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好车走近一看,市场入口处的红色灯笼已经挂了起来,随风轻轻晃动,映得来往人的脸上都带着喜气。
门口的小贩推着三轮车卖炒货,瓜子、花生的香味混着远处飘来的糖炒栗子味,一下子就把年味拉满了。
还没进市场大门,就被拥挤的人群裹着往前挪。
放眼望去,市场里人头攒动,黑压压的一片,每个人手里都拎着大大小小的袋子,有的是刚买的新鲜蔬菜,有的是捆好的鸡鸭,还有孩子拽着家长的衣角,盯着摊位上的糖葫芦不肯走。
市场的招牌被油烟熏得有些发黑,却挂着醒目的“年货大集”横幅,底下的摊位一个挨着一个,叫卖声此起彼伏:“刚摘的青菜!水灵得很!”“新鲜的活鱼!现杀现卖!”“土鸡蛋!不掺一点假!”
我随着人流往蔬菜区走,脚下的水泥地被踩得有些光滑,偶尔还能看到几点菜叶的碎渣。
一进蔬菜区,眼前瞬间亮了起来——绿油油的青菜码得整整齐齐,叶子上还沾着早上的露水,透着新鲜劲儿;
白里透青的萝卜堆成小山,带着泥土的清香,有的还带着翠绿的萝卜缨,看着就脆爽;水灵灵的芹菜一把把捆着,茎秆纤细,叶子翠绿,掐一下还能挤出汁水;
红润润的番茄摆在白色的泡沫箱里,有的透着浅红,有的红得发亮,像一个个小灯笼;
绿衣带刺的黄瓜搭在竹筐里,顶花带刺,看着就鲜嫩。还有紫色的茄子、金黄的南瓜、带着白霜的冬瓜,各类农副产品摆得满满当当,琳琅满目,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摊位前围满了采购的人,大家都低着头仔细挑选,手指轻轻捏着蔬菜,比对着新鲜度。
一位大妈蹲在青菜摊前,把青菜叶子一片一片翻开,嘴里还念叨着:“要选这种没有虫眼的,炒着才好吃。”摊主是个四十多岁的大姐,手里拿着塑料袋,热情地招呼着:“大姐,我这青菜都是今早刚从地里拔的,您放心买,保准新鲜!”
我也凑到番茄摊前,拿起一个番茄闻了闻,一股清甜的香味扑鼻而来,摊主笑着说:“大哥,这番茄是沙瓤的,生吃、炒菜都好吃,过年包饺子当馅也香!”我忍不住多挑了几个,装了满满一袋子。
挑完蔬菜,我又转到旁边的摊位问价格,摊主告诉我,因为快过年了,蔬菜价格比平时贵了些,比国营菜场也稍高一点,但大家都不在乎——过年嘛,图的就是个新鲜、热闹,能给家人做一桌丰盛的年夜饭,贵点也值。
我又买了女儿爱吃的芹菜、黄瓜,还有过年必备的白菜、萝卜,手里的袋子越来越沉,胳膊也开始发酸,可心里却满是踏实。
看着身边来来往往的人,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笑容,手里提着满满的年货,嘴里说着家长里短,那一刻,我忽然觉得,这拥挤的人群、嘈杂的叫卖声、新鲜的蔬菜,就是过年最真实的样子,是藏在烟火气里的幸福。
刚踏进农贸市场深处,一股浓郁的肉香就顺着鼻腔钻了进来——是羊肉“热锅”!只见拐角处支着一口黑黢黢的大铁锅,锅里咕嘟咕嘟翻滚着奶白色的汤汁,切成大块的羊肉在汤里浮浮沉沉,表面还飘着一层金黄的油花,撒上的葱花和姜片让香味更添了几分层次。
摊主是个皮肤黝黑的大叔,手里握着长柄勺子,时不时搅一搅锅里的肉,蒸汽裹着香味往四周飘,引得路过的人都忍不住停下脚步,伸长脖子往锅里瞅。
这会儿市场里的人更密了,原本就不宽的小街道被挤得水泄不通。
我被人群推着往前走,脚下的步子都由不得自己,只能小心翼翼地避开身边人的购物袋。
突然,一阵“通通通”的轰鸣声从南边传来,抬头一看,是一台红色的手扶拖拉机正慢悠悠地往这边开。拖拉机的轮子碾过地面,溅起几点泥星子,驾驶员师傅握着方向盘,嘴里还不停地喊着“让一让,让一让”。
可街上的人实在太多了,大家你挨着我、我挤着你,拖拉机半天也挪不动一步,“通通”的引擎声混着人群的喧闹声,把市场的热闹劲儿推到了顶峰。
耳边的叫卖声就没停过,此起彼伏,像一首热闹的交响曲。左边一个穿蓝色外套的大哥推着小车,手里拿着喇叭喊:“借光,借光!撞啦,撞啦!”小车里装着成箱的苹果,红彤彤的果子堆得冒了尖,他一边喊一边小心翼翼地避开人群,生怕碰坏了别人的东西。
右边的布摊前,老板娘扯着嗓子吆喝:“减价货!减价货!上等的白洋布,三角五一尺!”她手里拿着一匹米白色的布,来回抖动着,布料在灯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引得几个阿姨围过去,伸手摸了摸布料的质地,小声讨论着做件新衣服过年。
不远处的炒货摊前,小贩正用大铲子翻炒着葵花籽,“哗啦哗啦”的声响格外清脆,他笑着喊:“要吃吗,刮啦啦五香葵花籽!刚炒好的,香得很!”旁边卖甘蔗的大爷则扛着一捆翠绿的甘蔗,大声吆喝:“甘蔗!甘蔗!又嫩又甜的!现削现吃,不甜不要钱!”
他手里还拿着一把锋利的小刀,只要有人要买,就麻利地削去甘蔗的外皮,露出里面雪白的果肉。再往前,卖白菜的摊主蹲在堆成小山的白菜旁,拍着白菜叶子喊:“好白菜,快来买哟!青帮白心,炖肉最香!”
目光扫过去,百货小摊儿一个挨着一个,从东到西长长的街道两旁,每个摊位前都围满了人。
我挤到一个卖帽子的小摊前,只见一位穿着红色棉袄的中年妇女正拿着一叠崭新的人民币,指了指身边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笑着问摊主:“大姐,有这样的孩子戴的帽子吗?”
摊主是个热心的阿姨,立刻从身后的架子上拿出几顶毛茸茸的皮帽子,递过来说:“有有有!你看这几顶,都是今年新款,暖和得很!”妇女拿起一顶粉色的帽子,在孩子头上比了比,问:“多少钱?”“一元六角。”摊主回答。
站在旁边的老奶奶一听,连忙摆摆手说:“这么贵,别买了!家里还有旧帽子,凑活着还能戴。”
小女孩一听,嘴巴立刻撅了起来,眼睛红红的,拉着妈妈的衣角委屈地说:“我要,我要!别的小朋友都有新帽子过年……”妇女摸了摸孩子的头,又跟老婆婆劝道:“妈,今年咱们日子好过了,不差这几块钱,就给孩子买一顶吧,让她高兴高兴。”
老奶奶看着孙女可怜的模样,又看了看儿媳真诚的眼神,终于点了点头:“行吧,买!”妇女笑着把钱递给摊主,摊主麻利地把帽子给孩子戴上,粉色的皮帽子衬得孩子的脸蛋红扑扑的,小女孩立刻破涕为笑,蹦蹦跳跳地转了个圈,高兴地喊:“我有新帽子啦!谢谢妈妈!谢谢奶奶!”
我跟着人群往前挪了挪,转过脸就看到刚才那口羊肉热锅旁围满了人,大家都端着碗,低着头津津有味地吃着,汤汁的香味更浓了。
刚才那个戴新帽子的小女孩又拽着妈妈的衣角,指着热锅可怜巴巴地说:“妈妈,我也想吃那个……”妇女笑着点点头,拉着孩子和老奶奶走到摊前,对摊主说:“师傅,来三碗羊肉热锅,多加点汤。”不一会儿,三碗热气腾腾的热锅就端了上来,碗里的羊肉块又大又嫩,撒着葱花和香菜。
妇女先把一碗递给老奶奶:“妈,您趁热吃,补补身子。”然后又把另一碗推到孩子面前,自己则端起最后一碗,看着娘俩吃得香,脸上也露出了满足的笑容。
周围的人看着这一幕,也都忍不住笑了,这热闹的市场里,满是过年的温馨与幸福。
看着那祖孙三人捧着碗,小口小口地吃着热气腾腾的羊肉热锅,汤汁顺着嘴角往下滴都顾不上擦,脸上满是满足的笑意,我忍不住对着身旁同样看热闹的大爷感慨:“真是热闹的集市,欢乐的人群啊!这过年的劲儿,全在这烟火气里了。”
大爷笑着点头,手里拎着刚买的两条大草鱼,鱼尾巴还在轻轻摆动,“可不是嘛!一年就这一回,大家都图个热闹,图个顺心。”
顺着大爷的目光往旁边望去,卖牛羊肉和鱼虾的摊位沿着集市的巷子排了一溜两行,一眼望不到头,看得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卖牛羊肉的摊位前,挂着整箱整箱的新鲜肉,红肉上还带着一层薄薄的白霜,摊主拿着明晃晃的大刀,“哐哐哐”地切着肉,每一刀下去都精准利落,肉块大小均匀。
旁边的鱼虾摊更是热闹,大盆里装满了活蹦乱跳的鲤鱼、鲫鱼,还有青色的大虾在盆里“啪嗒啪嗒”地蹦着,溅起的水花落在地上,混着泥土的气息,透着鲜活劲儿。
这些摊位根本不用摊主多吆喝,要买的人早就挤得里三层外三层,把摊位围得风雨不透、水泄不通。
大家都踮着脚,伸着脖子,生怕自己想要的肉被别人抢光。“师傅,给我来二斤牛腩!要肥瘦相间的!”“老板,这大虾怎么卖?给我称一斤!”此起彼伏的声音在人群中回荡。
到了付款的时候,更是热闹非凡,年纪大的老人从口袋里掏出叠得整整齐齐的现金,一张一张数清楚,小心翼翼地递给摊主;
年轻人们则熟练地掏出手机,打开微信付款码,“滴”的一声,付款就完成了,大家你争我抢,都想快点拿到自己买的年货,生怕耽误了后面的采购。
再往集市中心走,更是一派热闹景象。锣鼓喧天,敲锣打鼓的师傅们穿着红色的表演服,脸上带着笑容,鼓点打得铿锵有力,引得不少人驻足观看,有的还跟着鼓点轻轻点头;
红旗招展,鲜艳的五星红旗和印着“新年快乐”的红色旗帜在风中飘扬,给集市增添了浓浓的节日氛围;
灯火辉煌,集市顶棚挂着的一串串彩色灯笼亮了起来,暖黄色的灯光照亮了每个人的脸庞;
团花锦簇,摊位前摆放着五颜六色的鲜花,有娇艳的玫瑰,有金黄的菊花,还有象征着吉祥如意的富贵竹,让整个集市都变得生机勃勃,热闹非凡。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