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零读书网>网游>玄桢记> 第940章 黠鼠踪消缘窘困,饥蚊绕户意旁徨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940章 黠鼠踪消缘窘困,饥蚊绕户意旁徨(2 / 2)

王宪点了点头,转身对着樟木箱中的御赐之物深深一揖,仿佛在向谢渊致歉,也仿佛在向先帝立誓:“今日我王宪在此立誓,必当尽忠职守,弹劾奸佞,还谢大人清白,若有违背,天诛地灭!”他的声音铿锵有力,在书房中久久回荡,也让在场的缇骑们深受触动。

徐靖在诏狱署的书房中来回踱步,焦躁地等待着搜查谢府的消息。他时不时抬手看一眼桌上的沙漏,脸上满是不耐烦的神色,心中暗自祈祷亲信能顺利完成栽赃任务,将谢渊的罪名坐实。

一名亲信匆匆闯入书房,神色慌张地禀报:“大人,大事不好!秦云与王宪在谢府书房搜到的并非密信,而是先帝御赐的蟒衣和七星剑,除此之外,再无其他贵重之物!我们的人试图煽动,反被秦云当场呵斥,如今已被羁押!”

“什么?”徐靖猛地停下脚步,脸色瞬间变得铁青,他一把揪住亲信的衣领,厉声问道,“怎么会这样?谢渊那老狐狸,竟然把御赐之物藏得如此隐秘!你们就没找到任何可乘之机?”

亲信战战兢兢地回答:“我们的人想将伪造的密信藏入箱中,可秦云防范甚严,根本无从下手。如今秦云和王宪似乎已经识破了我们的计谋,恐怕会在陛

徐靖松开手,狠狠一拳砸在桌上,茶杯应声落地,碎片四溅:“废物!一群废物!”他在书房中焦躁地转了几圈,眼中闪过一丝狠厉,“既然搜不到证据,那就伪造更多的证据!传我命令,立刻召集李嵩、林文前来商议,我们必须在秦云和王宪回京之前,做好万全准备!”

亲信领命而去,徐靖看着窗外的天空,咬牙切齿地说道:“谢渊,你以为仅凭几件御赐之物就能证明自己的清白吗?我徐靖绝不会让你得逞!这场戏,还没结束!”一场新的阴谋,正在暗中悄然酝酿。

秦飞在玄夜卫北司的衙署中彻夜未眠,手中拿着秦云派人送来的加急密信,以及部分从谢府搜出的公文批注副本。他得知谢府中发现先帝御赐之物的消息后,心中振奋不已,立刻召集玄夜卫文勘房主事张启,展开了更为细致的证据比对。

“张启,你看这份御赐诏书的笔迹,与永熙帝的御笔真迹是否一致?”秦飞将一份诏书副本递给张启,语气急切。张启接过副本,借助铜镜反射的光线,仔细比对起手中的永熙帝御笔样本,良久后说道:“秦大人,这份诏书的笔迹、印章都与真迹完全一致,绝非伪造,确实是永熙帝的亲笔御赐。”

秦飞点了点头,又拿出徐靖之前呈递的“通敌密信”,说道:“你再将这份密信与谢大人的公文批注比对,看看能否找出更多破绽。”张启立刻投入工作,经过数个时辰的奋战,他终于发现了关键线索:“秦大人,这份密信中提及的‘边防部署’,与谢大人在御赐蟒衣对应的野狐岭之战后的部署完全相悖,而且密信的墨色与纸张年代,也与标注的时间不符,显然是近期伪造的!”

秦飞看着张启整理出的证据,心中愈发坚定:“好!有了这些铁证,我们就能戳破徐靖的谎言!立刻整理成详细的奏报,我要亲自入宫,呈给陛下!”他知道,这是为谢渊翻案的关键一步,绝不能有任何差错。

第十节萧桓观物心难安

萧桓在御书房中接到了秦云送来的奏报,以及樟木箱中物品的登记册和御赐诏书的副本。他独自一人坐在书桌前,手中紧紧握着那份记录着“仅搜得先帝御赐蟒衣三袭、七星剑一柄,余无贵重之物”的奏报,指节因用力而泛白。

他缓缓展开御赐诏书的副本,永熙帝的亲笔字迹跃然纸上,字里行间满是对谢渊的信任与期许。萧桓仿佛能看到当年谢渊接旨时的场景,看到他在野狐岭之战中奋勇杀敌的身影,看到他整顿吏治时的坚定执着。

想起自己轻信徐靖的谗言,下令查抄谢府,萧桓的心中充满了深深的愧疚。他拿起登记册,看着上面记录的每一件物品,尤其是那件带补丁的蟒衣,心中更是五味杂陈。一位受先帝如此器重的重臣,竟然清贫到需要修补御赐衣物的地步,这与徐靖指控的“贪赃枉法、私藏财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萧桓起身走到窗前,望着窗外的宫墙,陷入了长久的沉思。他知道,谢渊大概率是被冤枉的,可诏命已下,徐靖党羽在朝中势力庞大,若此时为谢渊平反,必然会引发朝堂大乱,甚至可能动摇自己的皇权。可若继续错下去,不仅会寒了天下忠臣的心,更会失去民心,危及大吴的江山社稷。

两难的抉择让萧桓倍感煎熬,他不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只能在御书房中反复踱步,心中的愧疚与犹豫交织在一起,难以平息。

秦云与王宪即将回京复命的消息,如同长了翅膀一般,迅速传遍了京城的官场。内阁首辅刘玄得知谢府中发现先帝御赐之物的消息后,立刻召集周铁、王瑾等几位老臣紧急商议。

“谢渊蒙受不白之冤,如今御赐之物现世,正是为他平反的绝佳时机!”刘玄语气激动地说道,“徐靖党羽构陷忠良,祸乱朝纲,若不加以严惩,朝廷的风气将会愈发败坏!”

刑部尚书周铁深表赞同:“刘大人所言极是!谢大人一生忠君报国,清贫自守,如今证据确凿,我们必须联名上书,恳请陛下为谢大人平反,将徐靖及其党羽绳之以法!”

礼部尚书王瑾也补充道:“御赐之物乃先帝所赐,代表着皇家的威严与认可,谢大人精心珍藏,足见其忠君之心。徐靖竟敢诬陷受先帝恩宠的重臣,简直是无法无天!”

几位老臣达成共识,决定在秦云、王宪回京后,立刻联名上书。而徐靖的党羽们得知消息后,也纷纷开始行动,四处散布流言,试图混淆视听,同时暗中联络朝中亲信,准备在朝堂上与刘玄等人对抗。

京城的官场瞬间陷入了紧张的氛围中,一场围绕着谢渊案的激烈交锋,即将在朝堂上上演。

京城百姓得知谢府中发现先帝御赐之物,且谢渊府中并无金银财宝的消息后,为谢渊鸣冤的呼声愈发高涨。数千名百姓自发聚集在宫门外,手持写有“谢公清白,奸佞当诛”“还我忠良,以安民心”的纸牌,高呼口号,声浪震天,震动了整个皇宫。

不少曾受过谢渊恩惠的百姓,更是声泪俱下地讲述着谢渊的功绩:“当年青州瘟疫,若不是谢大人借贷调运药材,我们全家都活不到今天!”“谢大人为我们减免赋税,让我们能吃上饱饭,这样的忠臣怎么会谋逆?”

文人墨客们也纷纷加入声援的行列,他们写下大量诗文,赞颂谢渊的忠勇与清廉,痛斥徐靖的卑劣行径。这些诗文在京城的茶馆、市集广泛流传,进一步凝聚了民心,让更多人认清了奸佞的真面目。

请愿的人群从清晨一直坚守到深夜,无人退缩。他们的坚持,不仅是为了谢渊,更是为了守护心中的正义,为了不让更多忠良蒙冤。这种来自底层的强大压力,让皇宫中的萧桓也感受到了巨大的震动。

秦云与王宪率领缇骑,带着从谢府搜出的御赐之物、登记册以及徐靖亲信的供词,浩浩荡荡地返回京城。他们没有先去拜见徐靖,而是直接前往皇宫,请求面见萧桓。

在御书房中,秦云将今日在谢府的所见所闻详细禀报给萧桓,包括发现御赐之物的过程、徐靖亲信企图栽赃的经过,以及在场缇骑的见证。王宪也补充道:“陛下,谢大人府中清贫,唯有先帝御赐之物被精心珍藏,足见其忠君之心。徐靖所呈的‘通敌证据’,经核查多为伪造,恳请陛下明察!”

秦云随后将登记册、御赐诏书副本以及徐靖亲信的供词一并呈上:“陛下,这些都是谢大人忠良的铁证,也是徐靖构陷忠良的罪证,恳请陛下为谢大人平反,严惩奸佞!”

萧桓看着眼前的证据,又听着秦云与王宪的禀报,心中的愧疚愈发深重。他知道,自己再也无法回避这个问题,必须做出一个了断。

徐靖得知秦云与王宪直接入宫面见萧桓的消息后,心中大惊失色。他知道,若萧桓看到证据,必然会识破自己的阴谋,于是立刻召集李嵩、林文等党羽,在宫门外拦截,试图阻止秦云与王宪。

“秦将军、王御史,你们未经通报便擅自入宫,可知罪?”徐靖拦在宫门前,语气嚣张地说道,“谢渊谋逆证据确凿,你们却为他辩解,莫非是与他勾结在了一起?”

秦云冷笑一声:“徐大人,我们奉旨查抄,如实禀报,何罪之有?倒是你,指使亲信伪造证据,栽赃忠良,该当何罪?今日我们必须面见陛下,呈上证物,你若再阻拦,便是抗旨不遵!”

王宪也上前一步:“徐大人,你勾结党羽,祸乱朝纲,早已天怒人怨。今日之事,绝非你能阻拦的!”

双方在宫门前僵持不下,气氛剑拔弩张。就在此时,宫中传来旨意,宣秦云、王宪入宫,徐靖等人不得阻拦。徐靖看着秦云与王宪的背影,眼中闪过一丝绝望,却仍不死心,决定在朝堂上做最后的挣扎。

秦云与王宪入宫后,将所有证据摆在萧桓面前,朝堂上的百官也纷纷发声,支持为谢渊平反。在铁证与民心面前,徐靖的谎言被一一戳破,他的党羽们也纷纷倒戈,最终徐靖被当场拿下,打入诏狱。

萧桓下旨为谢渊平反昭雪,恢复其官职与名誉,并重赏了秦云、王宪等人。当平反的圣旨传到谢府时,谢明姐弟泪流满面,京城百姓欢呼雀跃,朝野上下一片欢腾。

谢渊的遭遇,成为了大吴王朝历史上的一段重要镜鉴。他手中的御赐之物,不仅是个人荣耀的象征,更是忠良精神的传承。它提醒着后世的统治者,要明辨忠奸,敬畏民心;提醒着后世的官员,要坚守清廉,忠君报国。

岁月流转,谢渊的故事被载入史册,流传千古。那间清贫的书房,那只藏着御赐之物的樟木箱,都成为了忠良精神的象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坚守正义,守护家国。而这场因御赐之物引发的风波,也成为了历史长河中的一个重要印记,诉说着正义或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的永恒真理。

片尾

萧桓为谢渊平反后,下旨严查徐靖党羽,李嵩、林文等参与构陷的官员被一一革职查办,诏狱署的权力被重新整顿,由秦飞兼任署理提督,确保司法公正。谢渊恢复官职后,依旧坚守清贫,继续为大吴的边防与民生操劳,深受百姓爱戴。

秦云因在案件中坚守正义,被晋升为京营总兵,统领京师防务;王宪也因直言进谏,得到萧桓的重用,升任御史中丞,负责整顿吏治。玄夜卫北司指挥使秦飞与文勘房主事张启,因查案有功,分别获得赏赐,成为朝廷倚重的栋梁之臣。

岳谦在边境得知谢渊平反的消息后,欣喜若狂,立刻上书请求回京祝贺,萧桓准奏,并加赏岳谦,勉励其继续坚守边防。京城百姓自发为谢渊立碑,赞颂其忠勇与清廉,石碑上“忠魂不朽,清节长存”八个大字,成为了谢渊一生的最好写照。

这场围绕谢渊案的风波,最终以正义的胜利告终。它不仅净化了大吴的官场风气,更让萧桓深刻认识到民心的重要性。此后,萧桓勤于政事,重用贤臣,大吴王朝迎来了一段相对稳定的时期。而谢渊珍藏御赐之物、坚守清贫的故事,也成为了流传千古的佳话,成为后世为官者的精神标杆。

卷尾散文

谢渊书房中的那只樟木箱,藏着的不仅是先帝御赐的蟒衣与七星剑,更是一段尘封的荣耀,一颗赤诚的忠魂。当秦云率领缇骑撬开那把锈蚀的铜锁,展现在世人面前的,不仅是几件珍贵的旧物,更是一位正一品重臣的清贫坚守与忠君初心。在封建王朝的官场浊流中,谢渊以御赐之物为镜,照见自身的使命与担当;以清贫自守为盾,抵御权势与财富的诱惑,用一生践行了“忠勇”二字的真谛。

御赐之物作为皇权的象征,在历史上往往成为官员炫耀权势的资本,或是谋取私利的工具。而谢渊却将其深藏于简陋的樟木箱中,精心呵护却从不张扬,破损的蟒衣被细心修补,褪色的剑穗被梳理整齐,这份珍视,无关虚荣,只关乎对先帝恩宠的感念,对家国责任的坚守。野狐岭之战的赫赫战功,整顿吏治的雷霆手段,都凝聚在这几件旧物之中,成为他忠良品格的最佳注脚。徐靖企图以谋逆之罪罗织罪名,却未曾想,正是这些御赐之物,成为了戳破谎言的最有力铁证,让奸佞的阴谋在阳光之下无处遁形。

这场因搜查御赐之物引发的风波,本质上是正义与邪恶、忠诚与奸佞的激烈碰撞。徐靖党羽的步步紧逼、栽赃陷害,彰显了封建官场官官相护的黑暗生态;秦云、王宪的幡然醒悟、坚守公道,展现了人性中良知与正义的光辉。从最初的功利与动摇,到最终的坚定与无畏,他们的转变不仅是个人品格的升华,更是对公道人心的敬畏。而萧桓的愧疚与犹豫,深刻反映了封建帝王在皇权与民心之间的挣扎,最终选择为忠良平反,既是对真相的尊重,也是对民心的敬畏,更是对王朝命运的负责。

谢渊的遭遇,并非封建时代的个例。历史上无数如于谦般的忠良之臣,皆因功高震主或奸佞构陷而蒙冤,他们的清贫与坚守,成为了后世为官者的精神标杆。御赐之物作为历史的见证,连接着先帝的期许与当下的使命,提醒着每一位掌权者,权力是用来守护家国百姓,而非谋取私利的工具;荣耀是用来激励担当,而非滋生虚荣的温床。谢渊用一生的实践证明,真正的荣耀不在于物质的奢华,而在于内心的澄澈与对责任的坚守。

从更广阔的历史维度来看,这场风波是封建官僚体系的一次自我净化。徐靖党羽的覆灭,不仅清除了官场的蛀虫,更整顿了朝纲,让正义与公道得以伸张。而谢渊的忠良之名,连同那些御赐之物一起,被载入史册,成为后世的镜鉴。它警示着统治者,要明辨忠奸,远离小人,重用贤臣;警示着官员,要坚守清贫,廉洁奉公,不负民心;更警示着世人,正义或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那些坚守初心、忠诚担当的人,终将被历史铭记。

时光流转,朝代更迭,谢渊的故事早已超越了时代的局限。那只樟木箱中的蟒衣与七星剑,或许早已在岁月的侵蚀中愈发陈旧,但其中蕴含的忠良精神,却如同璀璨的星辰,永远闪耀在历史的天空。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环境如何复杂,坚守正义、忠诚担当、清贫自守,永远是做人做事的根本准则。而那些为了家国百姓鞠躬尽瘁的忠良之魂,也将永远活在人们心中,成为激励后人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这,便是谢渊留给后世最宝贵的财富,也是那段历史留给我们的永恒启示。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