿美元。他判断“英国央行撑不住”,于是将做空仓位提高到30%。几天后,英国央行果然宣布退出欧洲汇率机制,英镑暴跌,索罗斯才逐步平仓,最终赚了10亿美元。

事后索罗斯在采访中说:“我从不会一开始就满仓,因为市场信号需要验证。仓位就像船的帆,风小的时候少扬帆,风大的时候多扬帆,但永远不会把帆挂满——因为挂满帆的船,遇到阵风就会翻。”

这种“动态仓位策略”,就像渔民“撒网捕鱼”:渔民不会把网一次性全撒出去,而是先撒一小部分网试探鱼群位置。如果感觉到网里有鱼,再慢慢扩大撒网范围;如果没鱼,就收起网换个地方——既不会因为“网撒得太小”错过鱼群,也不会因为“网撒得太大”被水流冲翻渔船。

普通投资者的误区,往往是“仓位跟着情绪走”:行情好时满仓,行情差时空仓。2020年A股创业板指涨了64%,有人从年初的10%仓位逐步加到满仓;2022年创业板指跌了29%,又从满仓逐步割到空仓。结果呢?2020年赚的钱,2022年全亏回去,还倒贴了本金——他们不是“没看清市场方向”,而是不会根据市场信号调整仓位,把“仓位控制”做成了“追涨杀跌”。

就像2023年AI板块行情启动时,有人一开始就满仓买入AI基金,结果板块回调20%就亏得受不了;而懂动态仓位的投资者,一开始只投20%资金,回调时加20%,反弹时减10%,既吃到了行情收益,又没被回调套牢——这就是“仓位跟着信号走”和“仓位跟着情绪走”的差距。

三、达利欧:“全天候仓位”,不管市场怎么走都能赚钱

桥水基金的“全天候策略”,本质是一套“不判断市场方向,只做仓位配置”的体系。达利欧认为,市场永远处于“经济增长/衰退”“通胀/通缩”四个周期里,没有任何人能精准预判下一个周期是什么,但通过配置不同周期里表现好的资产,就能实现“无论市场怎么走,组合都能盈利”。

在桥水的“全天候组合”里,仓位被精准拆分:

-30%配置股票(经济增长周期表现好);

-40%配置债券(经济衰退周期表现好);

-15%配置大宗商品(通胀周期表现好);

-15%配置现金(通缩周期表现好)。

这套组合不用预判市场周期,只需要根据资产表现动态再平衡——比如股票涨多了,就减仓到30%;债券跌多了,就加仓到40%。数据显示,1996年至2020年,“全天候组合”的年化收益率达到8.7%,最大回撤仅10.8%,远低于同期股票市场40%以上的最大回撤。

达利欧的“全天候仓位”,就像“四季穿衣法”:聪明的人不会预判明年冬天冷不冷,而是在衣柜里准备羽绒服、毛衣、衬衫、短袖——冬天穿羽绒服,春天穿毛衣,夏天穿短袖,秋天穿衬衫,不管天气怎么变,都有合适的衣服穿。而不会穿衣的人,要么冬天只穿衬衫冻得发抖,要么夏天穿羽绒服热得难受——就像满仓股票的人遇到经济衰退,满仓债券的人遇到通胀,只能被动承受亏损。

2022年,全球市场遭遇“股债双杀”,很多投资者因为满仓股票或债券亏了不少,但“全天候组合”仅下跌4.6%——因为大宗商品在2022年涨了20%,弥补了股票和债券的亏损。这就是仓位分散的力量:不用猜市场会往哪个方向走,只要让组合里有“应对不同方向”的仓位,就能在任何市场环境下从容应对。

四、查理·芒格:“仓位压在确定性上”,好机会才重仓

芒格常说:“我这一生,投资做得好的原因,是我只在自己有把握的机会上重仓,其他时候都保持轻仓或空仓。”他和巴菲特投资比亚迪的案例,就是“仓位压在确定性上”的典型。

2008年,芒格通过朋友了解到比亚迪——当时比亚迪还只是一家生产手机电池的公司,刚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市值不足100亿港元。但芒格通过调研发现,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是“技术天才+商业奇才”,比亚迪的电池技术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而且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未来潜力巨大。

他判断“比亚迪有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巨头的潜力”,这是一个“高确定性机会”。于是,他说服巴菲特用伯克希尔1.8%的资金买入比亚迪——对于伯克希尔来说,1.8%的仓位已经是“重仓”(伯克希尔单一持仓很少超过5%)。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