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挑眉看向讲台,对这位知名的历史学教授今天要讲的人物已经有了答案,刚刚她展示的资料早就说明了。
“我从康熙皇帝的儿子中选取了几位,今天我们先讲恬亲王。”
教授的话音一落,清朝有名的短命王爷吗?”
我的眼神骤然犀利,刷得扫向那个说话的女学生,心里生出恼怒来,短命王爷?即使在网上看到过,可听到这话还是压抑不住情绪。
“是,这位王爷的确英年早逝,不过根据学界近些年的研究,我们发现这位王爷实在不可小看,老实说,我本人对他比较好奇,所以翻了比较多的资料,今天也是为了给他正一正名。”
我靠后坐在椅子上,想听听后世人对君衡的看法,这位教授对历史的态度很严谨,我几个月来听了很多她的课,总体说来还是很可观的。
教室里恢复了安静,只余下教授一个人的声音。
“恬亲王,生于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生母为德妃,但一出生就被抱给了懿诚皇贵妃抚养,康熙二十八年,更是改了玉碟,正式记为懿诚皇贵妃的儿子。康熙三十七年,被封为恬郡王出宫就府,康熙四十年,圣祖禅位于太子,太子即位后加封他为恬亲王,次年正月薨,谥曰‘悼’,其子弘晖袭爵,毓兴十年薨,至此恬亲王一脉绝。”
我下意识攥紧了拳,深呼吸着才慢慢放松,不禁自嘲一笑,任我们曾经多么位高权重,在后世也不过纸上几行字吗?
“恬亲王薨时年仅二十五岁,当然,这是按照古人的习惯计算的虚岁,严格意义上来说,他当时就与你们中的某些人差不多大,我今天就是想和你们一起刨析一下这位王爷。”
我看到前面坐着的一部分露出惋惜之色,的确,对现代人来说,君衡死时太年轻了,人生甚至才刚刚开始。
“恬亲王应该是极得康熙皇帝喜欢的,据史料所载,康熙皇帝的儿子中,除了太子,也就是毓兴帝外,就属他最得重视了。康熙二十四年,带着毓兴帝外出巡幸的康熙皇帝一得知彼时还是四阿哥的恬亲王生病,立刻就快马加鞭赶回了京城,这在圣祖起居注上记载的很清楚,由此可见对他的喜欢。”
“教授,康熙二十四年,也就是您说的这件事之前那个月,六阿哥夭折了啊,也许康熙是怕再有儿子夭折才急忙赶回来的,毕竟当时他的儿子才只有几个。”
我特意多看了眼说出这番话的那个学生,有这份细心和考证,倒是不错。
“这位同学说得有理,但康熙皇帝重视恬亲王,并不止这一件事。”教授点点头,继续罗列起她的证据。
我听着她的例证,闭上眼想起了那十几年,皇父日常的赏赐、学业的关心,还有每次出京,只要不是特殊情况一定带着君衡,以及……后来皇额娘走后,乾清宫西暖阁那一年多的亲自抚养。
能表现出皇父喜欢重视的事,又何止一件两件?
“此外,我们还发现,不止康熙皇帝重视恬亲王,就连他的继承者毓兴帝,对这位弟弟也是很重视的。”教授又在幕布上翻回了之前展示的几份奏折,“同学们请看,这是康熙四十年毓兴帝成为皇帝后批示的几份奏折,其中明确提到了恬亲王,还有嘱咐医药的事,言辞间无不流露出对恬亲王的担忧之情。”
我扫了两眼,的确是二哥的字,和我一样,随着皇父习了董其昌的字,只不过与我的风格不同罢了。
“还有这两份,是后来第二代恬亲王去世后,毓兴帝批示怡亲王的奏折时提到的,经史学界反复研究,竟然从中发现,毓兴帝似乎对恬亲王心有愧疚,只是目前为止都没有直接证据证明此事,也无法得知这是何缘故。”
我有些意外地仔细看了看幕布上放大的几行朱批,唔……的确是有这个意思,想来是弘晖假死导致的吧?
“我们可以大胆猜想,是否因为康熙亲自教导的关系,毓兴帝和恬亲王其实自幼就交好?”教授重新回到黑板前,写下了康熙、毓兴、恬亲王三个词,然后打了几个箭头,“毓兴帝曾在即位中期表示过对恬亲王早逝的惋惜,据发掘出的毓兴朝某位名臣留下的劄记可知,毓兴帝对恬亲王的才华和眼光很佩服。”
教授不慌不忙调出了几项毓兴帝的政绩:“以我们现代人的眼光看,这部分政绩可能不算什么,但放在三百年前的清朝,能有如此远见和认知的就很罕见了,甚至可以说走在了时代前列。而根据我这些年对康熙、毓兴、明晖三朝的多番研究,充分可以肯定,这些极有可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