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现在在哪?”苏清问。
“我们联系不上他。”陈默的脸色很难看,“他昨天没来上班,手机也关机了。我们已经报警了,警方正在追查他的下落。”
苏清走到一个机柜前,看着上面闪烁的指示灯,突然想起昨天在医院遇到的那位老人。老人叫李桂兰,是苏清母亲的老同事,昨天特意找到她,说自己用虹膜验证挂了次号,结果第二天就收到了诈骗短信,说她的医保账户涉嫌违规,要冻结她的养老金。老人慌得不行,拿着手机哭着问苏清该怎么办。
“陈总,”苏清转过身,“这些被泄露的虹膜数据,一旦被用于伪造身份,后果不堪设想。比如用伪造的虹膜信息,办理银行卡、贷款,甚至从事违法活动——而受害者,可能直到被警方找上门,都不知道自己的身份已经被冒用了。”
陈默的拳头攥得紧紧的,指节泛白。他走到窗边,看着楼下车水马龙的街道,突然想起小时候,父亲带他去外滩玩,指着黄浦江说:“这条江养育了黄浦人,也看着黄浦变了这么多年。但不管怎么变,做人做事的底线不能变。”
那天下午,苏清的团队和云鉴的技术人员一起,制定了应急方案:第一,暂时关闭黄浦医院的虹膜验证服务,改用传统的身份证验证;第二,通过短信和APP,通知所有在黄浦医院使用过虹膜验证的用户,提醒他们警惕诈骗,如有损失可联系云鉴理赔;第三,升级数据中心的安全系统,取消所有账户的“豁免预警”权限,任何数据调取操作,都需要经过双人审核,且全程留痕。
做完这些,已经是晚上八点。苏清走出云鉴的大楼,陈默送她到门口。路灯的光落在他们身上,拉出长长的影子。
“苏教授,”陈默突然开口,“你说的‘隐私计算’方案,能不能详细跟我说说?我想,云鉴不能只停留在‘补漏洞’的阶段,更应该从根本上改变数据存储的模式。”
苏清笑了笑,从包里拿出一份打印好的方案:“这是我们团队的初步构想,核心是‘数据可用不可见’。比如用户在地铁刷脸,摄像头捕捉到的人脸信息,会在用户的手机上进行加密处理,生成一个独一无二的‘特征码’,然后把这个特征码上传到云鉴的数据库。当用户到医院就医时,只需要再次生成特征码,与数据库里的特征码进行比对,比对成功就可以完成验证。整个过程中,云鉴拿到的始终是加密后的特征码,而不是原始的人脸数据——这样即使特征码被泄露,也无法还原成人脸信息,从根本上杜绝了数据滥用的风险。”
陈默接过方案,认真地翻看着。晚风拂过纸页,发出轻微的声响。他突然想起昨天峰会上,苏清问他的那个问题:“用户有没有真正的‘知情权’?”
“苏教授,”他抬起头,眼神里带着坚定,“我想邀请你的团队,和云鉴一起研发这个‘隐私计算’系统。另外,我还想成立一个‘生物识别伦理委员会’,邀请高校学者、法律专家、用户代表一起,制定生物识别技术的伦理规范——比如用户的数据应该如何存储、如何使用、如何删除,第三方机构要获得哪些授权才能使用这些数据,一旦发生泄露,责任该如何划分。”
苏清看着陈默,突然觉得,这个曾经只看重“技术便利”的创业者,终于明白了技术的真正意义——技术不是为了追求速度,而是为了让人们的生活更安全、更有尊严。
接下来的一个月,黄浦市的生物识别数据泄露事件有了新的进展。警方通过追踪李伟的银行账户和出行记录,在邻市的一个出租屋里抓获了他。据李伟交代,他因为赌债缠身,被境外黑产团伙以50万元的价格收买,利用自己的权限调取了黄浦医院的虹膜数据,然后发送给了黑产团伙。目前,黑产团伙的主要成员也已被抓获,泄露的虹膜数据全部被追回,没有造成更大范围的损失。
云鉴科技按照承诺,赔偿了所有被骗用户的损失。陈默还亲自去了李桂兰家,向老人道歉。李桂兰看着眼前这个诚恳的年轻人,摆了摆手说:“小陈啊,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其实我也觉得,刷脸挂号挺方便的,就是希望以后能更安全点。”
老人的话,让陈默更加坚定了研发“隐私计算”系统的决心。在苏清团队的协助下,云鉴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完成了“隐私计算”系统的研发和测试。新系统上线那天,他们在黄浦医院举行了一场小型的发布会。
李桂兰作为用户代表,第一个体验了新的虹膜验证服务。她凑近扫描仪,几秒钟后,医生的电脑上显示“验证成功”。苏清拿着平板电脑走过来,给老人看上面的信息:“阿姨,您看,这是您刚才生成的特征码,只有一串随机的数字和字母,没有您的任何虹膜信息。而且这个特征码是一次性的,下次您再来医院,会生成一个新的特征码,之前的就作废了。”
李桂兰眯着眼睛看了看平板电脑,笑着说:“这样好,这样好,以后再也不用担心信息被偷了。”
发布会结束后,陈默和苏清一起走到黄浦江边。秋天的江水已经变凉,江面上波光粼粼,像撒了一层碎金。远处的东方明珠塔亮着灯,与岸边的路灯交相辉映。
“苏教授,”陈默指着江对岸的城市,“你看,黄浦这么大,有这么多人每天在使用生物识别技术。我们做的这些事,可能不能立刻改变什么,但至少能让他们在享受便利的时候,多一份安心。”
苏清点了点头。她想起自己曾经在课堂上对学生说过的话:“技术的发展,永远不能脱离伦理的约束。因为真正的科技进步,不是让机器变得更聪明,而是让人类变得更有尊严。”
这时,陈默的手机响了,是张凯打来的。他接起电话,听完后笑着对苏清说:“张局长说,市科技局准备在全市推广我们的‘隐私计算’系统,还要以云鉴的伦理规范为基础,制定《黄浦市生物识别技术伦理保护条例》。”
苏清看着陈默脸上的笑容,突然觉得,黄浦的秋天,好像也没那么湿热了。江风吹过,带着淡淡的桂花香,远处传来游轮的汽笛声,悠长而平静。
晚上回到家,苏清打开电脑,在《黄浦市生物识别技术伦理保护条例(草案)》的文档里,加上了这样一条:“生物识别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应当坚持‘隐私优先’的原则,确保用户对其生物数据享有知情权、控制权和删除权。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在未获得用户明确授权的情况下,收集、存储、使用或泄露用户的生物数据。”
她看着屏幕上的文字,轻轻按下了“保存”键。窗外的月光透过窗帘,洒在键盘上,照亮了那行字,也照亮了技术与伦理平衡的未来。
黄浦的夜晚,依旧繁华。地铁里,乘客们有序地通过刷脸闸机;医院里,老人们轻松地完成虹膜验证;便利店里,顾客们用指纹支付账单。这些曾经让人担心的“便利”,如今因为有了伦理的守护,变得更加安心。
而在云鉴科技的办公室里,陈默还在加班。他看着屏幕上“隐私计算”系统的运行数据,每一个跳动的数字,都代表着一份被守护的隐私。他想起苏清说过的话:“伦理不是技术的枷锁,而是技术的指南针。”
是啊,技术可以跑得很快,但只有跟着伦理的指南针,才能跑对方向,才能真正为这座城市,为这座城市里的人,带来温暖和安全。
黄浦的风,还在吹。吹过外滩的百年建筑,吹过陆家嘴的摩天大楼,也吹过每一个使用生物识别技术的市民身边。风里带着的,不只是科技的气息,还有伦理的温度——那是属于黄浦的,关于便利与隐私、技术与人性的平衡之道。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