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先开口那妇人把棒槌往石板上一杵,说道。
“就是!没那投诉的规矩又怎样?人家郎中心里没气吗?有气不能明着发,保不齐就在别处找补回来了。
开药的时候手紧一紧,或者像人家说的,开些无关痛痒的药,吃亏的还是自己!
还是老老实实说话好,对谁都好。”
*
天桥附近。
这里三教九流汇聚,天幕下围了一大群人,议论声、笑声此起彼伏。
一个说书先生模样的老者,摇着破扇子,指着天幕对周围人道。
“列位瞧见没有?这就叫‘话不投机半句多’!看病问诊,讲究个对症下药。
你东拉西扯,郎中心里跟明镜似的,知道你糊涂,可又不能像训孙子似的训你,可不是憋得慌吗?
咱们这儿,虽说郎中地位高,不能轻易得罪。
但您要是太不着调,惹烦了人家,人家一句‘医术不精,请您另寻高明’,您就得抓瞎!这可比后世那什么投诉狠多了!”
穿着绸褂、像是小掌柜的人点头附和。
“老先生说得是!做生意也是一个道理。你跟主顾说不清楚货品好坏,净扯闲篇,谁乐意跟你做买卖?
这看病啊,更是紧要事,耽误不得。
我看后世这‘已读乱回’,跟咱们这儿有些人在衙门回话一个德行!
老爷问‘堂下何人’,他敢从祖上八代开始报籍贯!”
人群里爆发出大笑。不少年轻人,尤其是些学徒、伙计打扮的,都深有感触。
“可不嘛!我们铺子里那个老账房,东家问他这个月收支,他能从开春雨水多少开始讲起,急死个人!”
“我爹也这样,里正来问户籍的事,他能把三十年前谁家借了半碗米没还都叨咕出来!”
笑声中,也有一些老人面露惭色,或者低声辩解:“年纪大了,记性不好,说话就容易散……”
“也不是故意的,就是觉得不多说点,心里不踏实……”
*
年近五旬的王大夫刚送走一位喋喋不休、从自己年轻时扛麻袋闪了腰一直讲到如今孙子不听话的老军卒。
只觉得太阳穴突突直跳。他揉了揉眉心,习惯性地想看看天幕换换心情。
起初他只是随意瞥着,但当看到那位同行回复“因为你没有已读乱回,病情叙述的很清楚”时,
王大夫猛地坐直了身体,浑浊的眼睛里瞬间迸发出一种“找到知音”的光芒。
他忍不住拍了一下大腿,低声道:“精辟!太精辟矣!”
零零读书网